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

  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张秀峰龙慧芸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行动,又是立足思政课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务实之举。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的心中,但在实际教学层面,仍然存在着不少“堵点”,比如一体化的育人理念不够突出、一体化的育人内容重复等。针对这些“堵点”,“找准靶点、靶向施策”,即找准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进行精准施策,对深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堵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一)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育人理念有待强化

  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固化思维,只强调实现自己所负责学段的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目标“螺旋上升”的有效实现,各阶段的学生所吸收的知识呈现“碎片化”,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另一方面,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比如顺序性、阶段性和整体性,任何一项教育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不能被“割裂”的连续过程。因此,各阶段的思政教育都应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思政课教师应打破固化思维,进一步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即任何一个学段的思政教育都不能出现“断层”现象,而应循序渐进,否则将会导致学生在身心上难以适应下一学段的学习。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育人内容衔接不畅

  “螺旋式排列”是教材编排的方式之一,所以难免会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但是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种思政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一种是“有必要、不可避免”的重复。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表明认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思政课的一些内容是反复展开的,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这种有必要的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过去知识的深化或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相关的内容,这是必要的且不可避免的;另一种则是“简单、没必要”的重复。虽然目前从整体上看,思政课教材内容趋于“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但存在教材内容特别是知识点上的重复。[1]比如在法治模块,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法律在我们身边),虽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内涵均表明法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保障,简单重复的内容容易削弱学生的积极程度。不同学段对于同一知识点的介绍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梯度,做到有所偏重,避免具体知识点的简单重复。

  目前,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衔接缺乏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横向上的内容脱节,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难免在内容上出现脱节现象,与学生或社会实际不能有效连接;纵向上不同的学段出现内容断层问题,比如高中学段教材缺少道德教育,而小学、初中和大学的思政教材都有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诚信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内容,唯独高中阶段没有,导致高中学段在诚信方面的教育出现断层,这些道德内容要素,尤其是诚信教育对于高中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育人队伍亟待完善

  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队伍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是否密切配合,同向同行凝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合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面临着专业配比不足、衔接不够紧密、交流不够充分、评价体系不够统一等诸多问题。[2]一方面,专业教师配比不足,主要体现在小学阶段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部分小学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配置并不是很重视,缺口较大;中学、大学也存在非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另一方面,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衔接不够紧密,衔接的意愿也不高,主要体现在中学阶段有升学压力,以成绩为导向,教师教学任务重、跨学段交流的机会少,且缺乏跨学段的具体指导能力,导致中学思政课教师无法顾及小学和大学的衔接任务;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则专攻高校思政课的相关内容,等等。[3]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思政课不同学段之间存在壁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亟待完善。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其一,在地区方面,部分区域尚未建立思政课一体化指导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等研究机构,或者虽已建立却未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导致该区域优质的思政课资源得不到共享,从而影响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4]其二,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校内、校际联合教研机制。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仅局限于本校、本学段,很少开展校际的合作研究,更谈不上跨学段的联合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缺乏跨校、跨学段教研的机会,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跨校、跨学段交流的意愿。因此,部分教师并不了解跨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课堂特点,导致跨学段联合教学有障碍。集体备课机制也尚未健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校内、校际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集中备课有难度。此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未完善,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去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

  二、明确“导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建设导向办好教育必须坚持“方向第一”原则,也就是说,要疏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路的现实“堵点”,首先需要明确“导向”,即要明确并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建设导向。

  (一)坚持一个“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站稳立场,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坚定不移地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道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信仰、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此外,要坚持和保证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履行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始终在正确的政治轨道上进行;另一方面,要把严明政治纪律摆在突出位置,政治纪律在党的所有纪律中始终排在首位。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委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承担起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职责,不断加强党组织在政治上的执行力。二是强化党的思想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方向,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三是要完善党的组织领导,健全党中央、地方、学校这三级党组织管理体系。一方面,党中央要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地方和学校党组织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级党组织形成“同心圆”,共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坚持一个“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奠定学生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自觉抵御错误思潮,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其一,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依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有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作后盾,才能顺利实现其目标。[5]一是教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研究,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经典中吸取精髓;二是学校要同步融入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养料,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一大批立场坚定、理论知识功底扎实的后备人才。其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新思维,破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一是要强化战略思维,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置于战略层面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突出系统思维,横向要推进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资源、育人队伍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纵向要在整体中把握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兼顾“分段”和“整体”;三是要善用辩证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抓住突出矛盾,处理好育人目标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育人内容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关系等。

  (三)坚持一个“四为服务”:坚持教育的“四为服务”,贯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深刻把握这“四为服务”的科学内涵,贯彻“四为服务”这个根本要求,同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密切相连。一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要把“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过程,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密切结合新的治国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主动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三是要把“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价值取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髓,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四是要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重要任务。

