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0 11:13
文/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王北一
华东师范大学李杜彧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颜钰婷
新质生产力是以算力为典型特征、以智能技术为中心、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与育人体系方面尚难以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基于此背景,本文提出新质生产力推动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量质并重、因地制宜、前瞻布局、加速转化四个新特点,并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出了“因地制宜、创新引领、人才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进入2024年,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发展。习近平在2024年2月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即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甫一提出,引起了学界对其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讨论与研究。部分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迁。[1]姜朝晖和金紫薇(2024)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其具有创新性、数字化、跨越性、高质量四个特点。[2]焦方义和张东超(2024)则从“新”和“质”两个角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阐释,他们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技术水平的突破性和颠覆性和新劳动者、新生产资料和新的生产关系上,而在质的角度,他们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第二次“质”的跃迁。[3]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延伸。刘志彪(2024)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解释,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算力”为典型特征、以智能技术为中心的先进生产力。[4]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从生产力要素的角度思考,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于数智时代发展潮流,以科学技术创新突破、以高素质劳动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本质跨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一项突破性工作,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宫慧菁(2024)认为,基于我国人口红利减弱及投资率下降、资本驱动减弱的客观现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帮助我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顺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5]国信总量团队(2024)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在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存在换挡压力、高债务压力下资本效率有待提高、劳动力人口在2018年后进入负增长的大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必然路径。[6]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劳动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迫切需要培养与之在创新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相匹配的“新质人才”队伍[7],而职业教育所具有的产教融合这一核心特点,使其在培养技能人才中起到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育、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能够培养一大批新型技能人才作为中坚力量,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与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及受教育群体相对,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及内容、与产业端匹配、人才培育与应用结合层面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郭轶锋和高珂(2024)认为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仍然强调“工具效率功能”[8],即仍然强调技能的操作与熟练,但忽视了对技术原理与创新思维的教育。潘海生和杨影(2024)指出目前职业教育端和产业实际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钩,具体在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实际需求仍存在脱节、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仍存在错配[9],而这掣肘了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作用。宋凤轩和王丽(2024)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与应用分离的导向之困,即人才培养局限于校园内,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从而出现“拔尖创新人才重培育、轻应用”的问题。[10]
由此可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需要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与育人体系方面,加快从传统的以重视操作技能掌握转向技能与创新探索思维并重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问题提出
新质生产力其特点在于创新,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因此,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人力资源从“数量型人口支持”转向“质量型人才支撑”的关键举措。[11]而职业教育因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点,使其在人才培养与地区专业产业结合、更好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专创融合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新质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目前学界还未有立足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的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点,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特点新质生产力因其“创新性”和“高质性”而对人才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也带来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全过程的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双创教育理念的量质并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因地制宜、教育教学内容的前瞻布局、创新成果的加速转化。
(一)量质并重,更新双创人才培养理念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理念应当加速更新,从“扩量”转向“量质并重”。在过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众创的思路,即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这种强调量的扩展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让创新创业的概念和方法论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为进一步实现提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未参加双创竞赛的大学生,双创教学的内容较为浅显化和形式化。[12]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更重视学生对于创新精神的领悟、双创能力的理解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的内容落实到学生本专业技术和前沿发展方向中来,为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进行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双创脚手架”。
(二)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现有产业及发展需求制定育人方案
因地制宜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单纯地进行产业的“替换”,而是要立足于各地现有产业结构、地方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数智时代的新特点,对传统产业进行“提质”。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只有紧紧把握住“围绕产业、立足地方”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失调的矛盾,进而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落实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学校应立足地区现有产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进行人才培养。总体来讲,应强调办学方式集团性、培养目标深度性、教学内容特色性。在办学方式层面,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一大举措就是集团化办学。通过集团化办学,搭建校政行企充分合作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对接当地产业资源,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院校在传统相对“浅层”的仅针对学生技能熟练的培训基础上,还应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等相对“深层”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在双创教育中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及区域特色,建设具有各校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更好地指导基于实际产业发展的双创实践。
