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建筑学的跨学科挑战——《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书评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建筑美学,当代建筑,审美思维
  • 发布时间:2025-06-13 15:17

  文/王一涵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讲 师

  李一禾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是刘杨教授撰写的一部研究当代建筑美学的专著,2023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在当代建筑美学中的应用和影响,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反映复杂社会文化环境的建筑美学体系,挑战了传统静态与功能性美学观。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对建筑美学研究的一种全新尝试,为理解当代建筑创作及其审美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文章将以书评的方式从对话哲学、概念转化、学科整合三方面,对该书进行梳理与评析。

  关键词:德勒兹哲学;建筑美学;当代建筑;审美思维

  引言

  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数字技术和生物智能技术等高科技主导了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改变了人们在工业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单一化、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直接载体和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其审美内涵也随着社会和观念的转变而不断演变。当代建筑在复杂性科学和西方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突破了工业社会以来功能主义的美学取向,表现出异质多元、纷繁复杂的形式。各种差异性、复杂性的设计语言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稳定秩序,反映了科技文明和信息时代的全新设计理念。显然,传统工业社会的建筑创作原则和美学已无法完全满足信息时代建筑的发展需求,其美学体系变得复杂而难以框定。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①的动态、多元、流变、去中心化、去等级化等哲学美学观念正契合了当代建筑复杂化的发展方向,打破了工业社会以来西方技术美学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审美思维,为当代建筑美学研究带来了更为宏观的新审美语境。

  作为一位研究建筑美学理论的学者,刘杨教授②多年来从事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建筑美学、仿生技术与人居环境设计等交叉研究。她认为,德勒兹哲学产生的土壤及其发展方向与当代建筑的复杂化、多元化发展趋向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缘性。以德勒兹哲学美学理论来解决当代建筑复杂现象的美学困惑,可以为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一条全新的路径。因此,在《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1]一书中(图1),刘杨教授关注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建筑审美范式的转变,并以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与流变美学为理论基础,旨在阐明德勒兹哲学美学与当代建筑美学之间的关系[1]。这为当代建筑审美思维的解析提供了认识论依据,在国内外的建筑美学研究领域中具有相当的学术创新性。

  1对话哲学:建筑美学理论的新视域

  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的理性主义逐步走向多元化,从索绪尔符号学的任意性,到量子理论,再到突破传统单一视点的立体派,有关非连续性和解构的新世界观开始确立[2]。在此背景下,法国著名的哲学巨匠——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与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文明发展相呼应,适应当代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为当代建筑美学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哲学土壤。因此,研究当代建筑发展中的复杂现象及其审美问题,对拓展建筑美学的理论范畴具有重要价值。以下将从该书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展开分析,讨论作者如何对话德勒兹哲学美学思想,构建出当代建筑美学理论的新视域。

  1.1哲学为导向的研究视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相互关联。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构,更是多元文化融合与科技创新的复杂系统。这一转变对建筑设计的功能、形式和文化符号提出了新要求。德勒兹的系统性思维方式,如时间晶体、游牧与无器官身体等概念,突破了传统建筑美学与哲学思维的局限。以非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打破了西方技术美学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观念,为重新审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建筑与社会、生态等因素的多维互动关系。

  刘杨教授所著的《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通过解析德勒兹“差异与重复”“流变”和“去中心化”等思想,强调当代建筑的动态生成与异质多元的审美特征,回应了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技术进步和文化多样性对建筑审美的挑战,使建筑涵盖社会、技术、政治和文化等多重维度,推动建筑美学从单一功能性向更加复杂、动态的理论范畴扩展,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1.2学科交叉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刘杨教授在《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一书中,从德勒兹的哲学美学视角解析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向、审美特征和审美原则等问题。以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宏观层面梳理德勒兹哲学的核心理论,形成当代建筑美学的研究主线。中观层面归纳出对当代建筑美学思维及审美观念具有指导意义的核心思想,构建系统性的当代建筑美学体系。微观层面通过分析具体的建筑案例,展示德勒兹哲学概念与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此外,刘杨教授运用文献法、演绎法和调查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德勒兹哲学及其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文献,确保研究理论基础扎实,并展示了德勒兹哲学思想与当代建筑美学的紧密联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拓展了当代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展现了作者对德勒兹哲学与建筑美学交叉领域研究的深入探索。

  1.3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逻辑结构

  刘杨教授将德勒兹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建筑审美新的思维方式,从德勒兹哲学理论出发,逐层过渡到对当代建筑美学具体分析和应用,为理解并构建当代建筑审美体系提供了新思路。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奠定了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理论基础。概述德勒兹的时延电影理论、平滑空间、无器官身体和动态生成等核心理论,将德勒兹哲学与建筑美学进行关联性研究。探讨理论对当代建筑美学中时间观、空间观、身体观和生态观的影响。

  第二部分,作者从德勒兹关于时间、空间、身体、生态的思考出发,提出“影像”“界域”“通感”“中间领域”四个建筑美学思想,并对其美学特征进行解析。作者展现了德勒兹复杂哲学思想与建筑美学相融合的能力,为建筑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深度的探索路径。

