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山区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研究——以粤北乐昌市秀水镇为例

  文/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吴细汉

  前言

  在山区中职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不少尴尬事:学生学习语文七八个年头,面对写作任务时提不起兴趣,写作过程中能用的素材严重缺失,学生习惯性无视身边的写作资源,往往在“记人、叙事、表情,状物、立志”等方面时脱离自身生活实际,内容空洞;反映到教师身上,指导学生写作时,手段单一,写作教学方式滞后,课堂没有活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应有“拓宽视野”意识,调整“不唯学科、不唯课程、不唯课堂”的传统教学观念,融入“因校、因地开展写作教学”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带领学生回归乡土,逐步把写作教学课堂延伸至学生熟悉的风土人情事物,说到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圈子出发,深度融合乡土资源和课堂写作教学,让学生在乡村的自然景观中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借助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熟知家乡的历史变迁,让学生从此爱上写作。

  这里提到的乡土资源,即作为个体的“人”出生、成长的所在地具有的地方特征,比如风物景观、历史遗迹、地名内涵、家族变迁以及流传于乡间的艺术、奇闻、趣事等乡土文化。总之,关注乡土,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资源,也有人文历史与社会发展变迁等方面的资源可供师生去挖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有相关论述:“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本文围绕乡土资源对山区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作用来展开论述。笔者曾任教于粤北乐昌市(县级市,属韶关管辖)秀水镇,与湖南的宜章交界。笔者通过走访发现,秀水镇有着多姿多彩的历史名胜资源,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乡土文化,独享其特有的风貌,学生在底蕴如此深厚的乡土文化氛围里成长,无疑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能够把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并将学生当地乡土资源编入日常写作教学中去,形成一套写作教学体系,学生课堂上听老师讲,闻着熟悉的具有乡土味的写作素材,日积月累,一定可以写出别有一番风味的文章来。

  一、下马看花,在乡村“景”“物”中储蓄写作素材

  秀水镇虽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缺乏支柱型产业,却也年年粮田、柚子喜丰收,加之阡陌纵横,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有了崭新的变化,只要留意观察,写作的素材还是不少的,该镇各个村委会都有不同的风景名胜,比如“紫阳书院”“西京古道”“紫气书院”“黄金洞桥”等等,形态各一,内涵丰富,山区学生自小就在故乡的土壤上摸爬滚打,对身边的景和物有着很深的情感,炊烟袅袅、黄狗篱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山花蝴蝶等,都在这些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有了这些认识,那么写作教学就不能局限在课堂,要放飞学生的思绪,引导学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站在故乡的那方沃土上搜寻美,及至发现美,最后引导学生有感而发,把心中之“美”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一)抒写家乡“美景”与“佳物”之雅韵

  生活中处处皆有美,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就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下,受种种条件限制,很多乡村中学生没有机会感受高山流水的高雅境界,亦没有经历过波浪涛天的雄浑韵律,更不要谈触摸冰雕玉砌的难忘岁月。然而,故乡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丰盈美,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灵秀美。地处秀水的“黄金洞”简直就是“梅辽四地的小江南”,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树翠蔓,稻田飘香。此地景色姿态丰富,一年四季都显得错落有致,感觉会有写不完的良辰和美景。到了秋天时景色更甚,天空蓝得一碧如洗,清澈、纯净,貌似用清水冲洗过的蓝宝石,最引人称赞的却是浮在蓝宝石上的片片云彩,形态变化万千,让人对这块土地更生眷恋。事实上,很多“景”和“物”一旦经过学生的细心观察,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所以,在写作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引导学生“就地取材”的意识,让学生心里生发出写好一篇文章,就是要从乡土中来,到乡土中去,紧紧扣住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拎出“美”,就一定能写出独特的文章。总而言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细心观察家乡“景”“物”,挖掘家乡自然美,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课堂第一、教师第一、范文第一”之所谓的“金科玉律”,它的触角已经从校内拓宽至校外,由“唯书论”拓宽至学生生活圈,由“教师一言堂”转移到“彰显学生主体”意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转变,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会更加明显,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写作素养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二)奏响家乡“旧颜”换“新貌”之弦律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家乡面貌今非昔比,往日热闹非凡的秀水八字岭煤矿、葫芦口火车站,已经被高楼敞院代替;过去秀水泥泞乡道如今摇身一变,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沥青大道;往年荒草丛生的马战塘如今改造成了肥沃的良田;昔日残垣断壁的火烧坪如今被井然有序的高楼瓦房代替……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科技助力天堑变通途,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百姓的精神面貌。在农村境况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受落后观念的牵制而不能及时转变,加上自身能力有限,对国家颁布的政策的内涵领悟得不够全面,以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类似过度开采带来地表受损、作坊经营主环保意识薄弱导致环境恶化、山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乡土文物的保护意识缺失等。山区每一个角落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这些变化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意识。另外,乡土情感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游子行走多远,家乡都是放不下的牵挂。平时应要求学生就家乡的某些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提醒学生比较昨天和今天的变化,设身处地去体验,去展望家乡的明天,这样可在写作时力避空洞无物的作文,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就暗含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教师将新鲜且有活力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写作课堂教学,首先是能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让写作教学变得鲜活,重要的是扭转写作教学昔日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为学生搭建多元化施展写作才华的舞台,力助学生写作实践和创新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有裨益。

