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古脉,光影新梦——依河而兴的滨水城市建筑光环境设计分析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光环境,历史,脉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3 14:29
文/王小冬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光环境研究所所长主任工程师
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
李宁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学术总监
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学总监博士(通讯作者)
摘要:传统的照明设计侧重于人工光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灯具的选择和布置以实现特定的照明效果。建筑光环境设计则立足于人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综合考虑自然光与人工光在不同的照度水平、亮度分布、颜色等因素作用下,如何通过光影组合来衬托空间氛围、配合建筑功能、强化城市环境的立体效果。结合杭州运河历史街区和桐庐富春江夜游提升项目的光环境设计分析,阐述了在依河而兴的滨水城市中如何通过适度的建筑光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体验,讨论了基于滨水城市特定气质与项目特性来精到、合理、适度地展示城市气韵的可行性。
关键词:平衡建筑;滨水;城市;光环境;历史;脉络
引言
近年来,建筑的光环境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照明设计侧重于人工光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灯具的选择和布置,考虑灯具的类型、亮度、色温、色彩还原指数等因素以及它们的分布方式、高度、角度等,以实现特定的照明效果[1]。而建筑光环境设计则立足于人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综合考虑在自然光与人工光不同的照度水平、亮度分布、颜色等因素作用下,如何通过光线衬托空间氛围、配合建筑功能、强化城市环境的立体效果[2]。好的光环境设计使城市建筑在夜间舒适可见并为其附加个性,增添城市节点的夜间魅力,延续甚至强化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体验。进而,能够改善街区环境,提升城市商业氛围并推动夜景经济发展[3]。
与此同时,面对照明数字化、智能化以及技术交叉、跨界融合、商业模式变革等发展趋势,建筑光环境设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LED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广泛应用于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灵活可调的特性结合快速发展的智能控制技术,使得夜景照明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照明的艺术性得以更好地发挥,很大程度上使得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得到了更好的诠释。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光环境设计与建设中,过度亮化、光污染、光侵扰等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近年来,关于如何把握城市照明适宜的“度”、鼓励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永续健康发展的讨论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与城市管理者的重视[4]。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城市夜间品质提升、建筑光环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升建筑空间品质和市民幸福感,是当下城市发展亟须思考的问题,也迫切需要从应用和学术研讨层面促进建筑光环境设计行业健康发展。在杭州运河历史街区和桐庐富春江夜游提升项目的光环境设计与施工,始终着力于适宜度的把握,探索基于滨水城市特定气质与项目特性,来精到、合理、适度地展示城市气韵的可行性。
1上善若水,链接时空
千年大运河见证了南来北往船只的川流不息,亦滋生了两岸灿烂的文明。“北往南来千里碧波贯今古,湖光山色满城佳气蔚葱茏”,作为古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城,在运河的浸润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倚水而建、因水而兴的杭州,“江、河、湖、溪、泉”各有特色[5]。钱塘江是磅礴的;西湖是清雅的;西溪是隐逸的;虎跑泉是脱俗的。而运河则是杭州人心中最家长里短的温暖记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古老的运河贯通了钱塘江之后,更是“水通南国三千里”,将杭州南北的水网整体盘活,古韵焕新机。
1.1运河故事的时代新曲
