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比较阅读
  • 发布时间:2025-06-28 13:20

  郭兴芬(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比较阅读教学是在单篇阅读教学基础上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深度解析不同文本达到锻炼自身阅读能力的目的,与深度学习的导向具有一致性。深度学习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比较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了教学联系,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学习能力。文章分析了比较阅读的概念和教学价值,立足于不同的比较阅读教学形式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促进深度学习理论与比较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比较阅读

  深度学习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重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培养其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的目的。将深度学习理论作为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能有效改善以往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文本解读浅层化、单一化的情况,驱使学生增强阅读意识、创新阅读方式,落实“以能力培养为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在理解比较阅读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路径,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比较阅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多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其实现在语文阅读中深度学习的目标。

  一、比较阅读概述

  比较阅读教学概念的提出目的是提高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水平,其主要形式为指引学生在明确不同文本或同一文本中不同内容的比较阅读范围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对比,通过综合分析达成深度研读文本内容的学习目标。

  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深度学习,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特点,能够根据比较阅读学习的具体要求,构建完善的阅读知识结构体系,达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比较阅读也为学生创造了深入解析文本创作背景、感悟文本情感内涵的机会。通过深度阅读,学生的文化底蕴得以丰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二、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价值

  1. 激活阅读思维

  在以往的阅读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放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上,属于浅层学习。而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学生透过文本的表层内容,深入剖析作者表达的观点与文本中蕴含的情绪、情感,达成比较阅读的目标。深度学习与比较阅读的融合,使教学重点从解析字面意思转变为探究内容关联与异同,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摆脱公式化的阅读模式,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挥比较阅读教学的优势。在阅读思维的引领下,学生将主动探寻不同文本的关联内容或具体差异,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高效、高质地完成知识输入。

  2. 鼓励学生表达

  深度学习与比较阅读的融合,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其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不同文本内容展开探究,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经验,灵活表述观点,实现高质量的知识输出。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勇于阐述自己在比较阅读中的发现,大胆发言,锻炼语言建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表达自信心,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探讨氛围。

  3. 提升教学深度

  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教材作为支撑。比较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资源,保证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整,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比较阅读选择,鼓励其灵活运用阅读知识对比分析文本内容,满足知识获取需求。依据深度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应该以良好的动机、充分的情感投入比较阅读学习活动,自我建构阅读认知。而教师对教材阅读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合理筛选,能为学生的比较阅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使其能够以合适的文本内容作为比较阅读的素材,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促进其在比较阅读中实现深度学习。

  三、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方法

  1. 同类文本横向比较,分析内容表述异同

  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为对比分析两篇文本。为了保证比较阅读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两篇文本既要有共同点,又要有差异性,使学生能够深度解析两篇文本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同类型但内容表述不同的文本作为比较阅读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将两篇同类型文本进行横向比较,着重分析其在内容表述方面的异同。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类型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不同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从而使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这样表达的优势,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掌握基本的比较阅读学习技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从标题可知课文主要写爬山虎这种植物的“脚”,属于观察类文本,而本单元中的《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不仅题目格式与本文一致,题目中的“住宅”一词和“脚”一样运用了拟人手法。将两篇同属于观察类的文本作为比较阅读内容,有助于学生比较分析不同作者对不同事物的不同观察角度和记录方法。在比较阅读学习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表象展开分析。《爬山虎的脚》一文写植物的部位,《蟋蟀的住宅》一文写动物的巢穴,行文思路均为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并详细描述。

  其次,教师点拨学生在明确作者观察对象的基础上,更细致地对作者的观察视角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爬山虎的脚》一文先点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再写爬山虎是怎样通过“脚”往上爬的;而《蟋蟀的住宅》一文围绕“伟大的工程”这一关键词展开,先写“住宅”特点,再写“建造”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两篇课文在刻画事物特征时的语言特点,并进行对比。两篇课文的相同点在于都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而不同点体现在细节描写方面。《爬山虎的脚》一文在描写“脚”的生长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蟋蟀的住宅》一文则运用“一定”“并且”“绝不”等词语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在写法上各有特色。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同类型的文本,从探究表层内容到研究写作方法,深入解析两篇文本的异同,实现深度学习下的比较阅读目标。

