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原府城镇远桥历史文化探析及保护利用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雁翅,原址保护,展示利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3 15:11
文/陈凯瑜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 文博馆员(通讯作者)
摘要:镇远桥是明太原府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设施,更是太原地区明代府城单孔拱桥的典范。其车辙轨迹完整清晰,雁翅驳岸翼然桥侧,是见证六百余年来太原政治演变、城市规划、社会生活的窗口与缩影,是研究太原城建史、军事史、交通史、社会史的重要实物遗存,是桥梁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高度凝聚。做好其保护利用工作,对当下提升全域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文物保护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太原府城;石桥;拱券;雁翅;原址保护;展示利用
引言
随着电脑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山西的文物古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忻州五台山佛光寺、大同云冈石窟、临汾市隰县小西天等多处名胜古迹都迎来了大量游客的参观游览,大家也十分热衷于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古建筑及相关历史文化。然而,除了这些知名古迹外,还有很多虽然鲜为人知,却十分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明太原府城镇远桥作为太原地区明代府城单孔桥的典范,就是这样一处文物古迹。
1明太原府城镇远桥重现天日
2017年8月,太原建设地铁二号线施工挖掘路面时,在北大街解放路交叉口北侧距离现地面1.2米深处发现明太原府城镇远桥(图1)。
镇远桥为南北走向,单孔平面石拱桥。桥体南段已被损毁不存,桥体南北两端均有缺失,桥拱及桥体北段保存相对完好。该桥残长22.4米,宽9.2米,高6.52米。
桥面以30厘米厚的黄砂石铺设,石块长宽尺寸相差较大,长度在49~120厘米之间,宽度在37~85厘米之间。石块间缝隙宽2.5~3厘米,白灰勾抿,底部为灰土垫层。桥面现存六道车辙印记,宽窄深浅不一,宽11~40厘米,深13~40厘米,宛若沟壑,见证了六百载穿梭往来于其上的车辗马踏留下的烙印,古朴沧桑。桥面两边栏板缺失严重,只有极少部分留存,长130厘米,厚60厘米。由于侵蚀严重,栏板上雕花模糊不清。望柱已全部不存,根据遗留痕迹得知柱身为边长30厘米的长方体。该桥东边留存少量仰天石,尺寸不一,长60~155厘米,宽60~90厘米,厚度与铺设桥面黄沙石块相同,为33厘米,中心位置开槽,用来固定安放栏板与望柱(图2)。
桥体中心位置设一桥拱,底部跨度3.87米,券顶距起券处高2.27米,半圆券型,券顶稍做增拱造型,称为“锅底券”,多见于明清建筑。桥拱以条石作为内券石,东西向卧砌合龙成券,共24层,每层七块内券石,大小规格不一,长90~150厘米,宽50~70厘米,厚近30厘米。镇远桥孔拱券东、西立面各用九块扇形券脸石镶面,上宽92厘米,下宽78厘米,厚32厘米,高48厘米,随券口制成弧面。券脸石左右两边及左上角与右上角,各设有一根生铁打制的锚杆插入桥体内部,固定于券脸石与撞券石相触的缝隙处,通过外露的铁十字构件将相邻石构件铆定,增加拱券结构强度。锚杆长1米有余,直径5厘米,锚杆尾部成钩,前端四爪呈十字形,直径43厘米,宽6厘米,厚3厘米。由于东面券口有损,现只存西面两根。券脸石两侧以条石作为撞券石,尺寸与内券石所用条石相当,卧砌10层,砌成立面宽近6米的桥身。龙口石上卧砌蹬券石,将券口两侧撞券墙连为一体,上承桥面。桥拱南边桥体现已不存,北边桥体金刚墙外壁以28.5厘米×13.5厘米×6厘米的青砖与白灰一顺一丁排序砌成,厚42厘米。东西两侧筑金刚墙中间用三七灰土分步夯成桥芯,结构十分坚固(图3)。
为防止河水长时间冲击对桥体造成损害,镇远桥东侧桥身北处有雁翅,平面呈三角形,双斜面的缓坡扩口状。上下放坡,上端紧贴桥身,下端朝向迎水,顺桥身南北斜率约30%,由桥身向外东西斜率10%,砖缝与桥身夹角54°。雁翅内部以夯实的灰土做垫层,表面铺设两层条砖,表层条砖有两种规格,大部分为30厘米×13.5厘米×6厘米,末端五行条砖规格为40厘米×22厘米×12厘米,下脚用条砖平铺做“一品书”收头。相邻条砖十字错缝,灰缝均匀,白灰勾抿、严实光洁、坡度均匀、大面平整。下层以40厘米×22厘米×8厘米的条砖铺设,上、下两层错缝覆压,利于排水。这种三角状扩口形缓坡雁翅,既具备了桥身附近对河道的收水作用,也可缓解雨水河水流动对桥身的造成的冲击力,利于保护桥身。桥体西面没有雁翅,可推断当时护城河水流向为由东向西(图4)。
镇远桥西侧北端残存河身泊岸,残长6.6米,砌筑方式与桥身金刚墙大致相同,平面上与桥身基本呈直角,起到固定河岸,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同时能达到进一步稳固桥体的效果。镇远桥东侧的河身泊岸无存,与桥身相钩的铰接面断茬清晰可见。
对镇远桥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镇远桥底部铺有两层装板石,上层厚30厘米,下层厚38厘米,与铺设桥面使用石材相同,大小相近。装板石下为两层立砖,再往下为150厘米厚的灰土垫层。此处铺设装板石对桥体起到支撑和稳固作用,它不仅将镇远桥重量分散,还能增加桥梁底部的稳定性,防止桥梁出现下沉导致变形。
