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百年风华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沁园春,长沙,风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8 11:15
曾宇阳 夏远生
一
《沁园春·长沙》一百年了。
1925年秋,毛泽东吟写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时年三十二岁。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参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两党中央机关的领导工作,在中国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崭露头角,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大革命中堪称独领风骚的领袖人物。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当时当地写景抒情来看,从字里行间、内容意境来看,它是一代中国青年的青春之歌,记录了从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到建党建团、发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史,以诗写史,赋成名篇。这首词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活了长沙,写活了湘江、岳麓山、橘子洲,更写活了湖湘山水孕育的一代青年革命者及其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斗争意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大探索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创,为天地江山立心,为黎民苍生立命,为神州万世开太平,谱写了一曲激昂战歌、革命绝唱。
人们感叹毛泽东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沁园春·长沙》同样具有这种超群、超越的巨大力量。“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中国青年所有的求索与奋斗,尽在诗词中凝聚、升华。特别是初创时期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思想精神,得以抽象概括、写真传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引用《沁园春·长沙》,取精用宏,提纲挈领,总结百年党史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把这首诗史熔炼为百年史诗,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青春之歌发出了新时代的嘹亮强音。
二
1925年9月,为躲避军阀赵恒惕派兵抓捕,毛泽东从韶山潜往长沙,在军阀当局的眼睛鼻子底下,会见党组织和革命团体负责人,指导工作。其间,旧地重游、抚今忆昔所作之《沁园春·长沙》,张扬了独立寒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格精神。
青年时代,毛泽东写过《四言诗·奋斗》,强调:“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同学罗学瓒曾在畅游水陆洲后作《咏怀诗》,抒发“倾洋涤宇宙,重建此乾坤”的豪情壮志。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都是“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的有理想有抱负、朝气蓬勃的革命青年,湖南革命斗争中的杰出人物。蔡和森的“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罗学瓒的“将肩挑日月,天地等尘埃”,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都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独立精神和壮志豪情。
青年毛泽东的传奇与特色,凸显了奋斗向上的性格特征。1925年的毛泽东,已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学运、青运到工运、农运,从城市工作到农村革命,从建党建团到国民革命,从湘江到浦江、珠江、长江,从韶山、东山到妙高峰、岳麓山,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已经展现了非凡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精神风范,以及独立寒秋、独领风骚、独辟蹊径、独闯新路的革命气质。
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就和进步青年一道鲜明呈现出屈原般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有学友说:“我与毛泽东同班同学,颇知其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他常语人:‘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独立与求索,成了从屈原到毛泽东,一代代湖湘人物的人生特质和奋斗标志。“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毛泽东一生坚持不懈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与屈原这种矢志探索的开路精神,文化一脉,魂魄同源。
诗人咏橘拟人,咏物言志,颂橘颂人,在理想化、诗化的形象中,凝聚了心目中美善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坚定的意志和不变的节操。《橘颂》歌咏的“深固难徙”“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淑离不淫”的品格美德,“独立不迁”的人格特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品质和显著性格。
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写道:“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有雷同性,无独立心。有独立心,是谓豪杰。”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发刊词说:“同人自信都有独立自强的精神,都有坚苦不屈的志气。”可以说,于韶山、东山、岳麓山、橘子洲、湘江水中成长的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特立独行,独立自主,贯穿革命的一生,也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走向和趋势。瞿秋白同志下过一个结论:“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毛泽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体现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时代精神。
三
《沁园春·长沙》不仅成为吟唱长沙麓山湘水橘洲的代表作品,而且是对峥嵘岁月中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的湖南青年出神入化的生动写照,充分揭示了一代青年浪遏飞舟的英雄气魄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后人每每到湘江、橘子洲和岳麓山游览,读到这首词,脑海中自然浮现出“竞自由”“主沉浮”“中流击水”的湘魂和那一代“百侣”“同学”“少年”“书生”的人格形象和人格精神。
关于“击水”一词,毛泽东自注:击水,游泳。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蔡和森从青年时代就意气风发,充满自信人生、水击千里的豪情壮志。人生道路上,每当遇到巨大的挑战,毛泽东、蔡和森的壮美人格都会伴随着这种诗情心志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雄浑、激越的湖南省立一师校歌有一句“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恰好表达了青年毛泽东们为国为民奋发图强的决心和斗志。在国势日益衰弱、人民灾难深重的年代,中华大地英雄群起、人才辈出。毛泽东、蔡和森的青春人生,初步显示着胸怀天下、放眼世界、领袖群伦、决胜千里的领袖风格,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乡村农家之子,到省城热血青年,毛泽东、蔡和森求知若渴,救亡图强,奋斗不懈。
《沁园春·长沙》不仅是一首百年传诵的著名诗词,更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诗言志”的榜样,留下了革命人格和时代精神的典范。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前路崎岖,漫长曲折,江河湖海,波涛浪卷,毛泽东和他的同志战友艰苦卓绝地探索、寻找、开拓、创新,发动和领导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湘江北去,到北京、上海去沐浴马克思主义的雨露阳光;溯江向南,到衡阳策动湘南学子,到广州弄潮国民革命;经风雨见世面,在国共合作与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走俄国人的路却力求走出中国人的前程。要想开天辟地,道路曲折,选择艰难。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
毛泽东在1920年9月的文章中说:“自有中国,就有湖南。湖南在古为蛮地,在周为楚国……春秋时,荆楚崛兴,几欲和中原大国挈长较短……然声光赫濯,得发展一部分之特性,较之奴隶于专制黑暗的总组织者,胜得多多。”毛泽东呼吁后代湖南人,发扬“湖南人生气勃勃”的精神,“实施新理想,创造新生活,在潇湘片土开辟一个新天地”。
青年毛泽东,以奋斗向上、敢为人先和为他人谋幸福的人生价值观、伦理精神立身行事,并在这种人生价值观和伦理精神的激励下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志向,在对纷然杂陈的救国主张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毅然决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成功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熔铸着毛泽东精神和人生价值观的创造创新基因。
四
1925年,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征询意见调查表时,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写道:“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同年,毛泽东旧地重游,写下《沁园春·长沙》,并在岳麓山下向中共湘区委员会报告韶山农民运动情况,就农民问题同湘区委员会的同志交换意见,建议湘区委多派同志前往广州学习,多派优秀同志到各县农村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和发展国民革命。他还先后到湘江河畔的省工团联合会、文化书社会见共产党员郭亮等。之后,风雨兼程赶往广州,参加国共两党领导工作。在创办《政治周报》时,毛泽东明确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以简练的语言,把追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诉之于世,告之于民。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共产党、选择毛泽东,是因为这一“中国梦”深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人民独立自由解放的革命理想,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颗赤子之心,就是忠诚于最初的信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从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三百七十多万,湖南人民为革命牺牲者数以百万,英名在册的烈士十五万。放眼世界历史,综观人类社会,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践行和坚守自己的初心,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解放谋幸福,付出过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
百年党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怕牺牲、顽强奋斗,不仅能问苍茫,更能主沉浮,把握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命运,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