  2. 同文内容纵向比较,把握文本材料关联

  在引导学生对同类型不同文本内容进行比较阅读,使其掌握横向比较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比较阅读的教学形式作出创新,注重采用纵向比较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单篇文本的前后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前后文对比实现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在表达与分享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教师应该选择具有同文纵向比较阅读价值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语段、结构等方面进行前后对比,感受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体会随文本行文过程发生的情感变化,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意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在引领学生通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其将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为对比阅读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其根据个人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自主划分,体现其主体性,随后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段是否合理,使其在此过程中能够积累相应的阅读经验。经教师指导和点拨,学生将课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自然段):什么是纳米技术。

  第二部分(第3 ~ 4自然段):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健康。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不远的将来,纳米技术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此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同文内容对比阅读的初阶目标,知晓了不同段落所强调的重点。随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不同段落分析其内在关联,从中体会作者如此设计文本结构的用意,体会作者想要通过文本表达的情感或观点。学生按照此思路,通过联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先介绍纳米技术,再罗列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目的在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纳米技术及其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联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能够体会作者在文中举出“纳米技术用于治疗癌症”这一案例的用意为证明纳米技术的价值,并在末段总结“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由此可以综合全文体会到作者对科技发展之快的感受。通过划分同文内容,对比分析不同段落内容的关联,整体总结文本意蕴,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使其掌握对比阅读技巧。

  3. 同题文本针对比较,分析写作技巧差别

  语文学科中的文本内容存在题材之分,同一题材的文本内容在具体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上也各有不同,这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重要思路之一。教师应该关注语文教材中具有阅读解析价值的文本题材,从比较阅读教学视角出发,使学生在明确文本题材的基础上,抓住“作者围绕题材运用的写作技巧”这一比较阅读切入点,对同属一类题材的不同文本展开比较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不同作者在相同题材下的不同写作思路与技法,提高其对写作技巧研究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研究某一类文本题材,获得更为深刻的文学认知,丰富自身的阅读知识储备。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教师可以选择同为说明文的五年级下册的《金字塔》作为对比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两篇课文的作者在对太阳和金字塔展开描写时,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差别,使其借此机会了解说明文的特点,积累相应的写作技巧。对于说明文内容的比较阅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针对性比较分析。以两篇课文的题目为比较重点来分析,《太阳》《金字塔》的题目均直接揭示了课文的说明对象,这也是大部分说明文标题的特点,学生可以就此记录说明文的写作要点。以两篇课文对说明对象特征的介绍为比较重点来分析,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经历分析、归纳的过程,总结两篇课文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太阳》一文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写出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金字塔》一文则以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胡夫金字塔大、重、高的特点。

  通过对同题材不同文本写作技巧的对比阅读,学生在梳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既能够厘清说明顺序,了解文本结构,又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技巧,收获良好的深度学习效果。

  4. 课内外文本比较,延伸比较阅读范围

  比较阅读强调对原有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选择方面不应该具有局限性,而是要凸显出比较阅读的新意。教师应该在以教材内容为比较阅读资源库的基础上,将视角迁至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文本之间进行对比阅读学习,使其将在课内所学的对比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文本解析中,实现知识迁移目标。在选定合适的课内文本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对课内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自由选择课外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挖掘其阅读学习潜能,发挥其特长,通过给予其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其实现深度学习,推动比较阅读教学范围的进一步延伸。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用计骗取曹操十万支箭的故事,主要凸显了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足智多谋。在对比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课外文本适合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这一问题,启发其阅读思维,并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课外文本内容。在开放性的对比阅读学习氛围中,有的学生根据课文的出处及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选择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这一情节作为对比阅读内容,该故事情节中的“智多星吴用”与诸葛亮同样属于智囊型人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可以采纳学生的建议,组织其对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和施耐庵笔下的吴用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搜集信息、总结观点,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表达对比阅读感受,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拓展课外阅读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为其深度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对比阅读教学形式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原有的阅读教学经验为基础,了解比较阅读教学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主线,开展丰富多样的比较阅读学习活动,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全面。教师可以依据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对同类文本、同文内容、同题文本、课内外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内容深入分析,积累丰富的阅读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体现深度学习理论下的比较阅读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牛红英.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3(1):63-64.

  [2] 许芬雪. 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策略探讨[J]. 当代家庭教育,2022(31):33-36.

  [3] 吴丽珍.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1(34):37-3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