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喀斯特地区传统岩石村落风貌特征与保护发展研究——以罗平县白古村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传统村落,风貌特征,岩石民居
  • 发布时间:2025-06-13 14:49

  文/桂 涛 昆明文理学院 讲 师

  南月慧 昆明文理学院 副教授

  摘要:喀斯特是滇东地区的代表性地貌,这里峰丛连绵起伏,有着丰富的大地景观。地处滇东罗平县的白古村在喀斯特环境的孕育下,形成了独特的岩石风貌特征。村落中遍布岩石营建的传统民居建筑,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村落布局及建筑形态与喀斯特环境相得益彰。研究从村落选址布局、传统民居建筑、石材艺术营造三个层面,以由远及近的观察视角,对其进行风貌特征的分析。通过识别喀斯特环境中的村落风貌展示其特色,并重新审视白古村在历史与文化、建筑创作、经济与旅游方面的价值内涵,提出风貌保护和发展建议,以期为当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传统村落;风貌特征;岩石民居

  引言

  云南喀斯特地貌是世界遗产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包括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多样化的造型地貌,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尽管云南中部和东部的石林、罗平、普者黑等喀斯特景观地已发展成省内旅游的热门景点,但发挥旅游效益的区域仍只占少数。喀斯特地域山多地少,生产和生活空间受限,资源也较为短缺。然而,栖息此地的乡民凭借生活的智慧和一双巧手在峰林间营建起了具有适应性的高原喀斯特山地聚落,通过观察和认识独特的喀斯特山区村落景观,使我们对岩石村落所具有的环境特色、村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为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1喀斯特峰丛中的白古村

  1.1村落概况

  位于滇东的罗平县是云南喀斯特地貌代表性地区,每年春季的2月下旬至4月上旬,罗平原野中盛放的油菜花田和喀斯特峰丛交相辉映,三三两两清秀的山峰在金黄色的花海中错落起伏,充满了田园诗意。白古村隶属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钟山乡普里村委会,地处钟山乡东北,为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钟山乡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差大,域内喀斯特峰丛遍布(图1),村庄散布于峰丛间,白古村即其中典型的喀斯特村落,传统风貌保存良好。村内有农户一百三十余户,人口六百余人,目前大部分青壮人口在外务工,常居者老龄人口居多。

  1.2历史沿革

  白古村是一个彝、汉混居的村寨,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在明朝末年,四川、两湖移民入滇的大背景下,郎氏、龙氏两彝户先民迁居此地,村落始建。清朝年间,又有汉户唐氏迁居此地定居,村落雏形显现。白古村地处滇东南“五尺道”沿线,区位优势明显,村民开设起“马店”服务往来马帮,同时经营马帮贸易,生活较为富庶。唐氏家族善于商贾在白古村发迹壮大,人口繁衍兴旺达四十多人,成为白古村大姓人家。作为古驿道站点的白古村随马帮兴旺,在郎氏、龙氏、唐氏和其他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构建起一个契合喀斯特自然环境、商贾贸易与山地农业融合、民族和谐交融的人居空间[1]。

  白古村因地处滇东南“五尺道”沿线,曾作为古驿道上的一个落脚点而一度发达兴旺,又随着时代变迁,在“五尺道”逐渐冷清后走向沉寂,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在乡村振兴和乡土遗产保护政策的引领下,白古村立体的喀斯特自然风光、独特岩石村落风貌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作为云、贵两省交界处的喀斯特生态文化景观遗产,白古村于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深入认识其所具有的村落风貌特征与价值是其保护和发展的前提。

  2白古村岩石风貌特征分析

  2.1远观白古:村落选址与布局

  村落选址受到地形、水源、交通、耕地、朝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喀斯特地区存在着适宜用地不足、地表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在重重限制之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实践积累下了适应喀斯特环境的丰富人居经验,白古村即一个生动实例。