  二、走街访巷,在乡村“文”“化”中厚植写作情怀

  悠悠历史长河,山区容貌日新月异,蕴含着多姿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兼程风雨,依旧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面对家乡,同样镶嵌着久远的文化印迹,我们追寻家乡扑朔迷离的传说、探讨家乡回味无穷的史诗、挖掘家乡没齿难忘的遗迹、体悟家乡高岸深谷的柔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就提出明确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写作素材上”做足功夫。可带领学生做好写作素材资料编辑整理工作,完善写作不同专题积累,运用多种手段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同时提醒学生对收集的写作素材作批注以及写心得体会,多举措来夯实写作基础。

  (一)走访农村古迹,熟知农村发展历史

  秀水有不少历史遗迹,在与风霜寒雨的搏斗中,仍然倾力铺开发黄的卷经,向世人诉说它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西京古道独特的地理位置据传曾让日本鬼子丢盔弃甲;紫阳书院严谨的治学风气让学生谈“师”色变。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查阅地方志与走访家乡老人,把有助于了解家乡历史的资料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凭借课本了解历史,也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历史,待到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足够多,头脑里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时,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将不再是难事。学生在实际的走访过程中记录的涉及乡土文化的真人真事、神话传说,不免产生睹物思人之情状,学生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舒畅与自豪,从而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然生发出一吐为快的冲动,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将这些素材运用到相关写作过程当中去,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对这些历史人物及生动事迹加以描绘,褒扬其精神,文章内容肯定会更加丰满。

  (二)聆听前辈声音,感受特别家传历程

  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其家族过往都会存在不同程度可深情回首的岁月,或有送子上前线保家卫国的艰难抉择,或有参与修路建桥、掘河填地的光辉历程……无论故事是否凄惨抑或动人,总之,那些故事与历史,都将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继续鼓舞后人奋勇前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前辈那里了解奋斗足迹,体会前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感悟前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困苦,从而厚植学生的感恩情怀,达到促进学生倍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类似“采访”的学习任务,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变化、发展过程有了相应的掌握,对自己的成长环境有更深刻的体悟,才会打牢“厚积薄发”和“有感而发”的基础。写作这件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完善作为个体的“人”,在实际的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传递内心的真情实意,反映健康思想、展现良好品质。这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和国家层面推行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异曲同工,以学生熟知的家乡事迹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既可达到端正学生文风的目的,也可实现学生写作积极乐观、求实上进的主旨目标。

  (三)梳理乡村稗史,记录物象变迁史迹

  乡村稗史无非就是记载一些流传于民间的轶闻、琐事及风俗的书籍。皓月当空,和风相伴,村东头的大槐树下不少老人家手持烟卷,用手撮上烟丝放到烟卷里,一支烟的功夫可唠上一两个轶闻趣事。学生有意识地去聆听,还可以就乡村稗史请教老人家,以完善和充实记录,做好这些事,学生必将受益匪浅。还有祠堂里默默无闻的石磨、清凉可口的古井水……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感人的故事,是它们毫无怨言地记载着乡村变迁的辉煌历史。受学生生活阅历所限,类似细腻的情感和特有的体验,学生难以感受,而教师引导学生触摸这些精神内涵丰富的实物,聆听老人家的动情叙述,让学生对这些具体物象产生历历在目之感。笔者常对学生说,写作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家乡,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家乡,就是一首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平凡家乡的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不断引导、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思考、勤实践体悟,待到学生蓄积的独特感受发生量变,笔头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一定会对人生态度有更深层次的剖析。

  三、触摸生活,在乡村“风”“俗”中捕捉传情支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里有明确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白居易在《与元九书》就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由此可见“情感”的重要性,当下的语文写作教学属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从始至终都围绕情感这条线开展教学,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德尼·狄德罗所言:“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秀水农村就流传“家风好,传家宝”“兄弟齐心,胜过黄金”等传递正能量的话语,事实一再证明,生活在农村的人,把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之情看得尤其重要,因为这里包含着纯朴且智慧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要紧密关注身边发生的生动事例,随着学生对家乡“景”“物”多层次的了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发挥好“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分梯次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朝着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努力构思。当然,教师要想从心灵深处拨动学生写作的情感之弦,在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宽至社会、生活的角度时,还要以必要的措施激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督促学生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语)为风向标,善于在生活中拎取写作素作,小切入口,照见大世界。