  第三部分,作者在四个建筑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当代建筑美学的多维思维。包含“叠合性思维”“表达性思维”“差异性思维”以及“非线性思维”。结合当代建筑设计实例予以论证,强调建筑在时间、空间、感知和使用情境中的演变与生成。

  第四部分,作者探讨了德勒兹哲学视角下建筑美学在后工业社会及科技背景中的变异与演化,指出这种建筑形态的审美变异特征体现包括审美观念的转换、审美元素的拓展、审美范畴的延伸以及审美规则的颠覆等方面。

  综上,刘杨教授在《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中通过层次分明的结构,分析了当代建筑美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思维模式和审美变异,使读者能逐步理解德勒兹哲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2概念转化:建筑美学思想的新体系

  吉尔·德勒兹被誉为哲学领域中的毕加索与“概念工厂”[3]。其哲学思想中的“褶子”“平滑”“图解”和“生成”等基本概念深刻影响了当代建筑师的创作,颠覆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纯净美学的审美标准[4]。《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一书通过探索这些基本概念与复杂建筑形态构成之间的转化,揭示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复杂性、多元性与异质性,为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哲学依据与思想基础。

  2.1四个核心的哲学思考

  伴随科学技术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探索,以德勒兹哲学为代表的当代新哲学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实现静态还原论世界观向动态多元论世界观的转变[1]。德勒兹的差异哲学和流变美学阐释了当代多元、复杂建筑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建筑美学体系新发展。刘杨教授通过德勒兹哲学框架,探讨现代科技对建筑形式与美学的影响,为建筑美学的研究提供与时代发展更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

  为了将德勒兹复杂哲学理论与建筑美学相结合,作者运用“时间-影像”“平滑空间”“无器官身体”“生成”等德勒兹哲学概念,将其引入新的空间和结构思维,并以德勒兹的思维模式对建筑审美观念中的时间观、空间观、身体观、生态观四个核心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为构建当代多元异质的建筑美学思想体系提供哲学依据。这种跨学科的探讨帮助建筑师和学者从更为抽象、哲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建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审美思维模式,例如“平滑空间”和“纹理空间”。这种理论创新为理解当代建筑中不同类型的空间及其审美功能提供了新角度,特别是在数字建筑和复杂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构建动态、开放的空间体验。

  2.2四个基础的美学理论

  德勒兹关于“时间-影像”“平滑空间”“无器官的身体”“生成论”等哲学概念为当代建筑美学思想体系提供了哲学美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刘杨教授构建了四个当代建筑美学理论基础,包括“影像”建筑美学、“界域”建筑美学、“通感”建筑美学、“中间领域”建筑美学。通过对这四个美学的解析,作者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信息文明、科技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特点的建筑美学思想体系。

  “影像”建筑美学基于德勒兹的时延电影理论,意指建筑超越了线性时间,将人们带入一个差异的、开放性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了思维内在性、非线性的影像审美逻辑。人们的情感与精神通过联想,在建筑空间的审美维度得到了延伸,从而突出人们对建筑在思维意识和精神层面的审美感受。

  “界域”建筑美学基于德勒兹的平滑空间理论,从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宏观视角出发,探索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开放空间形式。将拓扑、分形等异质元素融入建筑审美,展现非理性、非标准的美学意涵,强调建筑与自然关系、空间环境之间开放性的审美表达。

  “通感”建筑美学基于德勒兹的无器官身体理论,强调当代建筑审美中的身体感知体验。作者认为,无器官的身体打破了身体与各个器官之间的固有关系,这种美学将身体视为一个混沌整体[5]。当代复杂建筑形式的开放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空间和事件带来了身体感知层面的审美愉悦。

  “中间领域”建筑美学基于德勒兹的生成理论,这一美学思想将建筑视为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连接的综合体,随着社会和生态的变化而动态生成。其核心理念围绕德勒兹生成论中“游牧”和“块茎”等概念,生动描述了当代建筑的有机形态和仿生特征,诠释了生命时代下建筑的生态美学观。

  2.3四个关键的审美思维

  刘杨教授在书中指出,建筑创作的变革始于审美思维的突破,只有突破传统建筑审美的思维惯性,才能实现建筑创作的美学超越。由于受到复杂科学和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当代建筑空间复杂化、不确定性、多义性的变化趋势。德勒兹哲学美学为这一转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虽然,德勒兹哲学以其抽象性和多样性著称,但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作者将德勒兹哲学的抽象理论巧妙地融入建筑美学的讨论中,从而形成了四个关键的审美思维。

  第一,运动与时间的叠合性思维。德勒兹对时间与影像关系的阐述为建筑多维时空观的解读与审美提供了思维依据,构建了知觉体验为主的“时间-影像”逻辑。这一过程是时间在空间中显形的过程,使人们在心理意识层面体验到建筑空间中的多维度时空。

  第二,空间流动的表达性思维。在信息社会,当代建筑通过与城市、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元素的融合,不断地延伸对感知主体带来的情感体验。强调建筑作为城市肌理与景观的一部分,能够与城市环境的动态融合,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事件场所和情感体验空间。

