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老年人康养的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及本土化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园艺疗法,融合,本土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3 14:38
文/林芷芊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刘群阅 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访问学者
摘要:绘画与园艺疗法作为创新性、非药物的干预手段,被认为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二者的独立应用,缺乏对其融合及本土化的系统性探索。文章针对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面临的挑战,在分析绘画及园艺疗法作用基础上,探讨了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并结合两者文化思想的共性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老年人;绘画疗法;园艺疗法;融合;本土化
引言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2%,表明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1]。为应对愈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强调推进健康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绘画和园艺疗法作为创意性、非药物干预方式,被认为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并逐步成为老年人康养领域的研究热点。
绘画疗法起源于西方,不仅对智障儿童、空巢老人和抑郁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疗愈效果,还能增进普通人群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同样起源于西方的园艺疗法,融合了风景园林、医学、心理学和社会福利学等学科,已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残障者、抑郁症患者及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时也被用于老年人、青少年和女性等多类人群的健康管理[2]。绘画疗法与园艺疗法自20世纪末传入我国后,虽然在康复机构、医学和心理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但主要依照西方理论而开展,造成本土转化率低、内容不适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且现有文献通常将两者分离,进行独立应用和研究,使得各自的局限性无法被突破,形成的康养效果也较为片面。中国拥有书画、园艺等相关灿烂的文化,可为本土绘画疗法和园艺疗法的构建与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因此,将绘画和园艺疗法融会贯通,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本土化研究,有望达到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需求,进而提升老年人康养效果和生活品质。
1老年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核心家庭逐步取代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导致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身份的转变,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均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从生理角度来看,年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器官功能和免疫力的衰退,导致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出现视听、感知、记忆和信息接收处理能力的下降,同时带来心理负担与负面情绪。心理方面,老年人退休后,需要重新适应社会角色转变后的生活,难免出现自我效能感、存在感降低等现象。同时,随着亲友的离世,老年人容易产生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另外,与子女的相对分离,加之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新技术的使用存在较大困难,容易导致自我封闭的不良状态。社会方面,由于社会身份的转变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范围和频次也逐渐变小、变少。高密度的城市环境、疏远的邻里关系也可能阻碍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欲望,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导致他们对康养的需求显得格外迫切。
2绘画和园艺疗法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研究与实践
2.1绘画疗法
绘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通过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平面上呈现出可视的形象[3]。而绘画疗法属于艺术治疗的范畴,它以绘画创作为媒介,提供一种非语言性的治疗方式。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AATA)将艺术治疗定义为“通过治疗者对自己作品的联想与解释,调和情绪冲突,促进自我探索与认知,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以及整合与解决内心冲突与需求的过程”[4]。20世纪40年代,美国儿童教育家兼心理医师玛格丽特·南伯格首次将绘画作为心理治疗的媒介引入该领域,从而逐步发展出一个独立的治疗流派[5]。绘画治疗通过引导患者使用白描、水彩、剪贴等多种绘画形式,以其独特的情感宣泄功能来表达内在的自我认知和个性特征,并通过对画面构成元素(如线条、色彩以及人物与景物关系)的分析,探讨患者的内心世界,解释疾病内在成因。实践表明,绘画治疗作为一种叙事性艺术治疗形式,能够更有效地获得老年人的信任和参与。治疗中可以激发老年人潜意识的思维,将内心深处的冲突、动机与愿望通过绘画形式外化,使情绪和想法具象化地表达在作品中,帮助他们释放压抑、孤独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减轻痛苦,实现情感疗愈。绘画治疗对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交层面均有积极作用,是老年人日常康养的重要方式。
2.2园艺疗法
自1699年李那托·麦加所著的《英国庭园》首次记录园艺疗法的效果以来,欧美各国陆续将其用于智力障碍者的智力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以及退伍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治疗等方面[6]。美国园艺疗法协会指出,园艺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植物栽培和园艺活动,帮助那些在身体和心理上需要改善的人群,包括残疾人士、高龄老人和精神疾病患者,从社会、教育、心理及身体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与恢复[7]。园艺疗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园艺植物、园艺活动和园林绿地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帮助人们改善身心状态并提升整体生活品质[8]。
一项关于园艺疗法在老年人群中的效果研究显示,在参与6个月的园艺疗法项目后,老年人体内血清炎性因子IL-6浓度降低、CXCL12浓度升高,同时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问题有所改善[9]。另一项研究探讨了园艺活动对中风老年人的辅助治疗效果,发现该疗法显著提升了中风患者的交流能力、自我照顾能力及社会认知功能[10]。园艺疗法有园艺治疗、环境治疗和记忆治疗三种方式。园艺治疗是让老年人参与整地、施肥、播种、管理和收获等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而改善身心健康。环境治疗则利用自然环境的元素来刺激老年人的感官,以达到放松身心、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例如,栽植不同颜色和气味的植物与花卉,营造愉悦的视觉和嗅觉氛围,促进精神放松。记忆治疗则是利用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的初期、中期和晚期与正常人成长的晚期、中期、早期三个阶段相对应的特点,进行庭园景观的设计以满足老年患者不同阶段的需要。如对于初期患者,可以设计种植池、游乐园和球场等供其锻炼的空间,或铺设较为陡峭的“挑战路”,以激发他们的冒险欲望并唤起对过去的回忆[11]。
