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小学,音乐,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8 11:13
陈惠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当下,我国已形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而中国戏曲作为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良好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困境。传承和发扬中国戏曲文化已成为中国文艺界和教育界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课题。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戏曲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探索传统戏曲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播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温润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提升育人实效,可谓一举两得。有鉴于此,笔者选择正字戏这一传统剧种,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正字戏教学,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一、正字戏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正字戏是广东省汕尾市地方传统戏剧,属于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2006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近900 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正字戏的历史渊源深厚而悠久,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正字戏不断吸收各地戏曲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正字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是“三国”戏以及两汉、隋唐、杨家将、说岳、水浒等“大传戏”,净行通常是正剧角色,为正字戏诸行当中之“重角”[1]。“三公曲”即因净角(红脸)扮演的关公、国公(尉迟恭)、包公所唱而得名。正音曲剧目《金貂记》《草庐记》《金锏记》《古城记》《金钗记》《袁文正还魂记》等,其曲词、情节、行当应工等与江西弋阳腔(高腔)同名剧目相近。传统上,正音曲向无曲谱,全靠师承,艺人更有“曲无框强,在人好唱”的戏谚。其帮腔和大锣大鼓伴奏,也与弋阳腔特点相类[2]。
正字戏的艺术特点独具一格,演唱因其腔调的多样化而风格各异。其中,以昆腔为独立腔调的演唱,更表现出情感表达的细腻委婉,深受观众喜爱。昆腔剧目的同一首曲牌在不同角色的演唱中,可出现幽怨和愤怒两种不同的情绪,角色可通过演唱技巧来表达不同的内心世界。这种唱腔的多样性使得正字戏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更加生动鲜活。除了唱腔外,正字戏十分注重表演,承传了南戏载歌载舞、古朴优雅的艺术精华,文戏粗中有细,细中有粗,雅俗共存,优美细致;武戏粗犷雄浑,豪放潇洒,气派宏大,粗细结合。从粗线条、色彩浓郁到细腻柔丽、载歌载舞的表演,以及人物的情绪渲染,都透射出正字戏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3]。
正字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小学美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正字戏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有助于拓展音乐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
二、正字戏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课堂导入:利用正字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正字戏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正字戏表演片段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在教授正字戏的基本唱腔时,教师可以播放《刘文龙》《渔家乐》等精品正字戏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韵味和表演风格。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师还可以结合正字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和传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二)教学示范:演示正字戏“唱念”与“做打”基本功
在教学示范环节,演示正字戏的“唱念”与“做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示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正字戏的表演基本功,为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正字戏的戏曲艺术特色,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示范内容,并注重示范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在唱腔示范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或播放视频的方式,展示正字戏独特的声腔特点,并以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正字戏行腔的发声技巧、咬字吐字等。
在“做打”示范方面,较有实效的方式是现场表演或视频展示,在此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正字戏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和身段表演技巧。正字戏舞台表演的身段动作丰富多样,教师应着重分解动作、慢速演示,让学生逐步掌握表演要领;同时,结合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正字戏“唱念”“做打”和身段表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三)音乐分析:解析正字戏的音乐元素与结构
正字戏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其唱腔高亢激昂,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乐器伴奏则多采用传统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等。正字戏的曲式结构通常采用起承转合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例如,在《杨家将》这一经典剧目中,激昂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将杨继业的英勇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正字戏还注重伴奏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通过伴奏音乐的变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唱腔、旋律、节奏以及乐器伴奏等音乐元素进行细致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字戏的艺术特点。
(四)实践演练:学生亲身参与正字戏的表演
在实践演练环节,学生亲身参与正字戏的表演,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唱腔模仿和身段学习,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正字戏的艺术魅力。教师还可以在音乐课堂上组织一次小型的正字戏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排练和演出,在实践演练中认真揣摩角色性格和唱腔特点,提升自身的表演技能,加深对正字戏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结语
正字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拓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字戏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推动。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学,正字戏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普及,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了正字戏的表演技能,更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热爱和尊重,这种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将成为他们未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动力。
作为新时代实施美育浸润的一种方式,正字戏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仍需继续深化和拓展。我们应重视正字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刘怀堂. 正字戏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M]. 北京:中国ISBN 出版中心,1996.
[3] 彭美英. 正字戏[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157.
【本文系2024 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专题研究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建设成果与广东省惠州市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地方传统戏曲‘正字戏’融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2023hzkt29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