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阊门的“拆、改、留”①到历史建筑价值分析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建筑价值,价值分析,苏州阊门
  • 发布时间:2025-06-13 15:00

  文/陈铭方 苏州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

  摘要:历史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对历史建筑的全面了解和价值研究是历史建筑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文章以阊门为例,从历史调研和价值挖掘两方面探讨阊门在经历多次拆改后,仍选择重建的原因。

  关键词:历史建筑;建筑价值;价值分析;苏州阊门

  1研究背景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所在。2017年9月,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需强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践行新发展理念、树立文化自信[1]。苏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更是全国唯一一座历经两千多年仍保留在原城址上的春秋古城,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美国历史保护学者兰德尔·梅森(Randall Mason)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社会发展进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当以动态、全面的价值判断为核心,处理复杂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2]。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的前提,是全面理解历史建筑具有价值的原因,以及如何对这些价值进行保留和延续。

  2阊门的“拆、改、留”历史变迁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周四十里,小城周十里,开八门以象八风[3]”,建立苏州城,并为苏州城开设八座城门,分别为娄、齐、葑、阊、胥、盘、蛇、匠[4]。

  阊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隅,出阊门便是山塘街。阊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面积21.89公顷,保护区内的街道和巷弄虽狭窄,却保持了“街—巷—弄”的传统布局,展现出历史城市肌理的清晰脉络[5]。阊门自建立至今的两千五百多年间,曾经历过多次的“拆、改、留”。

  2.1古代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阖闾城,即今天的苏州城。最初的城墙由泥土筑成,秦朝时被毁,汉代重修。现存城墙遗迹主要来自两汉时期。五代时,因火炮攻击,城墙改用砖石加固,并增加了防御用的“马面”[6]。

  宋初,只剩阊、胥、盘、葑、娄、齐六门[7]。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功能,在墙顶上建造了城堞和射孔,同时还增建了女墙来为守城的士兵提供掩护[6]。元初,苏州城墙破坏较大[8]。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阊门城池重新修缮,以抵御起义军。五年后,张士诚占据苏州,为阊门加筑瓮城,曾题额“金阊门”。元末明初,“洪武赶散”,阊门成为移民集中地[8]。

  据《苏州府志》记载,巡抚韩世琦于康熙元年对苏州城墙进行了改建与扩展(图1)。当时的城墙周长四十五里,总长五千六百五丈,高八尺,厚一丈八尺,女墙高六尺。城墙设有六门,葑门、娄门、齐门、阊门、盘门均配备水陆双重城门,唯胥门仅有陆路通道。各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并设有官厅、军械库等军事设施,全城共有窝铺一百五十七间、敌台五十七座、雉堞三千五十一堵。

  2.2近现代

  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以阊门为突破口攻打苏州。战争中,阊门中瓮城被毁,并被改建成小月城。1927年,小月城被拆建成阊门广场。1934年,道路扩宽,阊门改建为与金门相仿的罗马式城门。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阊门遭到拆除,其材料被取走利用。1966年“文革”开始,城墙继续被拆毁。1982年,原城门北沿河城墙连土基被全部推平,筑成了站台和车道。次年,江苏省政府勒令停止拆毁城墙,并对残墙进行保护[9]。

  2002年,苏州园林设计院根据苏州市规划局的委托,基于《姑苏繁华图》(图2)等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对阊门及其城墙进行修复。修复后的阊门,高11.6米,长60米,采用4.5万块仿古砖及近5000块石材,与原城墙巧妙融合。陆城门设计为三门洞形式,主门洞宽6米,两侧各4米,基本适应现代交通流量;水城门(图3、图4)则为8米宽的单门洞。城楼仿照盘门城楼,采用五开间、四进深、二层歇山式建筑风格。此外,瓮城遗址被改造成公园,整个修复工程在2006年完成[10]。

  3阊门的“拆、改、留”原因分析

  短短142年间,阊门经历了五次拆除、三次改建和一次重建。阊门曾经存在数千年,是苏州老城象征。可以说,阊门不仅仅是苏州古城区的一座城门,更是一个地区流淌在人们血脉里的历史记忆。

  3.1“拆”之顺应时代

  不同时代对于历史建筑的价值认定不同。借用兰德尔·梅森的话来说,价值评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或多或少有应景的味道,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11]。

  历史保护工作以某种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阊门在历史上经历的多次拆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顺应时代的浪潮。其拆除和损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其作为防御设施的价值仍然存在,因此很快会被修复;另一种是在历史特殊时期,阊门的存在与时代的价值认知不符,即被淘汰。

