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儿童学做教师

  曹加明

  前夜的一场暴雨之后,土壤里的水分饱和,地势低洼的柏油路边积存了不少雨水,甚至连透水性较好的农田也吸足了雨水而泛出淡白的光亮,而空气则格外清新。此时的操场无疑是特别适合走走的——学校刚翻新的塑胶跑道不仅地势较高,不会湿鞋,而且走上去有些弹性,特别养脚。

  于是早读课之后,我踏上了教学楼西侧的大操场。塑胶跑道上,很多蚯蚓在慢慢地爬动着。这应该是操场中央和四周的草地被过量的积水浸泡,蚯蚓无法正常呼吸而不得不“自救”。这时,我注意到不远处的操场跑道上有个六七岁的男孩正在弯腰拨动着什么……

  被好奇心所驱使的我,一边小心地避让着塑胶跑道上缓缓爬行的蚯蚓,一边向男孩走过去,想看个究竟。

  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同事家的小朋友童童。他正在用一支小木棒轻轻地挑起蚯蚓,缓慢地把蚯蚓放在较高的没有积水的草地上,还轻轻地拨开草丛,用手里的小木棒挖一挖土,让土壤变得稍微疏松一点,再把蚯蚓轻放到草丛下面的土壤中……专注的他,甚至没有发现我在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待到童童成功地把一条蚯蚓放入较为干爽、疏松的土壤后,我好奇地问他:“童童,你今天怎么没有上学?你在做什么呢?”

  “叔叔,你好!我今天感冒了,请假了,在家里也是一个人,所以就跟着妈妈到她上班的高中来了。”虽然带着感冒后的较重的鼻音,但是童童依然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告诉我:“叔叔,我在解救蚯蚓!”“解救蚯蚓?”

  “是啊!叔叔你看,雨水太多了,蚯蚓闷得慌,不好呼吸,所以爬到没有积水的操场跑道上了。但是,太阳很快就要升起来了,蚯蚓如果不能快速地爬回到土壤、草丛里的话,会被太阳晒死的……”说完之后,童童顾不上与我聊天,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解救行动。

  我怔住了,心里不禁萌生对童童的敬意。这个六七岁儿童的心中,装着对更弱小生命的关注,并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解救他所看到的陷于困境中的生命。事后,我思考了许久。我们常说,教师心里要有学生,要看到一个个独特的、具体的孩子。童童的言语和行动,给了我许多启发,总结起来就是心中有生命、眼里有问题、脑中有思考、手中有行动。我需要向这个儿童学做教师。

  首先,心中有生命:面对生命,不无动于衷。解救一条又一条蚯蚓,没有给童童带来什么实际的收益,但是,对于被解救的蚯蚓而言,却意义重大。同时,解救者童童的内心又何尝没有因为这一次又一次的对渺小生命的救助而充实、丰富起来呢?这样的内心充实、丰富,对一个成长中的儿童而言,又是何其宝贵!当代教师,心中亦要有对一个个成长经历各异的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理解,给予学生尊重基础上的呵护、理解基础上的恰切支持,而不是只看到功利的分数,如此,方可真正给予学生生命的成全。

  教师在面对生命时不功利,不极端地只见分数而不见学生的生命成长,不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自己晋级、升职路上的“政绩”,而是无私地尊重、理解学生的生命,助力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不仅是对学生生命的帮助和成全,某种意义上来说,亦是对教师自身生命的成全——在成全学生生命的过程中阔大教师自身的生命格局。正如作家余秋雨所言,“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教师心怀生命,才可能做有格局的教育——真正关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

  其次,眼里有问题:面对问题,不视而不见。在塑胶跑道上救助蚯蚓的童童,无疑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敏感者——常人眼中见怪不怪的满跑道的蚯蚓,在童童的眼中则是需要救助的弱小生命。正所谓教育无小事,教师在看似寻常的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活中,也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尽可能从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看到其潜在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从而及时、恰切地助力学生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的教育人生,则是努力发现青少年学生的关切、焦虑、需要,进而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助力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走上自立、自觉的成人之路的历程。善于发现问题的一线教师,能够从学生涨红了脸、坐立不安的状态中看到他们急于上卫生间却又羞涩难言的焦虑,能够从双手紧搓、脸色发白的学生的动作、神态中发现他们的无助和紧张,能够从不时制造课堂“意外”的貌似不安分的学生的举动中读出他们在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寻求老师、同学关注的矛盾和纠结……没有发现教育问题的敏锐,又怎会有解决问题的契机呢?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往往细腻而又脆弱,需要细心的教师去谛听与发现,如此,方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未雨绸缪,及时帮助学生踏上自信、自立之路。

  再次,脑中有思考:面对教育现象,能深度思考。教师能够发现问题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如小朋友童童看到了蚯蚓爬上较为干爽、没有积水的塑胶跑道只是暂时脱离了困境,深入地考虑到了太阳升起来之后,在阳光下持续暴晒的蚯蚓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教师不应是工业流水线上程式化的操作员,而应该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的育人者。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眼前的问题,更要深思问题背后的本质,尽可能看得全面一点,思考得细致一些。比如,对于课堂上不时低头瞌睡的学生的举动,教师就要思考:学生的困倦,是课后作业过多导致的,还是在校时间太长、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时间而致的,抑或是源于回家后熬夜打游戏?教师如果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教育就很容易沦为机械的劳作;如果没有长远一点的思考,教育就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

  第四,手中有行动:解决问题,能知行合一。虽然400 米塑胶跑道上的蚯蚓太多太多,但是童童没有因为任务艰巨而束手无策,而是拿出了切实的救助行动。由此可见,六七岁的童童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位切实的行动者。这样的儿童,不正是以立人为己任的教师的学习榜样么?一线教师不仅心中要有学生,看得见学生的需要,深度思考学生的关切,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切实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比如,针对学生因家庭原因、亲子关系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教师的关爱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言语关心,而要第一时间规划家校沟通行动,或家访,或邀请家长到学校详谈,了解问题所在,与家长、学生多方交流沟通,协助家长为学生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教师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召开班会,集思广益,寻求解决之道,亦可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以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尽力消除学生的倦怠。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在教育行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亦在教育行动中学做教师。知行合一的教师才是兼具教育情怀和实践智慧的行动派。

  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学做教师”之路当然不是唯一的,向儿童学做教师也是转益多师者的学习路径之一。一线教师不妨放下身段,学习儿童的“心中有生命”“眼里有问题”“脑中有思考”“手中有行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