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以全新视角解构新质生产力
- 来源:网络视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质生产力,地位,目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8 15:30
文/刘书含
专精特新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经过5年培育发展,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正在崛起。截至目前,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达10199家,总营收约为1.15万亿,实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的“双破万”目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35家,自2022年以来,北京连续3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伴随“专精特新”培育发展工作的亮眼成绩,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全国首档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纪实观察类节目《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全新回归,于2024年12月28日21:05在北京卫视首播。节目以“专精特新”的独特视角,创新性解读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为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呈现生生不息的“北京气象”。
《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持续聚焦商业航天、低空产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核心关键领域,聚力科技创新,以“专精特新”的独特视角解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揭秘新质生产力从概念到原型再到技术又到成品的发展过程。节目以“成长”作为主线,以“全生命周期”作为关键词,全景揭秘专精特新企业的进阶之路,见证一个个“小巨人”“隐形冠军”的诞生;通过“陪伴式”跟拍,以匠心致敬初心,坚持让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成为主角,用第一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直击最新科研成果第一线,通过多个“首次”,让一个个“神秘”的科研场景变得“触屏可及”。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澎湃动力?
时间回溯到2022年10月25日晚,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发布,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彼时的“专精特新”,对于大众来讲,还是一个陌生词汇。而如何让“专精特新”实现破圈传播,是交给所有主流媒体的时代命题。北京广播电视台身处国际科创中心——北京,这一使命自然更加重大。同年,一支财经节目经验为零的导演组勇担重任,全国首档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纪实观察类节目《专精特新研究院》应运而生。
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的同时,节目组共走访200余家深耕不同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在国家战略、百姓话题、社会热议中寻找桥梁,寻找破题的独特路径。最终,节目创新性地将镜头对准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坚持让创始人成为节目主角,用创始人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推开“专精特新”的科创大门。节目组坚信,“高大上”也能“有血有肉”,“小众题材”也能引发全民共鸣。
在拍摄节目纪实部分的过程中,节目组发现,虽然每家企业深耕领域不同,创始人性格也各不相同,但在他们每个人身上,人们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报国情怀”这四个字。例如,商业航天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高恩宇说:“从来没有哪个初创行业会像商业航天一样,将个人理想、国家意志及人类未来共同命运完美结合。”深耕骨科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的创始人张逸凌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所学所能做成产品,真正解决临床问题,让更多患者受益。”还有无人机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田刚印说:“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必须留在中国,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以“小”切口讲“大”故事,助力“小体量”迸发大能量。每一位创始人的创业故事都为我们勾勒一幅当代企业家精神图谱,汇聚波澜壮阔的专精特新发展图鉴。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澎湃动力。
如何构建温暖又不失深度的话语场?
科创节目的最大难点,往往在于较高的知识壁垒不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从而陷入单向讲述的困局,如何实现硬核科技与人文情怀双向奔赴成为破局关键。《专精特新研究院》以“纪实拍摄+观察+资源融通”的独家节目模式,通过不断拓展嘉宾维度与渗透圈层,联动两院院士、相关委办局、首都高校、投资机构、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各领域嘉宾,设置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话题,在观点碰撞中剖析专精特新硬核技术,在思想交锋中真实捕捉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烦恼”。现场嘉宾以深厚的积累和睿智的思辨,合力建言献策,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扬帆远航。
《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持续丰富“朋友圈”构成,创新性引入“AI研究员”角色,利用最新科技手段,现场实时补充行业相关信息,使得节目“干货满满”。每期节目根据不同主题,还会邀请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参与现场录制,让“科技改变生活”肉眼可见。现场增设由各领域研究员、大众研究员,高校专家等组成的“专精特新观察团”,化身观众“嘴替”,具象化呈现“最新科研成果如何服务百姓生活”,让“专精特新”真正做到辐射全域,构建更大规模受众底座,实现国家战略、百姓话题、社会热议的创新融合。
节目播出至今,《专精特新研究院》共收获全网热搜累计超195个,节目主话题#专精特新研究院#阅读量超9.3亿,全网短视频播放总量超9亿,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接力点赞,并在第33届(2023年度)北京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新闻专题一等奖,在“TV地标(2023)”电视和网络视听综合实力大型调研成果中荣获省级卫视年度创新影响力节目。节目热门话题#你为了工作放弃过什么#阅读量突破8300万,#如果有百万年薪你会选择辞职创业吗#话题词阅读量超过4900万,#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人类工作吗#话题词阅读量超2900万,还有#科研世家日常是这样聊天的##降薪只降老板的薪##牛都用上了按摩仪##原来电梯是这样清洁的#等多个引发社会热议的相关话题登上微博主榜实时上升榜及文娱榜、出圈榜。
如何用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质传播力?