桥体东面雁翅以北还发掘出两堵用河卵石泼灰泥砌成的墙体,石墙东西走向,南北并排,南侧石墙长7.3米,北侧石墙长5.16米,两墙距离3.93米。该墙体并不属于镇远桥主体结构,初步推断其作用为建造或修理镇远桥时用来对护城河进行临时疏河改道,方便施工,由此进一步确定此处曾经的护城河河水流向为由东向西。
2明太原府城镇远桥历史沿革
太原,古称晋阳,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地繁衍生活。春秋末期,晋国卿赵简子在晋水之北筑城,位于今天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取名晋阳,这是太原建城的开始,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春秋末期以后,经历史多朝更迭,宋朝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灌晋阳城后,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汾河东岸建新太原府城。《宋史·志三十九·地理二》①[1]记载:“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降为紧州,军事,毁其城,移治于榆次县。又废太原县,以平定、乐平二县属平定军,交城属大通监。七年,移治唐明监。旧领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当时太原府城位于今太原市迎泽区南部、杏花岭区北部一带,南到今迎泽大街北侧铁匠巷,北到今后小河,西到今新建路东侧,东到今上肖墙、柳巷一线,此时太原府城范围并未包括镇远桥所处位置,由此判断当时镇远桥尚未建造。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先后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册封为王。洪武三年(1370年)封三子朱.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山西太原,并由永平侯谢成提前扩建太原府城。据《万历太原府志卷之五·城池》②[2]记载:“太原府城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偏于西南。国朝洪武九年,永平侯谢成因旧城展筑东南北三面。周围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三丈。门八:东曰宜春、曰迎晖,南曰迎泽、曰承恩,西曰阜城、曰振武,北曰镇远、曰拱极。”可知,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对原太原城进行扩建,扩建后明太原府城南至迎泽大街,北至北大街,西至新建路,东至建设路,四面城墙各开设两座城门。《万历太原府志》卷之二十四《古迹·桥渠》有记载:“镇远门外桥,北城大北门外。”文中提及大北门就是府城北城墙西门镇远门,而镇远桥便是明太原府城镇远门外的城门桥,说明此时镇远桥已经存在,由此推断明太原府城镇远桥是在明洪武九年明太原府城扩建时修建。镇远桥的史料记载甚少,经考证,未发现其历代修葺的记载。
后文又有记载:“或曰:桥渠之建,济涉资溉,岂不贵一劳永逸哉。乃钓桥则异。是桥以钓名,意在有事则撤,悬以捍城也。其制宜木,不须石焉。今太原八门俱有桥,而撤悬器械尚有如月楼上可考矣。迎泽桥新易以石,为与南关北城门相连,可通防守固也。若迎春等七桥,制虽备,而规状隘浅,一拆可跃而过,一木可渡,何钓之足云?今境内幸宴然耳,倘万一不虞,如嘉靖辛丑之虏寇,正德辛未之流贼,长驱城下,其何以支此?而方为亟图,不犹洪潦至而代楫长川,大厦焚而挽水沧海也乎?或又谓:晋城有池无水,即有钓桥,焉所用之?议欲加浚使深,然后自城西北汾之上流处引而注之,使周匝平满,水常不涸,始塞其流,以防其溃,则池乃称汤而桥钓可守,亦保障之深虑也。惟是工巨费浩,兹有志而未之逮耳,俟之。”由此得知,明太原府城除扩建后八座城门都设有木质吊桥,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守功能,迎泽桥被改建为石桥。由于水浅桥小,并不能很好起到良好的军事防御作用,但是由于改建耗资巨大,其他几座吊桥改造事宜被搁浅。据资料记载,中国桥梁发展大致为五个时期:周秦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元代,中国古代桥梁的构造类型已经齐备,大部分木桥都用石桥代替。明清两代长大石桥已不足为奇,举不胜举。所以,根据石质镇远桥形制及成熟的建造手法判断,其是在明代晚期,在迎泽桥改造之后,随之将原先的木质吊桥改建为石桥。
“镇远”二字放在一起,可理解为镇守远方或使远方安定之意。它蕴含着一种稳固、守护并使得远方地区平静、安定的含义,常用于表达对于边疆、要地或重要区域的守护与治理。在地理、历史或文化语境中,“镇远”也常被用作地名或机构名,以彰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或历史使命,说明当时的太原府城是明代的政治、军事要地。
3明太原府城镇远桥的原址保护
镇远桥是明清太原府城城防交通体系的重要实物遗存,将其妥善保护与充分利用尤为重要。镇远桥所处地下环境水位较高,常年埋藏于含有地下积水的泥土中,桥体更容易受到侵蚀。且早期城市建设时并未对其做好保护措施,城市道路改造及市政管道下穿铺设已对镇远桥南侧桥身造成严重损毁,不仅破坏了桥体完整性,对桥身的稳定性也造成了影响。而作为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太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后续的施工及建设将会无法避免地对镇远桥造成伤害。
