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细琢 锤炼课堂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认同感,教师,生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8 11:18
郑克东
如果说“修”是一种功夫,那么核心是专注;如果说“炼”是一种路径,那么底盘就是方向。李政涛说,教师的成长就是修炼出来的。任何专注都是一种凝视,教师的成长就是在凝视自身中不断实现的。教师的底盘除了阅读,便是课堂了。张祖庆说“一个人的磨课史,就是一部成长史。”回首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活,我对这句话是深有同感的,而且认同感越来越强。
“多想怎么来的”
第一次重要的物理磨课,应该是2002 年的下半年。
那是我从教的第五年,却是做物理教师的第二年。那年的11 月,县里组织优课评比,作为物理组最年轻的教师,我毫无悬念地成为选手。经过辅导区的初赛,我顺利进入决赛。决赛上什么课题,我不知道,于是,自作主张地选择了“光的直线传播”,然后读教材、看教参,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了教案。
第一次试教,帮我磨课的是学校教物理的两位校长和物理组长。听完课后,关于细节的建议,如今已记不清,但有两点记忆犹新:一是科学知识必须讲正确,比如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是“同一介质”还是“均匀介质”;二是“多想怎么来的”,比如怎样才能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用实验归纳还是理论推导的方式。
我记住了提醒。经过两次磨课后,在他们的指导下,写好了上课要说的话,还设计了三组实验,用来说明结论。
比赛时,自我感觉很好,直到课后一位熟识的老师告诉我:“你课上得很好,但正式比赛的课题是《速度》。”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缘何出现这样的信息偏差。
最终自然没有取得好成绩,可能是因为课题不符,但现在想来,更重要的是缺少了我的元素。这次磨课,没换来优异的比赛成绩,却拉开了我物理教学的帷幕,开启了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旅程,坚定了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行走的步伐。
“要上出自己的特点”
第二次重要的磨课已经是9 年后的2011 年,我被推荐参加南通市的优课比赛,比赛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的《直线运动》。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更难得的是前两名选手将获得参加省赛的宝贵机会。我上网寻找相关的教学设计,经过一通阅读学习,设计出第一稿。
第一次试教,虽然大家反馈“还可以”,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教学设计稍作修改后,我又邀请了教研室的杨卉老师,进行第二次试教。课完,杨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这节课是个‘四不像’,揉进了太多东西,要做减法,要上出自己的特点。”
“做减法,要上出自己。”杨老师的话,一下解开我的困惑。对呀,加入的东西太多,主题会被冲淡,更别谈“我”的身影。
于是,我果断放弃原来的设计,重新从教材出发,从上位概念入手,尝试用频闪摄影、打点计时器、甚至是光电门和气垫导轨做实验,分析哪个实验现象更能准确说明问题,思考哪个实验器材更利于学生思考。
第三次试教时,我删繁就简,采用了主题式教学方法。课后,杨老师说“你的眼里要有学生”,周彬教授也曾说“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参与”。反思过后,我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关键在于师者有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的途径,有没有在课堂中退位,以及有没有行之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
第四次试教时,我再三思考后确定了“直线运动”的活动安排是:讨论如何测出气泡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运用所商定的方案进行初次实验——交流实验探究中的困难或成功经验——师助生或生助生解决探究遇到的困难——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再次实验——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并再设计方案研究变速直线运动。
比赛时,课堂效果很好,我获得第三名。到现在,遇到当时的评委,还会偶尔提起这节课。我想,若不是数据处理上还存在不足,或许我也有机会作为南通的代表,参加省里的比赛。
后来,我还参加了一些市赛、省赛,执教了很多公开课,大部分听课的老师都会说我的课上得好。我想,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第一次市赛磨课打下的基础,从那以后,在课堂里我都保留一份自己的特色。
“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你的理解?”
在学校工作17 年后,我调入彼时刚成立的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一边负责县直学校的课题管理等教科工作,一边跟着师父杨卉老师学做初中物理研训员的工作,我常跟着她去学校和老师一起磨课,一般她会问老师三个问题:“这个概念,你自己是怎样理解的?”“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你的理解?”“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教学?”这段经历和师父关于课堂的真知灼见,使我获益良多。我渐渐明白,上好一节课,功夫在课外,不断提升自己的物理学科综合素养,才是最好的磨课。
2023 年,我在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已有9 个年头,虽然没有站在课堂教学的一线,但一直没有离开课堂,除了每周的调研、听课、评课,我还会时不时走进课堂,实践自己的教学主张。
这一年,第13 届江苏省“领航杯”信息化优质课教学大赛的学科中有初中物理,南通抽到的课题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县里选拔教师参赛时,我也萌生了与老师一起上课、磨课、比赛的想法。
没有犹豫,说干就干。备课伊始,读教材、看课标,认真梳理教材的编写逻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也就是知识结构,这是课堂教学的课程观;二是“怎么教”,也就是教学结构,这是课堂教学的教师观。当然,要想把课上好,还需要解决第三个问题,即“如何学”,这是课堂教学的学生观。
第一次试教时,我邀请工作室的伙伴观察我的课堂,有的观察学生活动,有的观察课堂提问,有的观察实验现象。伙伴们指出的问题有“学生在组装器材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找到清晰的像”“实验中学生采集的数据不准确”等等,其中关于实验数据的采集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因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节实验课,而且是一堂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课,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相融合。深思后,我决定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两方面着手,编写主题网页,让学生在平板上打开网页收集数据,另外,利用SQL Server 建立了数据库整理分析数据。
这节课,无论是第二次试教,还是参加南通市的选拔时,上得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在市赛时,当我总结全课时,说“同学们,反思就像这F 型光源。F 既是钥匙,又是凸透镜焦点,同时也是我们南通车牌号,希望你们心怀家乡,聚焦目标,努力学习,不断解锁自己的美好人生。”全班的学生都不自觉地站起来鼓掌。我知道,我成功了。
参加省赛前,我邀请南通市教科院何季军主任来磨课。听完课,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两点:“物理课要有物理味”“要有主体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也成就了省赛时的几个教学亮点,如“将光源从最远处逐次靠近凸透镜,你看到哪些像?”以及“相同中找不同、不同中找相同”等。我也获得省特等奖。
后来,“金帆杯”活动安排我再上这节课时,我又做了一些修改。如因为当年举行第二届县物理文化周活动,我们收到一张名为“倒转穹顶”的“物理摄影”,便增加了观察该照片寻找原理的环节;再如前面上课时,有学生说“观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缺少证据”,便增加了像高与物高的测量等。
一节课一节课地打磨,渐渐形成了我自己的教学主张“活物理·慢教学”,即以活生生的生活为情境,在体验与思考中促进学生“活跃跃地生长”,成就活泼泼的生命。打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就是想磨掉我的影子,更好地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只磨一节课,是有些单薄的。其实,还可以从系列的角度来磨课,磨出一个课程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成长的大舞台。磨课就是不断地打磨自己,打磨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打磨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课磨得越多,课堂扎得就越深,成长就越灿烂。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成 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