  (一)感遗迹农业,抒生活美感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有这样的论断:“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笔者认为,乡土文化是山区学生写作的珍贵资源,为此,语文写作教学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写作素材,首先要关注学生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乡土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牢牢地嵌在民族文化的长廊里。秀水在地方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上,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可圈可点,秀水镇朱家村的紫阳书院和楼下村的紫气书院是乐昌市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古祠堂,建筑特色独特。另外,政府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优质水果,主要品种涉及沙田柚、油桃和关溪蜜桔等。黄烟生产初具规模并形成特色,其中东边排的何家冲、芳塘与大罗岭三个村委会享有“黄烟长廊”的美称。孩子们打小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农家特有的乐趣早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一旦老师在课堂写作教学上触碰到他们的这些记忆,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他们对故乡的无限怀念,抒发对故乡的款款深情,照此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容易打动读者,让读者在文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体劳动情趣,颂百姓品质

  相较于繁华的都市,农村的纯朴、宁静、祥和也同样吸引着不少外界人士来一睹芳容,新时代农村人朴素、勤劳、憨厚,身为农民后代,下地干活是常有的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天天看着自己的父母亲在地里劳作,等到了学生写关于劳动的文章,却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读不到一点温暖人心的举动。究其原因,是“站在岸上看”误了事,实践操作意识淡,认为这些事就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不存在会不会的问题,这和“教——学——做”三者要深度融合的理念相悖。既然我们已经选择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生活、感受社会变迁,就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只有在劳动实践中凭借善于发现的慧眼,带着一颗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心灵,才会不断积累起写作的素材。诸如翻地、种菜、浇水、施肥、割稻等看起来操作简单的农活,事实上也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农业技巧,要求学生有躬行实践的意识,意思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提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理,唯如此,方可逐步体悟劳动之艰和收获之乐。当然,农村生活五彩缤纷,可做的事还有很多,乡间闲趣比比皆是,笔者成长过程中就玩过滚铁环、放风筝、骑单车、挖莲藕等等,这些事情现在看来,好像没什么可以回味的,只能说是这些事暂时未能触动你的情感之弦,因为只要你想想鲁迅笔下的回忆性散文《风筝》,你就一定会改变看法。

  (三)集农村口语,品乡土风味

  说到劳动人民,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勤劳、勇敢、智慧等关键词,他们说出来的话往往生动、幽默、含蓄,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此类语言。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紧追城市发展步伐,农村与城市的沟通交流,让农村百姓有机会接触到前沿观念,百姓能够运用的语言词汇与日俱增,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书面语和口语纵横交错,农村方言与普通话掺杂在一起,随着岁月的沉淀,必然会导致相互接纳,甚至取长补短,最后形成新的农村土话。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存在个体的差异,产生的新农村土话也会千差万别,纵如此,却能从中窥见农村向前发展过程的车轮印迹,分辨出不同农村地域的民风、民俗。教师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收集不同人物的语言表达习惯,用心观察人物形象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例如,笔者走访一些乡村时就听到村民说“说瞎话不是?挨皮鞋呗!”这个“挨皮鞋”是借代词,即否定他人的说法或做法,该挨皮鞋踢。像这里采用“挨皮鞋”的语言表达就要比“欠揍”等词温和,带有一点幽默味,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些“产自乡土、扎根乡土”的新农村土话,都是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沃土,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时时提醒学生以“生活”为抓手,做好各类人、事、景、物的收集工作,并定期归类、写心得体会。还有一环,必须在对比中进步提高,把意思相同的土话和普通话放在一起分析,提升“语感”,在写作时,结合要表达的具体语境来决定选择土话还是普通话。这里需要提醒学生,土话背后蕴藏着它变迁的丰富历史轨迹,其特有的乡土气息决定了它独特的交流环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唯悟透其中意,方显乡土味。

  四、结语

  物产丰饶的乡村大地,山川秀美。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步伐丈量家乡这方热土,看遍美景良辰、通览村史乡俗,历经农家酸甜。生于农村、立足农村,这是山区学生强有力的大后方。利用好乡土资源,从中不断汲取写作的营养,这正是语文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促学生勤于动笔,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最有效突破口。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值得写的东西俯拾皆是,如何引导学生对脚下这方沃土爱得深沉,直至弯下腰去触摸、体悟这片广袤大地,挖掘出大地底下深厚的乡土文化,聚焦于祖祖辈辈耕耘在这方沃土上的百姓,做到面对他们的愉悦和艰辛时能从内心深处感同身受,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把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推向更高峰,并融入自己的灵魂里。

  责任编辑何丽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