  第三,感觉逻辑的差异性思维。这一思维基于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作者探讨了在建筑空间中各种色彩、光线、声音、气味等异质性元素对身体感知的影响。通过与其互动,人们在体验空间时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时刻,这种思维构成了建筑空间中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第四,动态生成的非理性思维。强调了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偶然性、随机性的思考,这种非理性的思维使建筑空间呈现出模糊、冲突、断裂、动态及不确定性,突出了建筑空间序列的连续性、多意性和复杂性。

  3学科整合:建筑美学规则的新范式

  哲学思想的变革,一直是建筑空间形式变化的最本质原因。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复杂系统哲学的发展[6],具有非欧几何形态特征的建筑打破了传统科学范式对建筑创作思维的定式。时至今日,对于建筑创作,当代的先锋建筑师已不满足于仅提供居所和活动空间,更多是运用多元化设计语汇以及数字化技术来表达开放、动态、多元、异质、复杂等时代特征。在此背景下,刘杨教授的著作突破了建筑学与哲学的学科壁垒,拓展从具象到抽象的空间构建范围,颠覆了传统建筑审美规则。

  3.1学术影响

  在电子传媒时代和文化数字化的语境下,后现代空间呈现出多元、开放的审美特征,这与德勒兹哲学中的概念相契合,因而德勒兹对当代建筑审美理论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作为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专著,该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对当代建筑美学范式研究产生了创新与突破;第二,通过德勒兹哲学与建筑学的跨学科融合,拓宽了建筑美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第三,它在指导当代建筑设计实践方面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和方法论。

  此外,许多研究人员在探讨当代建筑与德勒兹哲学的关系时,往往倾向于单独提取德勒兹哲学中的某个概念进行分析,如“褶子”或“块茎”等,但他们通常忽视了德勒兹思想的系统性与内在关联。刘杨教授的贡献在于对德勒兹哲学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当代建筑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通过对德勒兹庞杂的哲学美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将这些哲学概念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美学视角。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使其超越了个别概念应用,形成更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建筑美学理论框架,成为本书的创新和精彩之处。

  3.2现实意义

  其现实意义体现在对当代建筑美学范式的创新及实际应用指导上。首先,作者在书中创新性地将哲学思想与当前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德勒兹哲学的基本理论以信息文明、科技文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当代建筑创作提供方向,回应了当代建筑领域中不断变化、复杂多样的现实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面对当代耗散理论、混沌理论、涌现理论等复杂性科学理论,传统建筑师们一直遵循的诸如严谨、对称、均衡、协调等经典审美理论逐渐显现出局限性。而德勒兹哲学带来建筑美学范式的革新则推动着当代建筑设计师们采用各种折叠、动态、流动、变异等形态语言来探索新的建筑审美规则,从而创造出具有视觉震撼力、充满差异性、多义性的建筑空间形态。

  此外,作者提出的“影像”建筑美学和“界域”建筑美学等概念为建筑设计师在实际项目中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尤其对复杂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多功能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与设计理念。例如,根据“影像”建筑美学思想,建筑师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光影变化等方式,形成建筑中的闪回空间影像,使人们感受到丰富的时空变化和情感的增值体验。此理念在适应复杂社会需求、回应多变的城市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展现了德勒兹哲学在建筑美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3.3思考展望

  技术的应用推动建筑空间与人类感知之间的互动更加丰富多元,带来更具个性化和沉浸式的体验。德勒兹哲学中强调的开放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建筑师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建筑领域将更加重视生态与环境的结合。“中间领域”建筑美学强调建筑物在形态上不仅是审美的对象,也成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长的有机体。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未来的建筑将更加关注社会包容性与文化多样性。德勒兹哲学中对异质性、多样性的强调,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种开放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创造出更具包容性的空间。

  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一书所提出的理论思维与美学理念将继续激发建筑师们的创造力,引领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不断探索建筑美学新的可能性。

  结语

  作为一本跨学科研究专著,本书结合了哲学、建筑学、美学理论。通过引入德勒兹哲学思想和概念,对当代建筑美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提出具有前沿性的学术见解,为建筑设计提供全新的设计语言和思维方式。对于希望理解德勒兹哲学与建筑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和建筑师而言,本书无疑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专著,激发了读者对建筑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如何通过跨学科视角理解建筑美学中的复杂问题?如何让建筑设计更好地回应数字化和生态化的时代需求?如何在多变的社会情境中设计出更加灵活、复杂的空间形式?本书所揭示的理论框架和建筑美学思想,势必会在未来推动当代建筑美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建筑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参考文献:

  [1]刘杨.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2]弗郎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麦永雄.后现代湿地:德勒兹哲学美学与当代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3(07):38-42.

  [4]矫苏平,高雪,李红叶.褶子论对当代建筑的影响[J].建筑学报,2012(增刊2):195-200.

  [5]刘杨.德勒兹身体美学视阈下复杂性建筑的审美秩序建构[J].美术观察,2022(11):72-73.

  [6]范冬萍.探索复杂性的系统哲学与系统思维[J].现代哲学,2020(04):97-10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