为了既能够全面保护好明太原府城镇远桥这一重要历史遗存,又保证太原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在经过专业技术人员仔细研究与论证后,决定对镇远桥先进行异地搬迁,在地铁建设完成,并将原址环境改善提升后,再将其迁回原址进行保护。
搬迁前,先由专业人员对镇远桥进行勘察测绘与拍照记录,并对桥体进行三维扫描留档。然后用粉笔在所有砌筑桥体所用的石块位表面置进行编号记录,工人使用经过包裹的工具将石块按序拆解,放入定制的木箱中,将木箱内填满木屑,避免石块在箱内滑动磕碰。桥体金刚墙、雁翅以及河身泊岸拆解下来的砖块进行分类打包后放入木箱内收纳。过程的每一阶段,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文字、图纸、照片,留取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将所有的建筑构建材料打包后,统一搬运至文物库房存放。
为了改善镇远桥的周边环境,避免受到风霜雨雪及潮湿泥土的侵蚀,使其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同时更有利于日后向公众展示,方便参观,地铁项目建设完毕后,在镇远桥原址新建一所封闭式场馆作为遗址展览馆,使用原有材料将镇远桥按照原工艺重新砌筑,完整复原。
桥拱的主要作用包括承载重量、传递压力、增强桥体结构稳定性。而刚发现镇远桥时,其东侧桥面和拱券部位局部已坍塌,部分券脸石、内券石处于悬空的状态,导致结构失稳,随时有塌毁风险。桥拱起着承载桥面的作用,为能够保存好这一珍贵遗构,最大程度地保持镇远桥的完整,同时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将镇远桥原址回迁复原时,修复了部分缺失的部位与构件。回迁保护时,为保证桥身的安全的完整,将拱券坍塌的部位以及桥面全部恢复。
镇远桥桥面东西两侧栏板与望柱损毁丢失严重,只剩极少部分残存。作为镇远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少数的栏板与望柱进行补配修复,使桥面结构相对完整。缺失的桥面采用相同材质石头,再进行多次加工将缺失的车辙印完整地表现出来。镇远桥发掘过程中在券洞底部及周边发现了大量散落条石,经过对比分析,确认为原桥拱构件。参照另一侧完整桥拱的样式,将散落的条石全部予以恢复,对缺失的部分采用同类型的砂石进行补配。因为石材固有的特性,新配的石材与历经自然风化的石构件本身具有直观的可识别性。同时,为遵守文物修复的可识别性原则,并未对新补配的构件与石材进行做旧处理,让参观者能够轻松区分文物本体与新补配的结构部分(图5)。
4明太原府城镇远桥的展示利用
如今,镇远桥的回迁修复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开展遗址馆室内陈列布展工作。考虑到广大参观者对不同的展览形式有着不同的体验感与接受能力,建议将传统与创新方式结合进行展示展览。
首先,利用传统形式进行展示,如运用镇远桥相关历史图片、考古发掘现场照片、复原图、文物线绘图等,以直观的视觉形式配合文字介绍,向观众详尽介绍镇远桥的历史信息。还可以制作镇远桥的模型和明太原府城的地形沙盘,帮助观众从宏观角度认识了解镇远桥的结构和布局以及所处环境。此外,可以在展厅内复原古代城市街道车水马龙的情景,突出展示镇远桥在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下所承担的交通运输功能,为观众营造出更加真实的古代社会历史氛围,使体验感更加丰富。最后,还可以利用好镇远桥桥面留存至今的车辙痕迹这一特点,根据车辙印的尺寸,制作一辆古时候车辆的模型摆放在现场,形象、具体地向观众展示了镇远桥上的车辙印记是如何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产生的(图6)。
除传统展示方式外,为迎合时代发展,吸引年轻群体,提高展览的多样性与趣味性,现场通过引入新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展示展览。结合声、光、电、影音等现代科技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的专题片、讲解视频等在馆内播放。介绍遗址的发现过程、考古研究成果、历史背景等,以动态的影像形式向观众传递丰富的信息。设置互动体验区,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生活场景。还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模拟操作,让观众参与体验古代桥梁建造的过程,加深对镇远桥的结构与建造技术的理解。
镇远桥是明太原府城城防交通系统遗存难得的实物例证,是明清太原府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造型简洁,古朴厚重,是中国古代桥梁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高度凝聚。镇远桥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镇远桥也是六百余年来太原政治的演变、城市规划、社会生活的窗口与缩影,对当下提升全域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文物保护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脱脱,阿鲁图.宋史[M].1345.
[2]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府志集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