(三)前瞻布局,加快引入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进入双创教育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数智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产业。高职院校虽然不需要像本科高等院校一样着力于培养在高精尖领域的研究型人才,但也应全面参与技术协同创新的各环节[13],将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技术内容融入双创教育中。数智时代的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重点布局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和全球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将数字技术运用在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中,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构建以及教学方法都应带来革新。
首先,应当将未来产业和相关的前沿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在构建专创融合课程内容时,思考本专业内容如何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如何与新产业发展方向相接轨。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到实际教学中,以加深学生对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养成交叉学科思考方式,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本专业数智化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此外,也应该积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参与到课堂教学、项目指导等创新创业教学全过程中。这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者要拥有对新技术的理解力和开放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智时代带来的巨大动能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加速转化,畅通创新成果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和迭代的速度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体现在各行业中就是现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甚至产业格局与理念都会以超越以往的速度被革新。创新成果需要得以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所以科技创新速度的竞争在产业端则是成果转化速度的竞争。对于一项专利来说,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实践转化,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技术或相似的技术占得先机,从而失去其实践价值。因此,要建立从“科技创新到科技成果,再到产业应用、生产一线”的畅通路径。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论是教师的研究成果还是学生团队的创新成果,都不能仅看作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以及满足学校某些“教学业绩”的达标数据。优秀的创新成果应经得起实践检验,也必然有其实用价值,而某些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更是能为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与创新孵化,也要搭建平台为创新成果提供转化机会,用制度作为促进成果加速转化的保障,并通过广泛且具有一定深度的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创新成果更切实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广东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因地制宜、创新引领、人才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广东省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其中纺织服装、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其中纺织服装行业在国内也占较大比重,2023年广东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占全国16.36%。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围绕此建立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其中东莞更被称为“世界工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成本的逐渐提升以及新生产方式和新技术的出现,传统制造业难以助力广东经济的再次跃升。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广东正面临从“三角洲经济”向“湾区经济”的过渡,其中首要的便是如何聚焦创新驱动,在地区现有的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上进行新型工业化转型。
在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始在政策层面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政策的催化密集出现在2023年,在当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推动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走“时尚化、高端化、品牌化、数智化、低碳化、国际化”的转型路径;其后发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应加快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同年11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广东省新形势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若干措施》中则进一步提出,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数转智改”。
广东对纺织服装业发展方向的谋划以及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促使当地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完善与优化,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全省纺织服装行业人才中坚力量的重要培养基地,近十年来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长期以来,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职教办学模式和育人理念,办学中出现管理机制落后、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严重掣肘办学育人质量的提升,影响其更好地服务湾区纺织服装行业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亟待调整人才培养战略,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瓶颈,实现职教办学新的发展。
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办学实践,本文提出“因地制宜、创新引领、人才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即加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强调专创融合,在教育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发挥学校纺织服装专业优势,促进育人机制的创新;开拓多元化产学研平台建设,拓宽行企资源合作渠道。本部分将对该路径的四个主要落脚点进行剖析,并对高职院校应如何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一)明确定位、建立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内驱的多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首先应明确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引领,着力培养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坚持管理理念改革,从理论学习、统筹治理、制度流程、领导担当、干部选用、监管执行六个方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党建引领。
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和学习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根据普及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基础培养目标、具备应用性的专创融合培养目标、更加深入的研究性创新精英培养目标,建立对应的“分层递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针对普及性的创新企业知识基础培养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开展通识教育,且立足不同类型的学习需求,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针对应用性的专创融合培养目标,应面向大二及以上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开展拓展教育,并依托各学院专业课程,增设双创教育教学模块,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并开设专创融合课程。针对研究性的创新精英培养目标,应对有潜力的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精英训练营,以训练营为载体、项目制学习为手段,定制培养方案,单独组班教学,培育双创实战精英。
通过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托此设计递进的课程体系,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职教育全周期的创新创业培训,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专业技能水平、不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需求。为更好地培养具备基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技能人才,以及具有研究精神和钻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撑。
