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学理念下的公共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环境行为学,商业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 发布时间:2025-06-13 14:44

  文/安从工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刘 军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环境行为学理念在公共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对提升商业空间品质和用户的体验。从商业空间的现状出发,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运用具体的设计手法,从空间布局、流线布局、色彩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修改,以此打造出一个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公共商业空间设计。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商业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商业空间已然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好的商业空间必定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前往,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商业空间的设计和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在公共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因此,探索环境行为学理念下的公共商业空间设计,对于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行为学这一学科领域在国内开设时间相对较短。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批学者出国访学,将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引入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各大建筑类院校陆续开设了“建筑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等相关课程。进入21世纪,环境行为学教育得到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视,如:李道增编著的《环境行为学概论》详细地介绍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环境行为学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理论应用于公共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国外在环境行为学的应用方面较为成熟,特别是在商业空间的人性化、多元化、精神化、科技化、心理和行为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相比之下,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并尝试将环境行为学的理念融入公共商业空间的设计之中,从而要求商业空间不能停留在中庭、廊道、界面的形象设计等,还需牢牢地抓住消费者自身情感等需求并促进商业空间的进步。

  1.2公共商业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虽然公共商业空间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但在空间设计和使用体验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些商业空间缺乏对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细致考虑,导致空间使用效率不高、空间内部环境利用不足;部分商业空间的导视系统不完善,影响了消费者的导航体验;此外,商业空间的环境氛围和舒适度也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公共商业空间的功能发挥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因此,本文从环境行为学方面进行问题梳理和解决,对公共商业空间内部环境与消费者行为进行探究,将商业空间设计进一步向消费者靠拢,并且在空间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为现代公共商业空间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模式。

  2环境行为学与公共商业空间

  2.1环境行为学理念的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平衡空间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主要探索人的不同行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1]。环境行为学强调的是物质环境的要素对人的影响,并且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行为作为媒介而实现的。环境行为学除了环境心理学所关注的环境对个人的内在心理过程产生的影响,还有社会价值、文化观念等与环境有关的广泛问题,是一个内涵宽广、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而本文主要依据环境行为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行为场所理论”,考虑到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商业行为,同时关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给消费者带来的直接感受。

  2.2公共商业空间的定义

  商业空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指的是商品购买销售的空间环境;广义指的是与商业活动有关的空间环境[2]。而狭义上的商业空间多以商场为主;广义上的商业空间多以综合性空间为主,如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展示空间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公共商业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精神化、科技化、人性化等特征,并且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空间模式。目前的城市公共商业空间按空间环境大致划分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综合商店、专卖店等,这些商业群体多以商品为出发点,通过商品的展示、宣传来完成买方与卖方的交易活动,其内部的空间组织、区域划分、公共设施、展示渠道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而综合性的公共商业空间多受欢迎,因为它将购物、餐饮、娱乐三种形式集中起来,使消费者进入空间内即可体验不同的商业模式。除了商业空间的内部构成还有外部构成,如充足的停车场、绿化、休闲区等,这些外部环境的要素构成才能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体验环境。

  3环境行为学与公共商业空间设计的关系

  3.1公共商业空间设计需要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导向

  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商业空间需求层级有显著差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故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以及需求导向也各不相同。需求导向受人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因此根据不同人群的内在需求去对公共商业空间进行规划设计,会顾及多个年龄段的人群需求标准[3]。

