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理念下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理念,探索,实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0 11:22
文/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陈春琴陈欢丽刘一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大要求,这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是进入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之一是建好大队伍。“大思政课”的实现需要一支强大的工作队伍来支撑,专职队伍要建强。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传统思政课的局限,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教育。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既需要让教学内容跟上新时代,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践行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中职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大思政课”理念的要求。
然而,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应用符合“大思政课”理念的中职思政课教师发展模式,对于提高中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粤东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为例,探讨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的方法和模式。
一、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为了深入了解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建设现状,识别当前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课题组制定了《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情况调查》,对粤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部分学校进行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共同体参与情况和专业成长共同体效果两个维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基本信息显示,从性别分布来看,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女性占比7576%,男性占比2424%,表明女性教师在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占主导地位。从年龄结构来看,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50岁之间,占比6263%,其次是20-35岁,占比2525%,显示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从教龄与学历来看,教龄在16~20年和21年以上的教师占比较高,分别为2828%和3535%,说明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且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989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1717%,显示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
(一)专业成长共同体参与情况
从参与度来看,高达8384%的教师表示处于某一个专业成长共同体中,如教研组,表明共同体建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共同体形式来看,教研组是教师参与最多的共同体形式,占比高达9798%,其次是科研课题组(4848%)和教研(学术)沙龙(1919%)。此外,还有读书会(606%)和其他形式(909%)的共同体存在。从活动类型来看,共同体开展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以集体备课(8889%)、理论学习(6162%)和开展教师培训(6667%)为主,此外还包括科研活动(5556%)、文娱活动(1414%)、谈心谈话(2525%)等。
(二)专业成长共同体效果
从知识与技能提升来看,超过一半(5253%)的教师认为共同体活动能够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有2626%的教师认为能丰富专业知识,1515%的教师认为能提升专业技能。仅有606%的教师表示共同体活动在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帮助。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来看,大多数(5051%)教师认为共同体举办的活动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很大的强化作用,3838%的教师认为有一些强化作用,说明共同体活动在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方面效果显著。从科研能力提升来看,近四分之三(3737%表示提升作用明显,4444%表示有提升作用)的教师认为共同体活动提升了他们的科研水平,但仍有部分教师(1717%)认为提升作用不显著,甚至有个别教师(101%)认为没有提升作用。从心灵慰藉与归属感来看,超过八成的教师(4242%表示感受明显,4242%表示有一些感受)在参加共同体活动中感受到了心灵得到慰藉,且有近九成(3838%表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747%表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教师对所在共同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表明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二、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的重要性郭利军,朱行舟(2020)认为:教科研共同体是“教师以自身综合素质发展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和前进方向,以区域、教学专业为联系纽带,以达成教育的共同目标及一致理想信念而追求的教师集体”。思政教科研共同体的组建对于思想政治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在资源共享、模式创新、教师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中职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能够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不同地区的中职学校在思政教育资源、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通过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例如,一些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在理论研究或课程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创新模式,形成特色
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有助于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职思政课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与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环境的融合。而共同体的建立则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引入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鲜活素材,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可以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程和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教师互助,促进成长
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助成长的平台。共同体成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他们在教学经验、教育理念、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互补性。通过共同体的活动与交流,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研讨会上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在科研合作中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可以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外,共同体还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三、“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在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是指将教学研讨、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实践探索和成果应用五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整体系统。这一机制强调各环节的协同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知识共享、加强实践探索、推动成果应用,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提升。
(一)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培育省市级名师
通过周期为3年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能运用现代职教理念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推动课堂革命,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出成果,在教学成绩上出效果,实现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学科教学及专业建设的共同发展。以学校创建高水平中职学校为契机,带领优秀骨干教师积极参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板块内容,加快思政课改革创新步伐,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指导他们如何参与建设,如何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痛点、难点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办法,从而提升他们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助力学校的高水平建设。建立定期的教学研讨会制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和交流。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分享与借鉴。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在线教学研讨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远程交流。
(二)促进科研合作交流,形成可推广范式
依托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2024-2026年)中职名教师培养项目,搭建科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构建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东莞市轻工业学校、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丰顺县职业技术学校等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思政课教师教科研共同体,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着重做好以下几点:(1)通过参与或指导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并按照研究方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专著《“大思政课”理念下粤东西北地区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等总结归纳教学成果。(2)深化内容,创新方法,打造思政“金课”。思政“金课”的建设,首要在于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粤东西北地区,中职学校应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等核心课程,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结合地方特色与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互动研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真正做到入脑入心。(3)承担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培训活动,并积极参与师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所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最终达到共同成长。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4)优化环境,强化实践。构建思政“金地”。思政“金地”不仅指物理空间的建设,如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等,更在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思政教育环境。粤东西北地区的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等,建立思政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三)建设导师工作站,推动一体化建设
以省级中小学中职学校思政课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建设思政导师工作站,以片区中小学中职学校优质建设课程团队为主,推动“职普融通”,加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改变传统单打独斗的课程建设模式,汇聚大中小学教师教研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各学段思政课程资源利用的共同体,加强与大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立足根本任务,准确把握思政工作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各方力量有效联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开展教学研究和评价,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经验分享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研究。
(四)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研融合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并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深入研究如何使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往深里走实里抓,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具有地方特色、卓有成效的研学方案,拓宽育人途径。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把思政课教育和弘扬革命精神,融入红色基因有效结合,推动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并开展集体调研与思政课进企业等活动,实现学校与企业有效衔接,推进产教研融合,将思政课程打造成学校乃至省市级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创造实践探索机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探索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五)加强成果应用转化,推动市域协同发展
学校加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工作。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校内外师生和社会各界介绍和推广思政教育的最新成果和经验。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教学资源库和科研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发布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拓宽资源共享的渠道和范围。
跨区域组建中职思政教科研共同体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它将在促进思政教育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一模式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大思政一体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课题项目:1.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2024年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大思政课”理念下粤东北地区中职思政课教师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课题编号:GDZZJF2024S019);2.2024年梅州市教育系统第十二届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以省百门思政课优质课《哲学与人生》为例,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MZ12YBKT402)。]
责任编辑朱守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