  3.2“改”之适应当代

  历史建筑的价值认知应当满足城市视角下的需要[12],也就是说历史建筑需适应不同时代。阊门在古代具有军事防御及政治标识功能,而现如今是具有城市文化属性的地标性建筑。重建后的阊门虽是按照《姑苏繁华图》中的形象进行复原,但也做了一些适应现代社会的改动。例如,过去以水门为主的阊门改为以陆门为主,水门相应缩小,陆门高度宽度增加以适应现代城市交通。

  3.3“留”之价值

  兰德尔·梅森认为,历史建筑的价值可分为“遗产价值”和“当代价值”:遗产价值是指那些构成文化遗产场所的所有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而当代价值是文化意义之外的价值,包括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当然,价值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且所评估出来的价值并非永恒的、绝对的,它会随着客体、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因此,我们今天讨论的历史建筑的价值,仅为从这个时代的视角,对历史建筑的一种价值思考。

  3.3.1遗产价值

  (1)历史价值

  阊门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也是明清时期苏州经济繁荣的代名词。京杭大运河江南段中段流经阊门,与苏州古城内外水系相连。至清中叶形成了包括苏州的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中市河在内的五条水系[13,14],这些水系汇聚于阊门,形成了放射状结构,史称“五龙汇阊”。此格局一直延续至今[13]。阊门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政军文化——吴国始兴,风云激荡;商市文化——商旅辐辏,坊市天堂。同时,阊门于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建筑,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于2016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2)文化价值

  阊门的文化价值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阊门本身所具有的;另一方面是阊门作为文化与艺术的载体所附带的。阊门是中国古代城门的城楼形式的典型代表,其水路双城门形式,更是体现了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明清时期的阊门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艺术作品(如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和《盛世滋生图》,以及明代唐寅的《阊门即事》),都生动描绘了当时阊门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其商业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3)科学价值

  阊门保留了城河相邻的格局,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河街分离的结构也十分鲜明,且总体建筑质量较高,保护状况也相对较好。大部分的房屋为清末民初的建筑,建筑的组群特征明显,整体性较高,一般均为一路多进或三路多进的建筑。河网、道路格局保存完好,较好地体现了清末民初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5]。阊门的存在,为研究古代苏州城市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材料。

  3.3.2当代价值

  (1)情感价值

  阊门见证了苏州的千年兴衰,也见证了许多悲欢离合,是时间长河中人们心系乡愁的精神纽带。明代初期的“洪武赶散”,阊门是当时重要的移民输出地,泰州、扬州、盐城、淮安等长江以北地区的众多居民均自称为“祖籍阊门”。阊门因此被赋予了移民圣地的象征意义,成为江南地区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8]。

  (2)经济文旅价值

  明清时期,阊门是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贸易中心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现如今,阊门及其周边区域更是苏州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阊门是承载城市记忆的客体,更是“老苏州”文化的标志。游客在阊门能领略到苏州的古城风貌,也能深入体验到苏州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此时的阊门,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传承和弘扬了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阊门地区的旅游开发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苏州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做好价值发掘是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前提,价值的解析表明了历史建筑存在的意义。我们每一代人既是历史建筑的继承者,也是传递者。价值的判定会因为时代与主体的不同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全方位和理性地判断历史建筑的价值,以免认知不足导致的遗憾。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是记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物质载体,也是承载了世代民族文化与记忆的精神载体。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深入了解其历史,做好价值挖掘。

  参考文献:

  [1]柯善北.保住历史文化遗产 留存传统文化根脉[J].中华建设,2019(02):6-7.

  [2]梅森,卢永毅,潘钥,等.论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与实践[J].建筑遗产,2016(03):1-18.

  [3]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4]褚红霞,全景.苏州城门的斑驳时光[J].地图,2007(03): 58-59.

  [5]苏州市文物局,苏州市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6]张安.南京、苏州重要古迹保护现状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7]王鏊.姑苏志·卷十六·城池[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0.

  [8]顾小平.从“洪武赶散”到“阊门寻根”[J].江苏地方志,2022(01):21-23.

  [9]卢群.千年阊门[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10]朱剑刚,宋桂友,陶莉.苏州古城墙的当代保护和修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01):24-29.

  [11]MASON R.Fixing Historic Preservation: A Constructive Critique of Significance[J].Places,a Forum of Environmental Design,2003,16(01):65.

  [12]朱磊.浅析我国历史建筑的价值认知[J].居舍,2019 (15):23.

  [13]戴叶子,胡文杰.从《苏州金阊图》看清代中期苏州阊门地区商业空间形态[J].华中建筑,2023,41(05):122-126.

  [14]张宇婕.基于《乾隆南巡图》的清朝苏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