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之声:理解听障群体的叙事实践——《我可以听见》创作手记
- 来源:网络视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听障群体,叙事,实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8 15:22
文/易靖凯 戴红 路瑶
镜头里的他,有些腼腆,却倔强地扬起嘴角。起跳,摔倒,再次站起,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但他依然再次站起,起跳,摔倒,起跳……那一刻,排练室里回荡的,是一个少年的梦想与坚持。他,正是我们镜头下的第一个拍摄对象——马理真。
一切始于2023年年底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1时间生活》栏目的一项特别策划: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制作一部反映青海听障人群精神风貌的高质量公益宣传片。
策划并非偶然。《1时间生活》栏目自2016年起,便致力于为听障群体搭建无障碍的信息桥梁,率全国之先推出中国首档生活服务类电视手语节目,为青海省9万多听力残障人士提供生活服务,传递生活关爱与社会温度。
这次策划就是基于该栏目多年关注残障群体,集合经济生活频道骨干力量展开的。回顾这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想要真实还原听障群体的生活并传递社会关爱,必须超越传统宣传模式。单纯依赖标签化或单向宣传的表达方式,虽然意图是传递关怀,但往往带有一种高姿态的教化感。这种方式容易流于表面,忽视对听障群体真实生活的深度挖掘,难以真正触动观众,更难推动社会对听障群体的深刻理解。
这促使我们从全媒体传播角度重新审视传播路径。在全媒体时代,电视与网络的界限已被打破,传播模式日益多元。新媒体和网络传播因其高效性和互动性,成为重要传播途径,不仅扩展内容的触达范围,也带来新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传播环境也带来了挑战。当下的网络环境对短平快、情绪化的内容需求较高,煽情叙事容易在短期引发关注,却难以持续影响观众的深层认知,甚至可能将听障群体的相关视频贴上“感人故事”的标签,使叙事陷入粗浅煽情模式,忽略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正是我们试图打破的窠臼。
我国听障群体人数2700万,相当于每50个人中就有1位听障者。长期以来,他们往往被视作“接受帮助的对象”,他们丰富的个性、真实的能力与成就却鲜少被呈现,从而使听障群体变成“沉默的被动者”。这更加让社会认为他们是被“施舍”与被“怜悯”的对象。这种角度不仅没能消除沟通壁垒,反而加深了健全人与听障群体的隔阂,背离了宣传的初衷。
我们意识到: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细腻而真实的叙事,尤其是当今社会对听障群体仍存有许多误解,真实表达依然是传播价值的根本,细腻叙事才能引发持久共鸣。所以,我们将本次宣传片的创作理念定位为“让听障群体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这不仅是一次内容上的创新,更是一次传播观念的转型——从“为他们讲述”转向“让他们自己说”。
带着这样的思考,团队在选题和预采阶段格外谨慎。我们的目标是:找到能够代表听障群体多样性和生命力的故事人物,展现他们丰富多元、积极自信的多彩人生。经过多轮讨论,节目组最终锁定四位人物:
马理真,一名年轻的舞蹈教师,凭借坚持与热爱,让舞蹈成为与世界沟通的语言。面对镜头,他用肢体讲述生命中的起伏与坚韧。
袁钰坤,一个兴趣广泛的手语推广者,不但自发制作手语表情包,业余生活更是丰富有趣。他的故事将打破公众对听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展现自信与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应小青,一位坚韧的单亲母亲,虽然听不见,但她用文字记录听障群体的心声,成为这个群体的发声者。
乌力杰,蒙古族青年,个性直率而充满行动力。他是多个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社会建设,用行动展示“被听见”的社会价值。
我们将这个系列片的主题词定为“听见”,这是一次对传播责任的深刻反思和再实践。我们希望通过镜头,让观众看到那些未被注意甚至未曾料到的精彩人生。虽然他们生理上无法“听见”,但他们的生活、梦想与努力,和普通人并无二致。他们值得被了解,被尊重。而我们能做的,便是通过真实影像,为彼此打开沟通和理解的大门,让所有人真正“听见”这些声音。
具体拍摄环节,为了在形式上保持系列片的整体美学风格,集中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我们将片子的影像结构分为棚内演绎和写实纪录两部分。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在常规创作中并不常用。为此,我们必须设计巧妙的转场,让两部分自然衔接。
其中的关键,是舞台上的一扇门。它象征两个世界的连接——一侧是有声世界,另一侧是无声领域,同时是一道亟待开启的心灵之门。我们希望人物主动走到门前,亲手将其推开,让(人工模拟)阳光投射进来,照亮他们的内在世界。
为期四天的棚内拍摄十分紧张,我们虽然根据人物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提前编写了不同演绎方式,但这对他们也是一项难度不小的考验,尤其还存在沟通障碍。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拍摄,团队成员心里都没底。但实际情况出乎大家意料,各位嘉宾非常认真投入,且对剧本相当认可,举手投足准确自然,拍摄效率非常高。我们之间经由这个创作过程,好像已经建立某种超越言语的信任。
