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比高房价更可怕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限购令
  • 发布时间:2011-03-18 15:47
  遍查大多数成功政策,抑制投机多从税收杠杆、加大投机成本入手,殊少禁止非本地国民进入市场。对希望靠勤勉改变命运的外地人而言,限购令或比高房价更令人绝望

  文|高嵩

  限购风暴在中国正悄然升级。无论怎样解释,政策制定者都很难掩饰其中的草率色彩。自2011年1月26日“新国八条”楼市调控政策发布后,从北京开始,各地的调控政策不少都以户籍作为切口,理由是抑制外地游资炒高当地房价。

  这究竟会影响多少人?以北京市2月16日颁布的“京十五条”为例,其中规定:对无法提供北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北京市向其售房。而有关数据显示,外地人在北京购买住房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4.8%。

  此时此刻,我颇为庆幸四年前一次无意中的决定。其时,我从美国毕业回来,进北京一家跨国机构工作。按照留学回国人员申请在京就业落户政策,我以自己的海外硕士文凭和在北京的就业合同,去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申请,把户口从贵州调进了北京。

  但有好多年了,我对有没有北京户口并未在意,因为这并不妨碍我在这座城市按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工作、阅读、话剧,间或聚众醉酒。

  这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你可以见到从中国各个角落来的人,大院门口的菜摊,是保定来的夫妇,话少,但爱笑;办公室的前台,是刚毕业的天津姑娘,对首都充满向往,尽管她得和同学合住,以应付每月2500元的昂贵房租。当然,更有魅力的是,这座巨无霸式的城市,蕴藏着数倍于二三线城市的机会和激情。

  早几年前,我还在贵州上班时,希望申请一个著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对方提出的条件之一却是:在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之外的城市工作和居住者方可获选。那时,北京户口会是申请这个口碑不错的奖学金最致命的障碍。

  后来我听说,曾有一位北京户籍人士伪造户口,冒充西安人,意借此项目出国留学。后被发现而取消资格。主办机构的意思是,在北京的人,享受了比其他地方更多的机会,故不在其考察之列。那一刻让我感受到,只要你发奋、诚实,哪怕你在边远的地方工作,有没有北京户口,并不重要。

  但我当年的判断错了。按照北京最新出台的购房政策,如果我还是贵州户口,那我就失去了在今年购房的资格,因为我在首都工作不到5年--哪怕这些年来,我每年要在北京缴纳数万元的个人收入调节税。

  幸亏,因为有那张盖着北京某派出所户籍章的卡片,我算是被划入了北京人的行列,可我那些来自外地的朋友们呢?他们要么拥有最一流的大脑,要么拥有最勤奋的职业状态,但在这个魔幻的政策面前,他们该怎样认同自己的身份?怎样认同北京?

  整齐的打压宣示背后,蕴藏的是权力方对高通胀背景下社会动荡的隐忧。事实上,房价一路追高的动力之一,正是民间对贬值货币的替代意图。不以市场调节手段解决市场的弊病,并非消弭危机的良策。

  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抑制投机,令普通民众不因过高房价而受害,这确是政府的应有作为,但遍查大多数成功政策,抑制投机多从税收杠杆、加大投机成本入手,殊少禁止非本地国民进入市场。

  人们为什么要到北京?为什么要到上海?道理很简单,在公共服务普遍滞后的中国,这两座城市拥有与发达国家最为接近的配置水准。更遑论在高失业背景下,那些离乡“北漂”的年轻人对未来和机会充满生机的渴望。

  这种鸿沟未填平之前,一些粗糙的调控手段,只会激发更多矛盾和不满。

  此前,在总结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时,人们爱用“不患寡,患不均”的提法。今天,见多了市场博弈的中国人,患寡,更患“不公”。

  比如,此种以一张户籍切开的两个阵营。对那些在京城生活,希望靠勤勉改变命运的外省人而言,限购令或比高房价更令人绝望。

  (作者系媒体人士)

  房价一路追高的动力之一,正是民间对贬值货币的替代意图。不以市场调节手段解决市场的弊病,并非消弭危机的良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