  远观白古村是一个依山而建、三山环绕的村庄,峰丛在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半围合空间。在地势平缓一些的地方,有天然的水塘和可供生产生活的缓坡及小型平坝,通过人力将不平整的土地改造成旱作梯田,为人的栖居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古村平面呈团状的集村形态,周边山体小而陡峭,山青林茂,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从风水的角度看,这样的位置具有藏风纳气的特点,适宜人的居住。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地形对村落形态的主导性往往强于朝向,加之滇东地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故而在朝向上不受束缚。白古村内大部分房屋随坡就势,从村庄东北面半山腰处开始生长,随等高线分布发展至东、南、西三面山体,房舍主要建于坡地上,地势低平处的稀缺土地则留作农田。房屋朝向以东南为主,面向农田,视野相对开阔。村内房屋紧邻、巷道纵横交错,总体上形成面向开阔的农田区域、村庄中心突出,且高低错落、视野开阔,向东南方向发展的空间格局(图2)。

  2.2中观白古:传统民居营建

  喀斯特地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理环境的空间隔离,村落形成自给自足的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村民日常所需取材于自然,对环境原生资源依赖性较大。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岩石资源充沛,峰丛间山石遍野,土层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石块,村民将这些石头收集起来作为建房的基本材料,简易加工后的石材砌筑出敦实的墙体,和取自山林的木材一起建构出石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建筑。这些石头建筑有着粗犷质朴的外观,在色彩与质感上同喀斯特峰丛环境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古老、厚重的建筑风格(图3)。不同于平地建村,山地环境中的村落在营建中建筑、道路的排布采取随坡就势、适应地形变化的策略,建筑高低错落、灵活分布,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变的轮廓。在汉彝乡民构建的自组织营造体系作用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造起来的岩石建筑与山地环境有机交融,造就出独特的岩石型传统村落,形成了一种喀斯特地山区所特有的岩石村落风貌景观。

  作为岩石风貌景观的主体,白古村传统建筑以单栋三开间“一”字形民居和三间两耳“合院式”民居为主。其中,由唐氏兴建的五个规模较大的四合院最为突出。唐氏大院按当地习惯以石筑成,各个合院用地面积600~900 m2,占地大、用料足,在住房和农田土地资源不足的喀斯特山区,这样的用地规模和材料等级显得极为阔绰,彰显了家族实力。五个四合院在村落中呈“品”字形分布,是白古村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今日白古村的基本空间格局和岩石风貌特征(图4)。各院通过石质巷道相互连通,行走在巷道之间,高大的石头合院给人以坚固、稳重的印象,而其他分布周边的民居,在平面布局上不强求方正规矩,根据用地大小和位置自然排布,与环境紧密结合、灵活多变,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白古村的传统建筑既承载了滇东彝族山地建筑之传统,也融汇有中原汉族四合院建筑之精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

  2.3近观白古:石材的艺术建造

  石头是喀斯特环境中的代表性乡土材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取石建房,创造出满足生产生活所需的实用住屋,通过石材的营造,形成了多样又统一的形式美感,呈现出古朴自然、美丽和谐的村落景象。

  近观白古村的这些岩石建筑营造,原本普通的石头通过简单的排列和砌筑成为可供使用的空间实体,或构成围墙或建成地基或雕刻成石础或用作石门石窗,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特色(图5)。首先,白古民居虽以沉重的石头来建造,但体形得宜,建筑体量敦厚不显臃肿,建筑轮廓线条简洁而柔和。其次,喀斯特熔岩材料纹理明显、层次清晰,呈现自然朴素的灰白色调,富有地方质感。与此同时,工匠对石材性能认识充分,在建造中积累了丰富的石作经验。传统建造以石材的干垒砌筑为主,结构构造清晰明了,极大地突出了材料本体的质感,充分发挥出石材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在巷口、过道、门窗等处则利用石拱券形成较大跨度的过梁结构,突出了石材的力学形式特征(图6)。对于柱础、台基、窗洞等部位,通过石作的精雕细刻形成装饰线条和图案,使岩石建筑不失精致的细节。白古村石材建造很好地将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和建造技艺相结合,使材料的建造性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白古人家使用的石舂米缸、石磨、石臼、兑窝、石水棚等生活石具犹如一个个富有生活气息的乡土景观小品,成为白古人与石头紧密相连的生活韵脚。