  儿童群体的安全性需求。儿童在商业空间中的消费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商家也正是看重这一契机,为了方便在商业空间中儿童群体的购买力量,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种类的公共商业空间设置符合空间属性的、功能性的儿童娱乐场所及专卖店等。由于使用空间的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所以商业空间中的专门针对儿童的安全性有所欠缺。比如一些商业空间中供儿童玩耍的滑梯设计便是一大隐患,滑梯过于狭窄和弯道多会导致儿童卡在上面等意外,还有这些娱乐设施的摆放位置也过于紧密,可能会导致磕碰等伤害。像这样的安全隐患有很多,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真实需求。可以从儿童本身出发,根据他们的运动习惯设计娱乐设施,从娱乐设施的扶手、栏杆进行加固,从设施的尺寸大小与儿童的平均值进行校对。具体的设计方法要遵循国家颁布的规定,儿童娱乐设施的扶手和栏杆高度可以设置为80厘米左右。一些直角边转换成圆角,螺钉不能超出物体表面8毫米,在材质上要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新型达标环保材料等举措[4]。

  青少年群体的互动性需求。青少年的互动主要包括交流、团体活动、娱乐等,交流则是最常见的互动性需求。例如带有座位的室外空间会引发人们的止步休息,青少年则更加愿意聚集到这一块区域进行交流[5]。因此,这种闲聊互动对于青少年群体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它们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频率高、随机和灵活,因而商业空间中的灵活休息区和部分设施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落脚点。在商业空间中考虑到青少年群体的互动需求,则可以在空间内部环境的特定区域设置公共咖啡馆、多人娱乐装置、免费WiFi区、开放式聚餐区和一些洽谈区等;在空间外部环境可以打造开放式商业街区、街头文化交流、小型户外运动等区域。

  老年群体的便捷性需求。如今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逐渐增长,老年群体也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变化带来了身体机能下降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更倾向于便捷的场所,在空间中他们更会选择那些便利、易于到达的地方[6]。首先考虑到老年群体的行动不便,在商业空间中适当位置加入无障碍通道以及自动门可以减少上坡和开门的力气。其次考虑到老年群体的视觉、听觉等机制下降,可以在空间的显著位置加入大的字体标牌设计和分贝足够的音量装置。最后在空间中将便捷性的座椅设置在靠近区域的中心位置,还有充足的服务站点、急救设备等。通过这些便捷性设计,为老年群体在商业空间中的体验更加便利和安全。

  特殊群体的导识性需求。特殊群体往往存在身体缺陷或障碍,如失去听力、四肢不协调、视力缺失等常见问题。因此,在公共商业空间中,许多基础设施可能会成为他们行动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早就开始将针对特殊群体的设计融入到空间中。例如,在商业空间中设置多维度的导视系统,以及在电梯扶手、室内墙壁等物体上添加盲文,以帮助视力缺陷人群;同时,采用特殊材料的五官感知设计、图文并茂的图形等,以解决听力缺陷人群的需求。此外,情感化设计在特殊群体的设计中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在商业空间的导识性设计中融入情感元素,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平等对待,从而避免产生自卑感。当然,针对特殊群体的设计不仅限于以上这些,服务性设计等其他方法也将成为设计的常用手段[7]。

  3.2公共商业空间里的行为模式

  公共商业空间里人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动作行为,二是心理行为。动作行为多以消费为中心,如购物、餐饮、娱乐等;心理行为多以非消费为中心,如行走、感知、交流等。

  第一个是动作行为模式。购物行为是最常见的动作行为之一,购物是指消费者进行商品的购买与搜集。而购物行为之下也可以分为目的性购物和随机性购物两个板块。目的性购物则是消费者事先了解需要商品的地点、位置、价格等因素,他们会在商业空间中选择最短路径和方向到达,虽然这样的效率比较高,但是对于商业空间中其他因素的要求就比较低了。随机性购物则是消费者进入一处公共商业空间没有计划地进行,这类消费者多以散步、观看等行为为主,但是这一类的消费者最容易受到空间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消费。此外,餐饮行为也较为常见。商业空间会专门有一块区域是餐饮板块,里面各种餐饮店面应有尽有,商家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进行购物后的时间成本——无法回家就餐这一问题,在商业空间中设置了大量餐饮板块供消费者进行消费。餐饮行业中,排队取号是一大常见难题,尤其是在商业空间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排队取餐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部分商家会在排队区设置娱乐游戏模块,以供消费者消磨时间。而娱乐游戏模式行为也是常见的动作行为之一,而这类行为大多是有特定区域的,也不排除前面提到的餐饮区域会设置机动性娱乐板块等。总之,这三种动作行为都是人在公共商业空间中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公共商业空间中的区域板块设置更是要根据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等进行调研,这样才能提高商业空间的便利、多元化特点。