  三、“靶向”施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及策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找准“靶心”,“靶向”施策,即抓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在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队伍、育人资源、机制体制上下足功夫,全员、全程、全方位精准施策,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着力在“育人理念”上下功夫,强化一体化的育人理念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强化一体化的育人理念,兼顾好“分段”与“整体”,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部分属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即只要某个阶段的思政课没有处理好,就无法建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整体也影响部分,即如果每个阶段只讲“自己分内”的内容,知识点将无法得到深化,教师也无法把道理讲深,更谈不上讲透、讲活,从而影响每个学段。因此,推动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既要树立整体观念,也要注重局部,兼顾好“分段”与“整体”两者的关系。一是要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意识,增强各学段课程内容的衔接,整体把握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既要做好上一学段的承接工作,也要做好下一学段的启发工作,使得思政课既有本学段的特色,又融合各学段的内容。二是对各个学段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有全面的认识,对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征、思想动态以及性格特点等都有基本的把握,从而使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衔接起来。

  其次,各地教育部门要强化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的理念,鼓励各高校积极担当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的职责,协同中小学共建思政课。同时,地区积极举办跨区、跨校、跨学段的集体备课会、一体化经验分享会、教师培训教研会等,有效解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践操作中的困境。

  (二)着力在“育人内容”上下功夫,优化一体化的育人内容

  首先,根据“螺旋上升”原则,选择好教学内容。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开设思政课,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靶向。[6]思政课的建设是呈递进式的,后一个学段的内容要比前一个学段“更上一层楼”。同时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其次,善于抓住课程内容的主线,更好地实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各阶段的课程内容看似不同,主线实则类似。比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初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等情感;初中阶段学生要在爱国、爱党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家国意识;高中阶段则要上升到政治素养层面,引导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大学阶段则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同时,强调能力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跟党走,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可见,不同阶段的思政课都贯穿着“个人与国家和党的关系”这条主线,学校应循着主线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内容,避免“无意义、无效的简单重复”,也就是说要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既要突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每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即“在共性中找个性”,更要在每个学段的不同中找到主线以贯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即“在个性中找共性”。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强化不同学段内容之间的衔接程度,瞄准学段之间的“失联点”“断层处”,找准“联结点”优化衔接,并在各学段有所侧重地教学,从而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

  (三)着力在“育人队伍”上下功夫,提升一体化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要配足配齐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要保证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丰厚的理论武装自己,提高整体备课与授课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为上好每一门思政课、扣好学生人生中的每一粒扣子做好准备。

  二是要提升一体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素质。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发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抱负,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争做新时代引领思想潮流的“大先生”,力求各学段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是一体的。此外,各学段之间的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打破学段壁垒。比如,各学段教师可以借助研讨会、集体备课会、一体化培训会等契机积极加强互动交流,并对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特点等要素进行了解,更好地衔接学段之间的教学,有效实现跨学段的一体化教学。

  (四)着力在“育人资源”上下功夫,搭建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

  其一,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各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加强不同学段内容的衔接,避免教材内容的“断层”,建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

  其二,要利用好区域的本土资源。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教师将其作为案例和素材融入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二是善于借助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感受鲜活的历史。同时,学校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资源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要运用好数字技术这把“金钥匙”,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建立由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组成的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丰富的思政课程在线资源库,实现不同地方、不同学段的案例库、教案、课件等优质课程资源跨时空共建共享。二是搭建一体化的线上集中备课平台,促进校际、区域互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有效解决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师集中备课难等问题。同时,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比如数字技术可以获取学生的动态“数字画像”,展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轨迹,思政课教师通过可视化的学情报告,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更好地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着力在“机制体制”上下功夫,健全一体化的机制体制

  一是健全一体化的领导管理机制,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上积极协调与配合。具体而言,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组建由教育部门主导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评价标准,并监督实施情况。同时,各区域也要成立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委员会,并积极承担相应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引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二是要健全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教研机制,地区定期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师培训会、经验分享会、教育教学观摩会等教学交流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跨学段衔接教学的能力。

  三是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校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和考核,选出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秀示范团队进行表彰,发挥示范团队的引领作用,以打造更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秀团队。同时,学校应建立与完善相关的长效奖励机制,对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在评审职称中优先考虑这些积极分子,激励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

  此外,教学评价一体化监测机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诊断、激励作用,在评价标准层面,教育部门应制定一套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科学体系,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评价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及全面发展。在评价主体层面,积极形成评价共同体,学生在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将思政课教师、学生、家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专业研究员等主体纳入教学评价中,避免一元主体的单向评价可能造成的主观性偏差。在评价方式层面,应遵循系统观念并形成一体化的教育评价机制,教师综合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反馈指导机制,学校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监测,展开评估反馈及科学指导,以便教育部门、学校、思政课教师等主体及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更好地展开一体化育人活动。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纵向衔接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主力军、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同向同行着力在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队伍、育人资源、机制体制上下足功夫,强化一体化的育人理念、优化一体化的育人内容、提升一体化的教师队伍素质和健全一体化的机制体制,保障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工作有效且长效地协同推进。同时,数字化可以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搭建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从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应平.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2]王冠中,刘亚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4(4):78-84.

  [3]李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8):119-124.

  [4]陈吉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3):82-84.

  [5]谢晓娟,路晓芳.新时代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1):71-74.

  [6]欧惠琛,杨建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论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6):35-39.

  [项目基金: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青年项目“大历史观视域下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GD23YMK02)的阶段性成果、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24年度常规课题(共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2024GZGJ8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春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