假设把杭州比作一户人家的话,西湖就是这户人家的客厅。客人来了就会到客厅去交谈、参观、游览,而运河就相当于厨房这样的空间,不可或缺,但没有客厅光鲜。即便是公路、高铁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运河里的货船依旧是川流不息。历史上运河则是最主要的货运通道,尤其是杭州的武林门、拱宸桥等码头区域,伴随着繁华和喧闹的就是脏、乱、差的空间环境,这使得运河两岸的城市界面没法跟西湖边相提并论。
随着整个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运河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沿河景观的变化如春风化雨一般,显得温暖而清爽,同时夜幕下的运河也已实现华丽蜕变。杭州运河历史街区光环境设计不仅是对运河上沿岸重要节点的提升改造,更是拓展到沿运河的历史街区中,赋予这些古老街区特定的光影意蕴(图1、图2)。
事实上,运河里的流水、岸边的树木以及新修的驳岸,似乎都是不能直接作为运河历史佐证的,唯有位于沿岸的特定历史街区的建筑界面在默默地组合中连同运河的水、树和河岸才能使人有关于运河历史时空的感悟。杭州运河历史街区的光环境设计结合运河两岸街景古往今来的分析与研读,谨慎地把握杭州运河街区光环境营造的适宜度(图3)。
设计所努力的,就是以别具匠心的设计才思编织其精巧微妙的细部节点和诗画江南的整体意蕴,传递杭州特有的精致和谐,同时因运河已经连通了钱塘江,于是更能在特定的光影叙事中引发杭州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大气与开放的时代风潮。
1.2蜿蜒画中的氤氲江南
从本次建筑光环境设计的角度看,首先是要考虑亚运会期间突发性的游览参观需求与体育盛会对城市大背景的期待;其次必须考虑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很多更新改造必须符合方方面面的制约;同时更要世界关注的,就是要充分考虑在亚运会或者其他重大城市活动之余的市民日常生活。运河两岸是千百年来市民生活的家园,设计须统筹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情与理,在方方面面的需求与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在人、光、建筑、环境的共同体中谋求多方共赢,这样才能使得光环境设计有其随着运河的脉动而共生共存的缘由。
建筑光环境设计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的,分别从运河中游船的视线、沿河步行道的视线、河边广场等扩大空间的视线、街区中巷道的视线等多重线索出发,对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既有的光环境现状进行搜集和整理,尤其是对街区巷道、开阔地带、建筑界面、河岸沿线、滨水河埠和大小码头等重要部位进行分析、梳理和汇总。
随着从调研到设计工作的逐步展开,贯穿期间的核心就是人的因素。在每一条线索的抽丝剥茧般的梳理细化中,反复揣摩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情境体验和情感生发,满足街区的基础照明需求本是简单的,而环境变化中的各色人等是有其实际关切和不同情感需求的,这使得建筑光环境设计不只是停留于“看得清”,更要实实在在地让人感受到对街区历史文化内涵的关注与尊重,进而上升到喜欢和由此带来的满足感[6]。
1.3船影灯影的如梦情境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重要性和文化价值是大家都有共识的,在杭州运河历史街区的光环境设计与营造中,必须时刻留意提升改造的精准度。针对历史街区中保留古建筑的构造与结构既有样态,不是采用通用的设计模式,而是每幢楼都单独设计,用瓦楞灯来衬托老建筑的古雅,在滨水河埠和大小码头等滨水空间上增设洗墙灯来渲染出河岸线的曲折有致,从而使滨水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7]。
既有场地的客观条件是光环境提升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旧灯的替换、设备管线的铺设及其视觉消隐等方面,设计最终使得精准微更的光源替换工程让运河历史街区焕发出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匹配的光影生机,历史街区也随着光影的介入而构建总体新平衡[8]。
2春江潮涌,潇洒桐庐
潇洒桐庐之名,出自北宋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绝》:“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潇洒桐庐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禀赋的赞誉,更是对灵秀人文历史的称颂。桐庐富春江夜游提升项目的任务要求是既要展现富春山水的清丽,也须反映桐庐新时代的活力面貌。
项目包含桐庐最为重要的城市主轴“迎春南路段”及富春江沿线“一江两岸段”,设计结合桐庐诗画底蕴与自然风貌,从宏观、中观、近人三个尺度,选取城市山水横轴与城市纵轴,将山水清音的诗画长卷与潇洒繁荣的城市立面有机串联(图4)。
2.1连接山水意象
在调研中,设计团队注意到迎春南路沿线建筑由南至北呈现清晰的段落式分布,城市的功能定位也有据可循。因此,团队根据这些特点,以“富春迎宾”“城市印象”“慢行生活”“滨水画卷”为主题,对各段进行了特点的描述,并据此逐一进行了设计。
“富春迎宾”段上,大片草坪由大道两旁向外延伸,绿树成荫,散而不乱,与小型灌木形成一个个组团景观。这个段落此前已实施亮化,但光色过于饱和、对立,在不新增灯具的情况下,设计重新调整光色,采用纯净的单色光,局部保留彩色但大幅降低饱和度,尽显景观大道的开阔疏朗。迎春商务段是城区高层建筑最为密集的段落,鳞次栉比的建筑构建出桐庐的城市繁华,设计选取这一段落设计了联动的媒体立面,展现繁荣富庶的现代图景。经过商务区就进入了以低层建筑为主的“慢行生活”段,是以灯光仅以简洁笔触描摹建筑结构,或洗或晕,着墨节制。行至迎春南路尽端,青山绿水迤逦展开,这幅“滨江画卷”的南岸建筑延绵成屏,北岸山丘迤逦展开(图5)。
