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思想,教育,实践路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0 11:20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吴柳书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以精炼的语言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内核,向国际社会彰显了中国力量,使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志。伟大建党精神具备强大的思想引领力,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方向。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航标。
一、探索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知网上四千余篇相关文献表明专家学者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热情高涨。这些文献从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形成背景、逻辑基础、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从文献检索数据来看,较多文献是党史党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致力于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相互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相关研究较少。可见,高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如何大力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价值,并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呢?这个是常思常新的问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契合
在历史长河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精神坐标,是中国革命的先进思想、革命精神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内生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怎样成功、如何继续成功的精神密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逐渐实现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生命线。从认识论维度而言,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与判断,涉及事实真伪的辨析以及价值判断的正当性。而就价值取向而言,则着重于伦理道德层面的善恶评判、审美标准的优劣鉴别以及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性问题。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为教育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实践智慧。伟大建党精神也需要延续、传承、创新以保持先进性,所以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诠释其生动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无疑二者是同向同行,无论是在育人的内涵、价值取向,还是思想方法和实际功用上,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
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深刻的时代印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诞生了不同的精神印记,这些精神印记刻画着历史事件、承载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不同的是对精神的文字表述,其本质都是对先辈们的歌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外延,不断在实践中生根发芽。这些独特的精神既可以从主体、时间和空间以不同维度进行分类,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完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反过来对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出了需要创新内容的话语表达,创新传播途径与方式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单向度话语会导致传播不持续,缺乏反馈机制。因此,通过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从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故事,从宏大叙事转化为人物事迹,将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有获得感、情感上有幸福感、成长上有力量感。
(三)伟大建党精神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效性
伟大建党精神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效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资源的时代性、价值观引领的时效性、实践指导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性以及应对时代挑战的针对性上。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延展其内涵意蕴,激发其内生动力。教育对象的变化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需因时而变。伟大建党精神既能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效性,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它承担着引导大学生高举思想引领之“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使命。大学生既要追求真理的理论深度,也要坚守真理的实践准度。高校帮助大学生更加坚定立党宗旨之“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青春奋发一以贯之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淬炼大学生精神品质之“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教育引导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这是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中呈现的党的政治品格和思维形态。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锻造大学生政治品格之“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坚定党的根本宗旨,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逻辑起点和价值依归。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凝练表达文本与文化符号,引领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向。
二、传播学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通过分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把握欠深入与全面,仅停留于浅层的初步认知。一旦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不能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它则无法被大学生所正确认识和理解,不能塑造大学生精神世界,难以让其了解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所以,如何有效提高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力,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亟需直面的问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多维度融入高校融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管理服务当中,主张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教育,融媒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融媒体有效改善了以媒体间的割裂、分离状态,日趋促进形成互动、整合、融合的良好形态。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亟需构建数字化传播矩阵。部分高校通过建设智能党建教育基地,积极构建“党建+互联网”传播体系,开发专题新媒体平台,涵盖了党建知识普及类微信公众号、互动式学习社区、云端直播课堂等数字化载体,推出和更新理论阐释系列视频资源,学生可通过弹幕实时交互、积分激励等形式,提升学习热情和参与感。部分高校遵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巧妙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算法排序、划分优先级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依据“过滤法则”将信息进行标签化分类,精准画像,定制合适的传播内容,多元传播情境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党的政治宣传导向作用,有效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大历史观”。
(二)伟大建党精神具备关注度、包容度、解释力
主流媒体的现实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通常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高校若引导到位,可激发其奋进动力。相反,如果引导缺失,则会削弱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所以,高校要发挥伟大建党精神所具备的关注度、包容度和解释力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提升媒体迭代整合能力,乘势而上,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巩固主流舆论,让校园线上线下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与此同时,深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再挖掘、形式再创新、融入再加强,离不开加强新媒体的理解和使用,学校要结合大学生用户体验和习惯,使得媒体间有机融合、协同发力。通过多元的传播范式进行优化整合,合理投放宣传内容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媒体传播矩阵。
(三)互联网思维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互联网思维既注重互联互通,也注重迭代变化,更注重情感体验。高校树立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实现从“个人接受”到“双向互动”,从“理论呈现”到“体验认同”,从“观点表达”到“价值观共鸣”的高质量飞跃。互联网思维应贯彻于不同传播之中。具备互联网思维,是发挥不同媒体之间优势的关键所在。
融媒体发展迅猛,互联网思维不可或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生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不受时间空间所限,可随时随地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公开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寻求情感上的纾解与共鸣。与此同时,这也可能产生风险隐患或网络舆情,这些变化助推高校不断构建和完善宣传和监测体系。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参差不齐,若出现错误解读和有意歪解,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混乱和行为偏差等现象。这警醒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需精准整合多种传播类型的优势,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中不断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打造寓学于趣的融入矩阵
融媒体矩阵推动了各种媒体的深度融合,并使之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当前很多高校主动进驻大学生常驻的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通过这些平台开展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同时借助整合学校官方融媒体矩阵资源,突出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优势,增强粘度,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传播优势。在融媒体时代的潮流中,宣传离不开科技赋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力,产生新的活力和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焕发出引领力和感召力。
高校可结合自身校情学情打造寓学于趣的融入矩阵。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是大学生普遍热衷并经常使用的社交平台,高校可以定期制作并发布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内容,通过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推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持续关注和深入参与。其次,短视频是现今宣传的热门方式。高校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再次,高校可利用小红书等生活方式分享平台,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发布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红色文旅信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发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供在线党史学习、互动交流、知识竞赛等功能,还可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等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载体,广泛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媒体教育平台。
(二)营造校园文化的“能量场”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打造校园文化是区别于正式课堂的显性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无声的一景一物的环境熏陶、氛围感染对大学生进行能量传递的隐性教育。久久为功,日用而不觉的校园文化逐渐会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挖掘校本特色与伟大建党精神的结合点,通过各班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演讲比赛、专家讲座、读书会、诗歌朗诵、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丰富的校内活动,开展常态化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创业、红色旅游等校外活动,全方位构建“理论教育、文化浸润、实践体验”育人格局。
营造校园文化的“能量场”,让校园里的每一处角落都会“说话”,都会释放正能量。首先,在校园内设置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文化景观,如雕塑、壁画、宣传栏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次,定期举办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红色电影展映、革命歌曲合唱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高校还可以邀请党史专家、革命老战士等来校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大学生数字化互联网的虚拟生活场景极其丰富,线上所耗费的时间甚至远超大学生线下现实的生活场景,这对大学生的精神影响更为深入和广泛。所以,高校需要高度重视,既要发挥现实校园文化的沉浸式育人优势,也要注重发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校园文化“能量场”,将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三)融入日常的真实生活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是大学生的精神粮食,滋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之从个体意识发展为共同体意识,伟大建党精神必然成为大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精神纽带。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我们既要从理论层面读懂弄通伟大建党精神,更要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高校通过不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深入挖掘,使其更加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大众化生活实践作为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它是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性质的体现。将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时代化、青年化、生活化的阐释,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识、了解、认同和内化,实现优质的育人成效。
具体而言,要使伟大建党精神从理论之花结出丰硕果实,从内在信仰外化为实际行动,高校需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首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第一课堂主阵地的优势,还要结合各学科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熏陶,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相促。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等,在实践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价值。再次,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表彰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身边可见可学的榜样。
总而言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是多方面的,需要高校在融媒体矩阵、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寓学于趣的融入矩阵、营造校园文化的“能量场”、融入日常的真实生活实践,高校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激发大学生青春活力,激励一代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不负党和国家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22GZYSZ01)。]
责任编辑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