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汉师生的乡村调查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师生,乡村,调查
  • 发布时间:2025-06-28 11:17

  王静斯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的书库里躺着这样一本民国小书,其貌不扬,借阅者寥寥,有着民国平装书籍的通病:封面陈旧褪色,内页泛黄发脆。从封面的藏书章来看,它在近百年前位于宣武门内头发胡同的北平特别市第一普通图书馆开办时就已经被纳入馆藏了。翻开内页,竖排版的文字间穿插着许多统计图表,趣味性并不强。可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29年,位于上海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系列社会研究丛刊,其中一册就是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这本书是李景汉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实地调查的探索成果,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家庭调查的研究报告。

  1895年,李景汉生于直隶通县。其童年与少年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晚清至民国时期度过的。青年时期,他得到了庚子赔款的助学机会,于1917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珀玛拿大学学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在美求学期间,一次寻常的课堂问答让李景汉的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当老师询问起各国同学关于本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例等社会学的基础统计数据时,大家一一回答,热烈讨论,可轮到李景汉发言时,他沉默了……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并没有完整的经过科学统计的社会学数据,所以无法作答。李景汉因此立志要学习先进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科学的调查,将翔实的数据呈献给世人。

  李景汉学成回国后致力于完成誓愿,于1926年和陶孟和、陈达等人一起组织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同年,时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主任的李景汉,受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邀请,担任“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的讲师。

  当时,中国关于乡村社会的材料和数据非常缺乏,李景汉深感“一切工作亦属开荒性质,毫无成例可供参考”,于是带领班上的五位女学生与六位男学生,花费三个月的时间,运用问卷法和比较研究法,调查了北京郊外挂甲屯村、黑山扈村、马连洼村和东村一百六十四个家庭的人口、经济、生活、健康、风俗和教育等情况,并将调查研究结果汇集成文字资料和五十多张统计数据表,出版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一书。

  早在1838年,孔德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出版之际,就提出建立社会学这一独立学科的要求,社会学由此产生。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学与社会调查对人们来说还是个非常新鲜的概念。在调查期间,处于动荡年代的村民们面对来自燕京大学的师生,发出的最常见的疑问是:“先生们这样的刨根问底,到底是要干什么呀?”在实地调查中面对村民们的种种质疑,可谓困难重重。李景汉意识到,要想真正了解中国农村,就要得到农民的信赖,与农民打成一片。

  于是,严肃的调查研究变得有人情味起来。村里哪家有病人的,由调研小组介绍到燕京医院治疗;哪家有新生儿的,大家设法为婴儿接种疫苗;哪家有人需要找工作的,大家帮助他们在燕京大学找事情做。一来二去,村民们与这些燕大师生熟络了起来。等到同学们再做调查的时候,乡亲们逐渐放下了戒备,像唠家常一样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这才使这项社会调查得以顺利进行。

  三十年后,李景汉仍深深地牵挂着这片土地。1957年,他重新造访了这几个京郊村落,再次对当地进行了考察,又撰写出《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对几十年间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做了今昔对比。

  198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李景汉的《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整理付印。他在自序中对青年一代写下了这样的寄语: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前途,我抱着无限的希望,从而也有一个想法,即希望能够在本书所调查的同一地区,再做一次调查,可惜我自己已达八十七岁的衰弱年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期望对于社会调查热爱的,与我抱有同样愿望的青年,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