(二)因地制宜、打造基于传统行业创新升级、着眼未来产业落地发展的双创教育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应根植在地方产业背景及发展需求上,也应该根植在学校学科布局和专业技能教学上。高职院校应依托广东省特色传统制造业特色,并与自身学科实力相结合,打造以纺织服装行业技能人才为立足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特色课程、教材和实践基地。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将创新创业知识内容与纺织服装行业背景、案例、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教材方面,应围绕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广东特色制造类产业,编写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实一体化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与当地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及知名企业签订长期共建协议,建立专业实训基地群。学校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探讨行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可行方案,并依据此制定科学、合理、实用的专创融合课程标准。为学校教育更好地与产业需求对接、学生双创的学习真正与生产实践结合提供平台。
除了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探索创新发展的双创教育内容,高职院校还应积极谋划并加快布局面向未来的数智技术专业领域的双创教育。除纺织服装专业外,应在智能制造领域、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多种专业培养能够服务于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企业数智化转型、高新技术产业落地的技能人才。并在面向未来的专业设置下大力推动具有学科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探索精神。高职院校还应深度参与到地区产业创新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的工作,在交流中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实践路径。
(三)依托集团办学,搭建高质高效的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双创成果加速转化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切实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应积极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搭建充分协作的校政行企合作平台。平台的搭建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从创新成果到生产一线的转化通路。应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区域产教合作升级,与当地政府深入探索和实践区域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当地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在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应携手广东地区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以纺织服装专业建设为路径,通过共建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产业学院等形式,推动校企深入开展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学场地共享等合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承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色,促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并将集团典型育人理念推广至国际化平台,筑造大湾区纺织服装行业集团办学“强品牌”效应。
高职院校依托高质高效的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总体双创育人思路,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成果的转化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以纺织服装类人才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取得赛事成果为导向,面向全校遴选孵化项目,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孵化工作,学生团队常态化培训指导,提升孵化项目整体水平和质量,增强创新溢出效益。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全方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从管理机制优化、制度建设、校企合作深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师生共创专利加快从学校进入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效益。
(四)把握时代浪潮,将数智技术引入双创教育全过程
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应力求将前沿技术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专业设计上,还尝试将其融入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数字化技术的新应用场景。增强教师对于数智技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这些前沿技术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真正改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利器,进而也将会为自身所处的专业带来变革。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校应积极搭建创新创业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围绕纺织服装、智能制造、计算机软件等领域建成一批精品在线课程。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方面,双创课堂采用“传统面授+虚拟仿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件、网络化教学平台、流量化直观软件、实践训练营基地等,进一步让学生牢固地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教学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应摆脱传统的考试/考查评价方式,将学生课堂学习与线上资源学习相结合、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成果相结合、并且利用创新创业智能化学习管理工具,对各学生项目进展与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收集,教师依据此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讨论
新质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经济举措,其真正落地与发展也必需依靠教育以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其育人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到人才资源服务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果。由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的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前沿产业布局发展,其本质都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内驱力,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讲,应立足于当地产业结构特点与转型需求,从育人理念、内容更新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领的、立足于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真正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需要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在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政行企合作的高质高效化。在地方政府层面,应努力创设良好的院校与本地产业对接环境,促进创新成果到实际效益产出的转化速度。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应进一步健全学校管理,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校现代治理体系,同时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积极的管理体系、专业支撑和物质基础。以上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绍东,胡华杰.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5):26-35.
[2]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01):108-117.
[3]焦方义,张东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01):110-116.
[4]刘志彪.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特征与驱动机制[J].探索与争鸣,2024(03):23-26+177.
[5]宫慧菁.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投资主线[R].万联证券,2024-05-16.
[6]国信总量团队.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R].国信证券,2024-04-18.
[7]祝智庭,赵晓伟,沈书生.融创教育: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05):3-14.
[8]郭轶锋,高珂.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34-40.
[9]潘海生,杨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角色使命与责任担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27-33.
[10]宋凤轩,王丽.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义、现实隐忧与行动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7(03):119-125.
[11]陈凤英.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J].民族教育研究,2024(02):1-8.
[12]王曦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3):145-147.
[13]张培,南旭光.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03):44-52.
[课题项目: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度规划课题“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S2024ZD57);2024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AIGC赋能多学科融合课程资源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WQNCX20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项目编号:GZGC202203)。]
责任编辑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