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肇庆学院陈晓仪

  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鉴于此,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培养大学生成为党、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践育人是能够很好发挥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让复杂而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活起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并且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实践育人也能够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自觉做到抵御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思想。实践育人还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指向性,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时代的挑战,进而深化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1]

  本文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意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情感体验不足、忽视学生需求、实践形式缺乏多元化、社会资源挖掘融入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或管理不足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秉持以生为本、贴近现实生活、整合教育资源、挖掘社会资源、完善基地建设等具体的实践育人对策。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涵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2]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实践育人作为高校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强调要拓宽实践平台,更好地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养成相融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实践育人是在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依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发展之中,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强化政治认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育人方式。[3]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意义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通过将育人元素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当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在实践中外化为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为,让“行走的思政课”更好地发挥育人成效。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与实践,为大学生的升学就业和奉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多思考如何提升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课程的安排和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育而轻社会实践,或者把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割裂开来,没有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知识在实践当中加以论证和应用,都将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念入脑入心的难度。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到契合他们价值追求、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等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进而顺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的同时强化政治认同。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感染力体现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能够引发他人产生相同情感和共鸣的能力。在教学上面主要指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创新教学方法,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大学生的情感角度,开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丰富多样和形象生动的活动场景和案例,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能够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效地革新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升华思想和陶冶情操,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4]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向性

  当前,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迅速,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接收信息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认知产生偏差。现如今,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理想信念淡薄、人生追求模糊等问题,这加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实践育人是把思政理论和实践素材相结合,进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社会调研等方式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引导大学生在掌握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实践育人活动与复杂的思政理论知识相比,能更有明确指向性地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动摇、信念不坚定等问题,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师的教育水平,也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5]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高校工作的推动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进程。

  (一)情感体验不足

  在情感体验上,大学生难以在过于程序化的传统实践育人活动当中获得思想感悟和情感体会,没有办法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明确的人生追求和发展方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很难在实践育人的活动中发挥应有的效果。[6]除此之外,由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实践育人的工作中没有进一步深入思考,所开展的活动脱离新时代大学生的情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等,致使情感体验无法很好地融入实践育人的全过程中。究其缘由,在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把大学生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导致其沦为课外的知识或理念的灌输。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地开展情感教育,进一步实现情感体验与实践育人全过程的有机融合,就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切实地构建情感体验式实践育人机制,从而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找到职业目标和人生的发展追求。[7]

  (二)忽视学生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接收前沿信息的群体,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需求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有着清晰的认识,也形成了务实的价值追求,他们变得更加关注个体的收益与回报。然而,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实践育人的过程中,由于执着追求社会实践的育人和引领功能,而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人生目标,导致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有效地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内容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相联系,进而引领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8]

  (三)实践形式缺乏多元化

  当前,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存在创新性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没办法很好地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负责开展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是简单地安排校内实践(包含课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类活动,实践育人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前者为主,后者的实践形式主要以集体参观为主,没有充分表达出明确的活动主题,使得思政实践育人活动未能有效地契合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求,也不能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未能激发他们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加大了引导并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的难度。即使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其中也有部分大学生是基于获得社会实践分或加综合测评分等目的来参加活动,也有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凑人数被安排而不得不参加,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背离了实践育人的初衷。[9]

  (四)社会资源挖掘和融入不足

  现如今,各高校所在地区几乎都建有红色教育资源库和红色教育基地,学校也会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当中,通过讲述党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时,只是带领大学生走马观花式参观,组织形式单一,再加上这些革命精神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没有很好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等情况来开展,导致大学生的感悟不深,参观学习效果不理想。此外,现在大部分高校也开设了“四史”课程,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课程,努力将“四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但是,在实际运用中,部分高校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存在形式化、硬融入等情况,虽然结合了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大学生开展合唱比赛等实践活动,但是没有提前引导大学生了解文化精神背后的历史渊源,导致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中的理想目标。

  (五)实践基地建设或管理不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否顺利开展,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充分使用是关键一环。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尤为重要,很多高校只注重在校内建立学生活动中心、剧场等实践平台,忽略了在校外也要建设与大学生专业相对应的社会实践基地。而在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运行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基础设施更新难更新慢、维护不及时以及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及没有按照系统的规划来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导致活动的开展多是分散和临时的,既没有发挥实践基地应有的作用,也影响了思政教师对大学生开展全面指导,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成效。