  第二个是心理行为模式。在公共商业空间中人的五官感知是与心理感受挂钩最直接的媒介。根据大量数据发现,当消费者进入商业空间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观察、聆听这个空间中的任意元素,因为五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消费者会根据整体的色彩设计、光源设计、陈设设计等设计手法来计划下一步的动作,于是在公共商业空间设计中,部分设计师会在其内部空间加入一些室外的山水造景搭配上柔和自然的音乐,在休闲区以及过道区会加入一些怡人的香气,在消费者能触及的物体材料上选择适宜的平滑的材料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极大程度上让消费者身心舒适,产生强烈兴趣,从而进行一些购物行为。当然,除了消费者自身所带来的心理行为感知,还有受他人的从众心理、探索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等不同的模式,正是在基于这些心理行为模式下的特点,设计师可以在公共商业空间中加入与之相符的设计元素,有助于提高商业空间的利用率和名气。

  4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公共商业空间设计策略

  4.1空间布局与流线设计

  在进行商业建筑的设计工作时,要处理好建筑空间内部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对整体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空间内部布局设计水平,营造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商业使用空间[8]。商业空间内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室内空间,一般包括空间规划、动线布局、照明、景观设计等,按照空间区域划分成购物空间、餐饮空间等[9]。因此,在商业空间中的布局体系主要分为购物区、餐饮区、娱乐区这三块,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功能组织板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空间体系。

  购物区的空间布局一般分布在空间中的底层,如生活超市、百货商场等多分布在负一楼,首先负一楼的空间大,还有独立的出口和通道,也远离楼上的吵闹喧哗。但是,在此基础上的分布细节也是有讲究的。根据商品形态、性质、颜色等进行组合,要考虑商品布置的合理性,比如:服装类和鞋帽类多布置在一起;带有气味的商品布置在通风处并且不能与纺织类商品挨得太近;热销商品与促销商品不能放在一起,避免人流拥堵造成危险隐患;鲜花类商品可以布置在出入口,这样能使消费者第一眼看到或者临走时注意到。

  餐饮区的布局则是比较重要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发现,人的基础需求就是生存需求,即吃饭获取日常消耗的能量。首先,餐饮空间可以布置在商业空间的最顶端,这样可以让消费者往上走,以此带动其他楼层的消费水平;其次,可以布置在商业空间中的底层区域,因为底层相对独立,消费者先在底层停车,就餐后再进行剩下的购物等消费行为。

  娱乐区的布局则可以穿插在部分的销售区域,因为这类区域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所以在功能上要更加灵活多样化。比如设置一些网红迷你空间打卡点、宠物互动场所、娱乐设施共享区等多种符合这类群体爱好的场所。

  整体空间的流线设计也是一大重点。首先,要明确各个功能区的边界,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标识进行引导。其次,是消费者路线的设定,不能过于单一和乏味,应该根据过道的长度宽度将两侧的扶手可以设计成渐变的色彩、加入带有互动性的景观装置艺术等,并且消费者路线与工作人员的路线也要有一定区分,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在商业空间中的灵活性。

  4.2色彩和照明设计

  色彩在商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暖色调能够刺激消费者的神经,促进购买欲;冷色调用于科技区;低饱和度色彩可以营造舒适范围;高饱和度的色彩适合于广告标识等[10]。因此,在商业空间中的每一块区域都可以设计特定的色彩体系。如在餐饮区域可以加入低饱和度的红色块系,因为人们看到红色便会想到食物;在办公文具区可以用灰色、米黄色块系,看到此类颜色人们会联想到墨水与纸张;在娱乐区可以加入蓝色、粉色等块系,据调查,这类颜色正是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的鲜艳色彩。

