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

  文/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李淋倍梁枝贤梁婉滢李宝仪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与社交互动的传统模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跨越地理界限,传播迅速,同时,社交方式也从单一的面对面交流拓展到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沟通手段。[1]这一变革为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远程工作、自媒体创业等新兴职业路径的开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视野。然而,新媒体环境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显著。一方面,信息的海量与快速更迭要求大学生具备更强的信息筛选与处理能力,否则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虚拟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模糊,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时,这种压力和心理危机尤为突出。[2]鉴于此,本研究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根源与形成机制,并提出一套综合性的应对策略,旨在从源头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从而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助力构建更加健康、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形成因素(一)信息传播的不对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高效与便捷性无疑为大学生求职开辟了全新的路径。然而,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却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着大学生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3]信息不对称在新媒体平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根源在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使得大学生在筛选信息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不对称不仅关乎信息的数量,更在于信息的质量与真实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往往难以判断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陷入虚假招聘、欺诈等陷阱。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大学生可能因无法及时获取真正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而错失良机,从而陷入就业困境;同时,虚假信息的泛滥可能引发他们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心理焦虑与迷茫。因此,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探讨其成因与影响,加强监测与评估,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可靠的信息传播体系。

  (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已深深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其社交互动、娱乐消遣及信息获取的关键平台。社交媒体信息的繁杂性与碎片化特征,极大地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他们在本应专注于学习与求职准备的时间段内,频繁地陷入无意义的信息浏览中,这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也削弱了求职前的充分准备。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被称为“注意力分散效应”,它揭示了社交媒体如何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干扰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交媒体的“比较文化”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大学生自卑与焦虑情绪的根源。在虚拟的社交媒体世界里,大学生不断接触到他人的成功与卓越,这种持续的视觉刺激容易引发自我价值的质疑,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与焦虑情绪。这种情绪状态,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就业压力,甚至引发深层次的心理危机。更为复杂的是,社交媒体上的部分言论与观点,如就业市场的悲观预测、职场竞争的残酷描述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与自信心,从而在无形中塑造出一种消极的就业心态。

  (三)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以及就业市场结构的快速变迁,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态势愈发严峻。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就业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必须直面更加庞大且多元化的竞争对手,以及更为严苛的就业门槛。从理论层面分析,就业市场的竞争迫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包括增强综合素质、精进专业技能等,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软技能,以在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与广泛性,对大学生的求职策略与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深入理解企业需求,灵活调整求职策略,以确保自己的求职行动与市场需求保持高度契合。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能在其心中引发对未来的焦虑与不安,进而成为心理危机的潜在诱因。

  (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新媒体的兴起为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一背景下,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与社交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显得薄弱,进而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的困境。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如面试被拒、职位被抢等,都会对其自信心造成打击,进而引发焦虑情绪。这种情绪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将进一步加剧其就业压力。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与广泛性,为网络舆论与负面信息的快速扩散提供了温床。部分大学生在缺乏足够心理韧性的情况下,易受到这些信息的负面影响,产生自卑感与社交焦虑,进一步削弱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更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长远伤害,如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形成,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密切相关。

  二、新媒体环境下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应对策略(一)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

  新媒体素养作为个体在新媒体环境中有效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评估信息及利用信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之一。[4]它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媒介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独立、理性的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抵御新媒体环境中负面信息的侵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承担起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重任。首先,学校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新媒体理论知识、信息传播规律以及信息筛选与评估的技巧,使学生能够从源头上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减少因错误信息导致的焦虑与恐慌。其次,高校利用丰富的学术资源,定期举办新媒体素养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新媒体行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为大学生提供前沿的理论指导和实战经验分享。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通过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自我调适和积极应对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新媒体素养提升项目,如新媒体内容创作比赛、网络谣言辨识挑战等,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新媒体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

  (二)合理使用社交媒体

  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社交媒体已成为加剧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的潜在因素。因此,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不仅是对其个人的关怀,也是高校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使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高校应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媒体使用观念,如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深入剖析社交媒体过度使用的心理机制,引导大学生认识负面效应,并学会自我反思和调节。同时,结合正面案例分享,学校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以促进个人成长、增强社会联系,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主动调整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避免过度依赖和沉迷。同时,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交媒体监管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大学生的社交媒体行为。这包括制定明确的社交媒体使用规范和指南,如限制非学习相关内容的浏览时间、鼓励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等,并通过技术手段辅助实施。此外,社会各界共同建立社交媒体信息审核和反馈机制,及时清理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维护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态环境,减少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交媒体素养教育项目,如社交媒体伦理与责任、数字公民意识培养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展现更加成熟、理性的形象,还能促进其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能够利用社交媒体作为自我展示和职业发展的有效工具,而非压力的来源。总之,高校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建设、素养教育提升等多个维度入手,形成一套综合性的应对策略。这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负责,更是对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媒体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的贡献。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意味着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更在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5]首先,高校应建立高效、精准的就业信息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要及时、全面地收集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和行业动态,还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就业推荐。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职业兴趣等数据,平台智能匹配最适合的岗位信息,减少信息筛选的成本,提高就业效率。其次,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方面。这不仅仅意味着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项目、企业导师制度等,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深入了解行业,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高校通过定期举办行业论坛、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邀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另外,在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方面,高校应提供更加系统、深入的支持。这包括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思考个人职业目标,通过自我探索、职业测评、行业调研等手段,逐步明确职业定位和发展路径。同时,高校应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培训、职业规划咨询等,帮助学生提升求职技能,增强自信心。此外,针对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高校还应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如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压力管理训练等,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最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注重反馈与评估机制的建立。高校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就业情况反馈,分析就业服务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确保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持续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发挥其在缓解就业压力、预防心理危机方面的作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信息建设、校企合作、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反馈评估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就业保障和支持。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关怀,更是高校在新时代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从课程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开设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沟通等,还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学会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同时,课程还应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保持心理健康,如何识别并抵制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等。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举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同时,中心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此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应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还需注重家校合作,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可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举办家长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增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与展望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形成机制包括信息传播的不对称、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和心理危机。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形成机制,高校可采取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引导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问题,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心理危机问题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因此,高校和社会各界应继续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应对策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正余.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转型实践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08):133-135.

  [2]王怡,廖烨檬.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冲突成因和疏解策略——基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7):43-48.

  [3]段茹楠.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4):172-177.

  [4]宋平.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途径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25-28+42.

  [5]魏永建,毛曲功,修俊勇,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7):146-148.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与干预策略研究——以江门地区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22WQNCX225);2024年度江门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4YL05012);2024年度江门市基础与理论科学研究类科技计划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留江就业行为决策因素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030001640011377);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2024年度院级科技计划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贫困家庭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科〕JMZYYKY20242005)。]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