3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在老年人康养中的综合作用及本土化分析
绘画疗法和园艺疗法都是以艺术创作和亲近自然为核心的康养方式,注重个体参与艺术创作或自然环境中的美化实践,聚焦个性化表达和自我发现,能有效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且两者还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绘画疗法主要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强调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实现认知重构和情绪调节,达到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的作用。园艺疗法旨在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提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与交流,加深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并借助身心锻炼和放松的过程实现疗愈效果。而将绘画与园艺相结合,不仅激活思维、增强体能,还能在疗愈作用上互相促进。在这种综合性的疗法中,老年人可以利用绘画技能进行园艺设计,也可以通过绘画表达对园艺的情感体验,将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融入艺术创作中。此外,园艺活动能为绘画带来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绘画则为园艺活动注入情感支持与审美导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参与到绘画与园艺活动中,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群体的社交机会,帮助建立关爱与友谊关系,从而获得信心与力量。绘画与园艺的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多元的康养方式,在老年康养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与优势。
西方采用绘画、园艺疗法对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西方文化视角下展开,这对于中国民众的文化情结和接纳程度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随着我国老年人康养需求的不断增长,本土化的研究与应用将更加急迫,亟须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切入,探索适合本土的融合疗法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且个性化的康养服务。
4绘画和园艺疗法本土化思想探源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这些文化思想成为绘画和园艺精神的母体,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绘画融合园艺疗法,在民族情感、文化认同等方面也更容易得到国人的认可,同时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中医药文化
中医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认为“道”是万物之母,分为“阴”“阳”两部分,这两部分又在“气”的驱使下不断运动变化着,达到一种动态平衡。阴阳两气的运动又可变生出相互制约、往复回环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象征着不同质量、功能、状态和自然现象的有序运动。当阴阳两极失衡,五行生化失常,就会引发健康问题[12]。四时和五行的结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如《礼记·礼运》中云:“播五行于四时。”而中国绘画与园艺都重视四时的时间观,通过它们对时间及阴阳循环进行深邃的思考和表达,因而绘画、园艺和中医都具备相同的生命认识观及整体、辩证、变化的思维方式。同时,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种类和艳丽多姿的植物形象,可以为绘画和园艺提供描绘和操作的对象,而绘画和园艺实践也能提升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结合中医药文化,将绘画和园艺融入康养模式,可以为老年人的康养提供基于传统文化基础上更为全面的支持。
4.2养生文化
绘画和园艺疗法不仅能够治疗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已知病,更能够延缓认知衰退、记忆力下降等,达到“治未病”目的,这与中国的养生文化不谋而合。养生是中国古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管子·白心》中“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些描述都强调养生的根本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而中国绘画和园艺也重视自然规律,并在实践中孕育出超越有限人生的审美理想,即通过把握自然外在的规律,创造朴素天然的艺术之美,达到人的生命本质的和融与飞跃,最终形成中国独特的生命颐养文化。故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在园林中,边欣赏风光,边以绘画和园艺创作表达自身的心性和理想为乐,使人与自然、艺术作品的精神相契合,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内核。这种见解与态度,有效维系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与意志品质,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智慧结晶。
4.3中国传统绘画与传统园林艺术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秉性,将内心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融入画作之中,进而改变心境和态度。绘画也凝聚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使得山水、花鸟等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展示了创作者的审美追求,还能引发欣赏者对生命及人生意义的思考,从而平抚情绪,回归良好精神状态。据载有医者用《梅熟时节满园春》和《京都无处不染雪》两幅画治疗隋炀帝喉干舌燥及心中烦闷等症状并取得良好疗效[13]。针对传统绘画的疗愈功效,现代医学提供了证据:艺术欣赏可以引发病人的想象,进而促进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刺激有益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的释放。这些小分子物质的释放可以进一步促进血液流量的调节和免疫机能的提升,进而促进康复[14]。
中国传统园林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具有慰藉灵魂和涵养生命的功能,被认为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世界[15]。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强调自然天工之美,通过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发掘自然状态下的巧与拙,营造出一种超越人为的环境,使人在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净化。同时,园林中水的流动声、山石的造型、各种植物的香气等也能够触动老年人的感官,起到舒缓身心、提振精神的作用。正如《园冶》所言,有“梧阴匝地”“栽梅绕屋”,又能“凉亭浮白,冰调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整体园林环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故“渴吻消尽,烦顿开除”[16]。此外,中国在长期造园实践中累积的人工培育经验与审美观点,能为园艺疗法中植物的栽培和造型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南。
中国传统绘画和园艺具备相同的造物思想和观点,为建立本土化的绘画与园艺融合疗法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面向老年人康养的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与本土化策略