  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对策在当前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理论教学内容、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选择。各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甚至沉浸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当好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实践者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推动者,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积极贡献。

  (一)秉持以生为本,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的主要抓手。各高校要从大学生的情感、思想、行为以及所学专业的特点等角度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更富有感染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快乐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体验。如组织实施开展系列“灯塔学习会”和“青年大学习”,并结合重要时间点举办升旗仪式、召开支部大会、组织开展沉浸式主题党团日活动和各类青年骨干典型宣讲活动等,通过营造沉浸式活动氛围,引导大学生在讨论和演讲等实践活动当中获得情感共鸣,在感官体验中深化新时代青年人的初心和使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落实落地、入脑入心。[10]另一方面,在实践育人环节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中,充分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投身实践,在“社会大课堂”当中砥砺心智、锤炼本领,培养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11]

  (二)贴近现实生活,创新教育内容

  生活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键方向,离开了生活,实践将缺乏应有的活力。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思政实践的内容加以创新,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加强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对思政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更进一步的领悟,满足大学生的人生和心理的发展需求,帮助大学生发展自身个性,进而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云支教”志愿服务、“挑战杯”比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和专业竞赛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思想政治实践,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人生规划和发展目标,引导他们在更好地把个人的梦想融入祖国的发展进程中,使他们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和进步。[12]

  (三)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

  实践与理论是组成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都需要被重视被强调。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把多种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组织大学生参与到课内外活动当中。一方面,丰富校内实践。在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践主旨、实践目标、实践目的等来选择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在校内,可以开展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主讲的“思政第一课”,以及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通过文化育人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和培养特长。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践。如带领大学生到红色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场馆参观,深入挖掘革命故事,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所悟所长大胆探索义教新模式;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深入社区或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等。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当中。[13]

  (四)挖掘社会资源,创新教育实践

  针对社会资源挖掘融入不足、低效利用等问题,要因地制宜提高资源效用能力,实现教学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挖掘校内文化资源。各高校可以每年评选并展出优秀教师、大学生学习标兵等典型模范代表,做好榜样文化宣传,同时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节庆日开展学习教育、社团巡礼月等活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与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特色相融合,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校外资源的联动上下功夫。高校要挖掘和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场所,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继而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既学习理论知识又深入实地场景观摩,有助于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地感受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社会现实资源,让传统意义的思政课从“课堂讲、书本讲、老师讲”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成为更加生动、更有活力、更接地气的“大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导大学生自觉肩负起担当时代使命的历史重任。[14]

  (五)完善基地建设,创新教育功能

  校园是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各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对于实践育人工作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要充分建设校内场地。首先,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和板报制作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次,高校在校内建立学生活动中心、剧场、音乐厅等实践场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契合思政课程内容的教学实践,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校园实践活动,既发挥了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也促进大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平台相结合,带领大学生践行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染力。[15]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积极与高校所在地区的街道、社区等共建互助型社会实践基地,与市内外企业共建专业培训型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校内外实践基地落成后,高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工作人员调配,及时更新基础设施和维护,保证实践基地的有效运作。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定期到实践基地实习,引导大学生开展相关的竞赛和专业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本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效性。

  五、结语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引导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革新教育环境,把握教育目标,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功能等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既可以切实地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使大学生吸收并掌握好思政知识,又可以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特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对策,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为人民谋福祉的实践当中,使之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吴京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3.

  [4]陈爱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6):102-106.

  [5]苌宇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1.

  [6]普通,张越.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03):120-122.

  [7]张鑫.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

  [8]丁朝阳,汪紫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耦合途径研究初探[J].普洱学院学报,2020(03):120-122.

  [9]吴大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1.

  [10]方朋钦.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02):133-135.

  [11]王海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04):58-63.

  [12]黄慧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内涵与路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4(04):35-39.

  [13]马婧,智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经济师,2024(06):180-182.

  [14]霍如雪,刘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探索——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吉林教育,2024(11):89-91.

  [15]任秀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3.

  [基金项目:2023年肇庆学院校级科研基金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析——以肇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Z202307)。]

  责任编辑何丽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