结束棚内拍摄,转入纪录环节,才是真正走近人物的时候。第一个被拍摄的是马理真,他面对镜头紧张腼腆,很难松弛下来。于是,我们转换策略,摄像师关了机器,任凭他在排练室里不停地跳舞。即使满头大汗、摔出淤青,他也不停。半个小时里,空荡的排练室只回荡着身体重重撞击地板的声音。这声音惊心又动人,以一种近乎顽固的执念刻画出舞蹈的韵律,是一个怀揣舞蹈之梦、渴望走出大山的少年的心跳声。这是勇气带来的微光,是信念承载的远方。接下来的拍摄异常顺利,马理真在镜头前找到自信,完全投入舞蹈,他的情绪也感染了配合拍摄的学生们——西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社团的孩子们。在镜头下,这群生机勃勃的年轻面孔,一次次重复跳跃旋转,汗水和笑容交叠明亮有力的画面。看着他们,拍摄团队每个人的内心都被深深打动。命运或许不公平,但这些生命爆发的能量,那份坚持、热忱,以及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仍能灿然生长的勇气,让人心生敬意。
第二位是应小青。在见到她之前,资料里一个细节令团队印象深刻:儿时上学,由于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焦躁不安的她用小刀不停削自己的指甲。她的十个指甲盖至今凹凸不平。如今,她人已年到中年,雅致从容,脸上时时挂着甜美的笑容。与其他三位被采访人不同的是,经过长期训练,她几乎能像正常人一样发音说话,在近一小时的采访里,她几乎没有提及自己多年的坎坷,始终在强调一个信息:我们不需要同情和怜悯,更不接受嘲讽和打击,众生平等,希望外界能友好地看待我们,我们欢迎平等的沟通。说到动情处,她落泪,但又连连道歉,解释不希望煽情。最后,她笑着说:“上天为我们按下静音键,一定有它的原因。”这份豁达从容令人钦佩,这句话也在节目中呈现。
接下来是袁钰坤,约他拍摄并不容易,他很忙,在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任职,日常工作就很繁重,业余时间还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爱猫,和妻子养着六只猫咪;他爱做饭,痴迷咖啡调制;他健身,参加武术协会练习武术;他是个机车迷,空闲时就约着好友骑行;他还是个穿越机高手,自己组装飞机;他的大计划——第三批手语表情包正在紧张制作中。他的生活丰富而充实,在普通人中也少见如此多姿多彩。袁钰坤的故事,是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例证。他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多面的兴趣,拓展自己的生活边界,打破人们对听障人群的刻板印象。他不仅让自己活得精彩,也在努力让更多人理解并关注听障群体。
最后一位是乌力杰,他也是个大忙人。大学时期就获奖无数的他,是多家公益机构的领头人及顾问,坚持不懈为实现“无障碍世界”的理想而到处奔走。此次拍摄时,他刚从外地回来,又接到德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必须立即赶去北京办理出国事宜,留给我们的拍摄时间只有短短一天半。一天半能拍什么呢?常规记录是不可能了,必须聚焦在独属他的重点内容。于是,创作团队询问他的意见。他表示,自己主导编写的《青海景区手语大全》还需要补充一些资料,那就拍这个!跟拍过程十分有趣,他像个路见不平的好汉,只要看到公共无障碍信息有误,就拍照留证,或是找到工作人员,认真地指出错误。这突然又直率的行为常常搞得对方茫然无措。“要做的事情很多,看到就做,不要等。”这个走路带风的壮小伙儿,还是一个手语rap歌手。他庆幸自己生于网络时代,让他的个性有了充分的展现空间,更为他实现“有爱无碍”的梦想提供支撑与助力。
这一系列宣传片的制作渐近尾声,回看“听见”这个主题词,我们更加能感受这个词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整个作品的意义,可谓点睛之笔。“听见”,它不仅呼吁大众去理解、倾听和接纳听障群体,也让听障者有机会表达自己,形成双向的理解与共情。同时,“听见”超越了听觉的局限,象征心灵的连接和人与人之间平等而温暖的交流。
剪辑完成后,团队一起看成片,心里松弛和释然,既有付出转化为成果的成就感,也有一种不负信任的满足感。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过度拔高,而是尽力尊重、还原听障群体的真实状态与想法,让他们的故事自然呈现在镜头前,成就一部既平实又有温度的作品。我们决定将这部系列公益片的名字调整为《我可以听见》,希望用“我”这个主语,赋予作品更强的共鸣感与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能代入其中,成为主动倾听、理解与共情的参与者。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时代,让那些微小却充满力量的声音不被淹没,让彼此之间不再存在隔阂,让“无声”也能被听见、被理解、被共鸣。
作品播出后,我们收获广泛的正面反馈。许多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从平视的角度理解听障群体的生活与内心世界。众多听障人士也对影片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认为,这部作品真实呈现他们的内心感受和追求平等沟通的愿望,希望类似作品能不断涌现,更进一步助力无障碍信息建设的完善。我们期待,这部公益宣传片的完成,不仅是一段叙事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端——唤起“听见”的意识,为构建更包容、更易沟通、相互更加理解的社会环境添砖加瓦。
(作者易靖凯系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导演、项目策划;作者戴红系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活动部主任、项目策划;作者路瑶系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1时间生活》栏目制片人)
责任编辑:曹婧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