2.2赋能文旅经济
作为城市夜景的窗口,迎春南路与富春江岸的建筑媒体墙承载着文化展示、旅游推广、经济推动等不同的需求,桐庐源远流长的文化与艺术也需要在这里有一个专属的表达。在业主的组织下,设计团队与桐庐文旅局及艺术家多方座谈,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背景,为桐庐谋划各个节日专属场景。自2021年起桐庐推出富春江夜游,但游船原有的功能照明不能提供夜游的氛围感。设计整体考虑了游船的夜景视效,通过对船舷、船体的垂直照明以及局部的装饰点缀,强化船体的结构特点,让游船成为富春江夜景中一处移动的风景。跨越富春江的大桥位于航程的中心,这座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桥是桐庐县城标志性的跨江桥梁,是此次提升项目中迎春南路与富春江两大轴线的交汇点,桥拱的晴空蓝涂装色调活泼,在桥侧布置加装了拉伸透镜的4000K投光灯点亮蓝色的桥拱,同时为了丰富游线,在桥跨处设置了3D水龙,趣致盎然(图6)。
富春江沿线的江堤步道深受桐庐百姓的喜爱,无论清晨或傍晚,江边从来不乏散步、休闲的市民。沿江步道的景观照明也是此次提升的一个重点,既提供安全、舒适的功能照明,又点缀局部创意小品,满足桐庐市民幸福感(图7)。
2.3增量结合存量
结合LDI在多年城市更新项目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设计在桐庐项目中充分考虑增量结构调整与存量提质改造的结合,改善旧有照明设施的效率,提升整体光环境质量。设计对所有楼宇的夜景照明情况进行了梳理摸排,保留灯光设计合理、品质尚佳的楼宇以实现有效利旧,同时筛选出状态不佳的进行拆除替换,并为未实施照明项目的楼宇进行新增,最终实现灯光效果的协调统一。
桐庐的控制系统建设时间较早,主要采用单栋楼宇脱机控制方式,与市级平台不兼容,受管线及容量控制,也没有纳控迎春南路上的多数楼宇。此次提升中如何提质控制平台,接驳市级总平台,同时将项目范围的建构筑物、景观悉数纳控,就成了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悉心调研、仔细摸排与严密论证,将智慧照明“一把闸刀”系统引入,接入市级控制中心,细分场景模式,实现实时监控、节目控制、远程调控、主动上报、远程配置等功能,有效节能减排,提高管养效率。
结语
杭州运河历史街区应有符合杭州文化气息的多种场景与情境,这样才能满足游客的心理预期并给居民带来似曾相识的家园感。在不同空间层级的交界处,尤其是在滨水界面,通过灵活组合的灯光与投影,营造属于不同地段的特有情境体验。多元互动且情景交融的建筑光环境设计,既有效地促发了人们的视听愉悦感,更拉近了人们与运河空间及其承载古老文化的关联,提升了城市街区的感染力[9]。
桐庐富春江夜游提升项目设计从山水意象
的连接,到诠释现代需求的路径,再到城市美观与智慧节能的平衡,不仅仅是设计亮化方案,也是在探究一套完整的艺术化夜景灯光生态解决系统。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旅夜游推广,是作为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桐庐在旅游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要尝试。
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设计所努力的就是深入挖掘城市气质与项目特性,结合特定的人群特点和需求,应用不同的建筑光环境设计方法表现项目特质,展示城市气韵,提升环境品质[10]。通过以具体实践为导向的分析,可以充分认识到建筑光环境设计不仅须关注照明设计本身,还将涉及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建筑光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并在纷繁复杂的诸多矛盾中把握微妙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马驰,秦和林.健康光环境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分析[J].灯与照明,2023(03):81-85.
[2]许逸敏,李宁,吴震陵,等.技艺合一——基于多元包容实证对比的建筑情境建构[J].世界建筑,2023(08):25-28.
[3]梁勇.象外传神——城市园林景观中诗意照明的表达[J].中国照明电器,2022(12):5-13.
[4]王小冬,李宁.隐于市而明于心——徐渭艺术馆建筑光环境设计回顾[J].建筑与文化.2023(07):11-12.
[5]董丹申,李宁.在秩序与诗意之间——建筑师与业主合作共创城市山水环境[J].建筑学报.2001(08):55-58.
[6]沈济黄,李宁.环境解读与建筑生发[J].城市建筑,2004(10):43-45.
[7]刘知为,王咏楠,董楠楠.滨水夜景光环境特征与视觉舒适度的关联研究——以杨浦滨江为例[J].绿色科技,2023(07):53-58.
[8]李宁.平衡建筑: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J].华中建筑,2024(06):71.
[9]覃祯,刘延东.文旅夜游场景中光环境设计策略探究[J].旅游纵横,2024(06):80-82.
[10]李宁,丁向东.穿越时空的建筑对话[J].建筑学报.2003(06):3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