  照明在商业空间中是必不可缺的,除了自然光源空间就剩下了人造光源。传统的光源品种有白炽灯、荧光灯、汞灯等,适用于室内空间;而霓虹灯多用于室外广告牌等。目前,在公共商业空间中多用LED灯,这种光源显色性好、照度强、节省能源。商业空间中的局部照明可以吸引消费者多停留一秒,脚光照明可以呈现出商品的模样,不会让消费者感到视觉疲劳。不同商品的照明各不相同,在珠宝首饰专卖店便会看到高强度的暖色灯,而在食品店则会看到玫瑰色的照明。此外,还有商业空间中常用的顶部自然光源,而这种光源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空间的照明,但是遇到阴雨天气自然光便会消失,从而代替的是空间中的人造光源。

  4.3景观与休闲区域设计

  室内景观是商业空间中的美感领域,人们对于美感的享受既要表现在环境中,又要融入环境中[11]。商业空间内的景观可以分为观赏性和互动性两种,而常见的空间内部景观则是以互动型景观为主。比如设计师常在空间中打造一些人造山水以及植物等自然元素,在一些可触碰式墙壁上加入植物墙进行互动等,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消费者进行一个直观的感受。此外与景观相搭配的便是休闲区域设计,包括休息区的位置、大小、座椅等。而休闲区域的设计则为消费者提供了停歇的载体,因此安全性和可达性是在该区域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公共座椅作为一种装置艺术,不仅满足其功能的可用性,而且还要表达对景观环境的内涵、叙事空间秩序与环境特有的调性[12]。比如可以在休闲区域的座椅上进行灵活设计,在每个空间的外围都可以设置座椅,而座椅的朝向和数量也必须从人的行为模式出发,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心理感受(有的爱交际,有的不爱交际)等因素,可以采用“L”形或者“之”字形的座椅,避免人群面对面的尴尬。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楼层的特点来设计休息区,例如在娱乐区域可以设计成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的座椅;在科技区域可以设计成赛博朋克、仿生风格的座椅等。在基于特定的休闲区外,还有机动性休闲区、智能休闲区等,无论哪种休闲区的设置都是为商业空间设计增加新的面貌。

  结语

  本文研究的公共商业空间设计是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下进行的,从空间中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层次到行为模式进行详细论述,通过具体的行为学模式理论指导,分析并且发现商业空间的内部环境,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商业活动行为。在充分考虑到商业空间中“以人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后,将空间功能区进行模块化布置,并在空间中加入多元化、人性化、情感化的设计,使空间的氛围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从而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些模式的探析下,为公共商业空间设计提供较为完善的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滨,王硕嘉.环境行为学视域下商业空间体验性设计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4(01):16-18.

  [2]陈思佳.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集中式社区商业中心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3]杜超凡.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体验式商业空间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24.

  [4]吉喆.商业空间中儿童娱乐场所安全性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5]郭蕊.健康建筑理念下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0.

  [6]吕家昕,杨贵军.适老化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10):174-176.

  [7]倪春洪.基于特殊群体生活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08):43-46.

  [8]熊昌华.独立式商场内部空间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17):54-55.

  [9]张梓慧,梁家年.环境心理学视域下商业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研究——以南京德基广场购物中心二期为例[J].设计,2024,37(01):152-154.

  [10]潘晨晨,张潇.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研究以北京西单更新场为例[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4(12):120-121.

  [11]杨淘,乔洪林.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商业空间室内装饰设计研究——以沈阳浑南兴隆大奥莱为例[J].设计,2022,35(02):143-145.

  [12]胡康,王明菊.基于仿生设计的商业空间公共座椅设计研究[J].设计,2023,36(21):127-13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