“联通新质力量,赋能千行百业”的创作理念是统领四季的强内核。节目第四季“研究”升级,不断找寻新质生产力与新质传播力之间的内在赋能关联,全景呈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及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人民生活带来的阶段性跨越,是媒体力量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效探索。
在场景搭建上,节目首次打造多媒体智能实景研究院。本季节目更加注重舞美设计,融合广播电视、通信和IT等全媒体技术,以新质传播力助推新质生产力的电视化表达。每一个演播室录制的重要内容节点,都根据环节变化精准触发指令,调光台、调音台、大屏包装、视频服务器等设备协同工作,增加视觉效果与沉浸式体验。
在内容设计上,节目注重凸显每一个“首次”与“独家”的全程记录,直击最新科研成果第一线。第四季第一期节目聚焦商业航天领域,首次揭秘性记录火箭从出征到发射全流程,满足大众对于火箭发射神秘场景的好奇心,同时深入浅出地在真实场景、用真实火箭为观众科普相关知识,展现专精特新企业的硬核技术,为观众生动描绘一幅“未来生存指南”。节目播出后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互联网上得到热烈反响,实现新媒体端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联动和流量共享。截至目前,节目第一期全网揽获热搜20个,共收获爆款8条,话题#全球已超5000人登上太空#登上微博主榜TOP18、新浪热榜TOP12、抖音社会榜TOP21。网友纷纷表示,“北京商业航天企业潜力无限”“2028年千亿产值指日可待”“这个数字是多少代航天前辈们,呕心沥血倾尽一生奋斗拼搏的结果,期待北京商业航天企业能在这个领域发展得越来越好!”
推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是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专精特新研究院》节目始终不变的初心。节目希望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融通桥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本季节目以“撮合”作为探索路径,坚持“链式思维”,现场为专精特新企业推荐上下游优质资源和合作伙伴,实现企业之间的跨界对话、跨领域对话、跨圈层对话,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齐心协力办大事”,合力生光。
与前三季节目不同,《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节目更加专注于构建“温暖的现实主义”,在实现硬核科技与人文情怀双向奔赴的基础上,推动“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向奔赴。
主力军要挺进主战场。北京台作为首善媒体,构建新型主流媒体是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传播力和媒体引领力的必经之路。《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在策划阶段便坚定了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目标,做好全媒布局,尽可能获取全域流量。节目组全程知悉并检测把控两微一抖平台调性与时下热点事件和热门玩法,建立适合各平台的传播方式,精准投放热门内容,让热度不再局限于节目。例如,本季节目在拍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过程中,特别策划“天工机器人探班节目录制现场”“天工机器人漫游中轴线”等融媒体事件,让“专精特新”具象化,让“科技改变生活”肉眼可见。
未来,《专精特新研究院》将持续深耕新质生产力与新质传播力之间的关系,坚持从“专精特新”的视角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新质传播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讲好中国创新故事的初心,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融会贯通,以首善媒体之力为广大专精特新企业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扬帆远航!
(作者刘书含系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卫视《专精特新研究院》制片人)
责任编辑:田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