5.1建立基于传统文化的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康养机制
建立本土化的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康养机制,首先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儒释道哲学思想、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传统园林与观赏园艺文化、传统书画等,厘清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根源及表现形式,为绘画和园艺疗法结合的实践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开展中国传统的绘画和园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技法训练,并与理论相印证,增进理解和掌握相关表现技巧。再次,在掌握绘画和园艺基础理论和技巧之后,逐步尝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领会与创作,达到心与物合,妙悟玄道的升华,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质的提升阶段。
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的本土化康养机制的建立,在于老年人通过康养活动,开发思维,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掌握新技能;拓宽老年人参与艺术实践的渠道,开展健康的社交活动;加深对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认知与思考,获得审美认同和精神愉悦,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激发机体免疫力,达到康养身心的目的及作用。
5.2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和园艺疗法内容
传统文化中,不同植物被赋予了各自拟人化的象征,如竹子象征谦虚、坚韧不拔的精神,梅花象征高洁、忠贞不渝的情感。通过植物所蕴藏的精神品质,在疗养活动中可发挥出精神激励的作用。在开发过程中,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和元素,将富含中国生命精神意涵的植物作为绘画和园艺疗法的内容,如让老年人培植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松、梅、兰、竹、菊、荷花等植物、花卉,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与习性,进而以这些花卉与场景进行绘画创作。这些主题性的园艺和绘画活动,能让老年人具象认知植物所赋予的文化内涵,进而受到启示,培养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克服不良情绪影响。
5.3开发本土化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的健康效应测量工具
绘画和园艺疗法目前尚缺乏完善的本土化测评标准和特征编码系统,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测评标准和常模,以便更全面、客观地评估绘画与园艺疗法在老年康养中的作用,推动其在老年健康干预研究中的应用。在构建此工具时,可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和园艺的独特元素,结合现代康养理念,创建定量与定性测评方法,包括问卷量表、观察记录表以及生理监测方法。通过问卷量表和生理数据记录,可以捕捉老年人在疗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认知水平提升情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同时,观察并记录老年人的绘画作品内容、风格、艺术水平,及其在园艺活动中的参与度、互动情况等,也能为评估绘画与园艺疗法融合对老年人健康的积极影响提供依据。
5.4开展在地化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的健康效应实证研究
结合传统文化智慧和具体地域特点,开展基于中国老年人群体的本土实证研究,实践检验绘画与园艺疗法融合的康养成效。在此过程中,可借助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探究绘画与园艺活动如何激活大脑不同区域,从而增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在生理上延缓认知衰退、减缓衰老过程。此外,还可以引入数字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具备传统文化特色的虚拟绘画与园艺疗法场景,评估本土化疗法在不同应用形式下的疗愈效果。
结语
《易传》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扬雄《太玄》谓“天地之所贵曰生”,这两句话是对生命精神的集中概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精神的重视。中国传统绘画和园艺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同样的文化基因,具有互融互通的理论基础和审美追求,使他们能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探索、实践生命精神。提高对生命精神的认识,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也是老年人康养的目的与追求。中国传统绘画和园艺疗法融合的康养训练,对引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拓宽文化知识面,提高审美素养,改善生理、心理及社会交往等状况,进而提升康养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杰华.人口老龄化挑战与应对:从负担到红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93.
[2]李树华,姚亚男.亚洲园艺疗法研究进展[J].园林,2018(12):2-5.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6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Rubin J A.Art Therapy:An Introduction[M].Psychology Press,1999:83.
[5]Curtis J R.Dynamically Oriented Art Therapy: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67,199(11):864-865.
[6]林冬青,金荷仙.园艺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21:220-225.
[7]美国园艺疗法官方协会.园艺疗法——历史与实践[EB/OL].(2018-1-28)[2024-11-11].http://www.ahta.org/content.cmf/id/fag.
[8]李树华.园艺疗法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园林,2013,10(04):1-2.
[9]任旭龙,王飞,李宇洁,等.探究园艺疗法对社区空巢老人血清IL-6、CXCL12水平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风,2022(08):127-130.
[10]Kim M Y,Kim G S,Mattson N S,et al.Effects of Horticultural Occupational Therapy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Hort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0,28(05):884-890.
[11]杨晓明,田国行,邢俊敏.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05):182-187.
[12]杨欢,刘滨谊.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07):13-18.
[13]饶宏孝.艺术治疗方法初探[J].医古文知识,1994(02):25-27.
[14]Malik S.Using Neuroscience to Explore Creative Media in Art Therapy: A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Therapy,2022,27(02):48-60.
[15]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16]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