  3白古村传统岩石村落文化遗产价值

  3.1历史与文化价值

  白古村作为滇东南“五尺道”上的一个古老驿站,曾经马帮往来、商贾流通。这里是驿道文化线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段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村中的唐氏、郎氏、龙氏及其他乡民在此繁衍生息,他们是喀斯特人居环境空间的开拓者,创造了白古村往日的繁盛。唐氏五个合院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白古村记录了其家族历史变迁,更是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发展史中的典型案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建筑创作价值

  白古村岩石民居是喀斯特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展示出当地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与使用情况,忠实记录了乡土营造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岩石这一独特用材的选取、加工、砌筑等石作工艺。当地村落布局和民居建造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营建理念,以及岩石建筑所具有的独特形式美感和地方材料的用法,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3.3经济与旅游价值

  在乡村文旅热潮的带动下,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重新获得了生机,白古村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而优美的喀斯特岩石村落风光吸引人们前往游览体验,具有较大的经济与旅游价值。通过将传统民居打造成特色岩石民宿,在各级政府的助力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五尺道”上的岩石村落将再度焕发新的生机。

  4白古村传统岩石风貌保护与发展

  在乡村振兴和乡土遗产保护引领下,白古村作为滇东“五尺道”沿线喀斯特地貌下代表性传统村落,以立体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和谐独特的岩石村落风貌和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展现出丰富的价值内涵。然而,当地对白古村文化遗产的多维价值还缺乏较为全面的认识,保护村落风貌的意识普遍不强,加上老屋年久失修,村民急于拆旧建新式砖房以改善居住条件,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威胁。当地特色岩石村落风貌是未来发展的基石,应积极做好风貌保护与传承。

  4.1对传统岩石建筑进行重点保护

  岩石建筑是白古村独特风貌和遗产价值的主要载体,要以原真性为原则进行严格保护。通过遗产价值评价确定保护对象,划定出核心、一般、协调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分级保护。对于唐氏、郎氏、龙氏家族中年代久远且历史信息丰富、建筑选材好、石作工艺高的民居,应尽快列为核心保护对象,进行重点保护。针对目前损毁严重的唐氏部分大院,应参照其传统石作工艺以“整旧如故”“修旧如故”为原则进行修缮,使白古村岩石建筑的风采得以再度完整展示。

  4.2注重村落整体保护,突出“以人为本”发展观

  传统村落是一个有机体,岩石村落是人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综合创造,建筑物层面的保护不足以解决村落保护的系统性问题,对于白古村的整体性保护要求扩展保护的范围和维度,将起关键性作用的村落整体空间结构、石作的地方性知识、汉彝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喀斯特生态基质环境等纳入保护对象,构建保护层级体系以发挥保护的综合效应。纵观村落历史沿革,唐氏、郎氏、龙氏在推动白古村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工作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在保护中为村民办实事、谋利益,使遗产保护目标与白古村发展目标协同耦合,通过保护促进发展,推动白古新人为老村振兴施展才能。

  4.3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推动白古可持续发展

  针对白古村风貌特色,以喀斯特和美人居为切入点,积极融入滇、黔、桂三省喀斯特山水旅游发展体系,发挥“五尺道”文化线路对其他分散传统村落资源的串联作用,提炼地方特色主题文化,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将传统村落保护、生态环境整治和旅游商业开发相结合[4],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实现白古村传统风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位于滇东罗平喀斯特地貌中的白古村,从村落选址布局所形成的大环境到岩石民居建筑构成的中观环境,再到材料与建造的工艺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共同构成了白古村石头聚落的风貌特征,充分反映出喀斯特人居空间的石质特性,展示了一种特有的村落景观风貌图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白古村也面临着人口流失、历史建筑衰败、岩石风貌渐失等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岩石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多维价值,制定保护措施,将保护好白古村特色传统风貌作为村落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为实现传统村落风貌特色传承与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杨超.皇权与绅权:清末民初乡村微观权力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

  [2]张成瑜.权力、资本与空间生产[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3]商振东.南太行山山地民居解读[J].中国园林,2006(05):72-74.

  [4]林志强,沈大炜.南宁市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与保护研究[J].规划师,2016,32(增刊2):105-10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