邹 婵 唐 鑫
“文道教育”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思想,构建以文道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旨在将爱国爱校的价值观深植于学生心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在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一、“三原则”:明确“文道”的内涵
基础性与全面性原则、文化性与教育性原则、传承性与创新性原则是明确“文道教育”内涵的三个重要原则。文道教育思想统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遵循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放在首位,着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新时代的文道教育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传承的基础上,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创新成为“文道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动力。
二、“三建设”:渗透“文道”的理念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环境中浸润
校园文化墙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长廊、宣传栏、文化墙等设施是展示校园文化、体现文道教育理念的重要窗口。文化墙是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展示,是学校选取的教育观、价值观的一种集中释放,是学校综合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与表现。[1]“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在创设文道教育的校园文化墙设计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道统一”的核心,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校园文化。
除校园整体环境文化的建设以外,教室墙壁文化建设也不容忽视。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室文化墙的建设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让学生围绕“文道教育”的主题,自主设计、主动参与教室文化墙的建设。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在实践中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每一次驻足欣赏时感悟文化墙所展示的思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文化的洗礼。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陶冶情操,培养认同感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核心在于“文”与“道”的深度融合与传承。以“文”为教育之基,以“道”为教育之魂,构建“文道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出既有丰富文化底蕴,又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文道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课堂,加强“文道”统一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效地传递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用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精神内化和素养提升。[2]
此外,也应建设具有“文道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设施,打造利于“文道”精神传播的平台,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师生基于“文道”理念进行多元文化交流,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从中探寻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体验中感悟
多彩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在建设校园活动文化时,围绕着“文之基、道之魂”的核心,寓文道教育于校园活动中。
文道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创新,利用现代科技元素,让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如举办经典诵读、书法展览、名著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利用VR、AR 等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寻找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来校举办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讲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校园活动中绽放光彩,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成就和自信。在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集体意识的培养。校运会、班级汇演或是年级间的比赛竞争,是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的好时机。
三、效果评估,点亮“文道校园”的篇章
“文道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系列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的建设,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将爱国爱校思想深植于学生心中。同时,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更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和基石,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
构建以“文道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是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小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深入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培养一批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苏醒. 文化墙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J]. 教学与管理,2020,(29):7-9.
[2] 石炜君.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三进”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9):53-54.
(作者单位:邹婵,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阳西方正中学;唐鑫,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