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8 13:55
祝芳(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羊场小学)
摘要: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科教学目标,对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作出改进,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着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其本质,探讨其实际应用,在此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之一。文章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展开探讨,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帮助教师深入探究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构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优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教师应该以深度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路径,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加强对知识与问题的探究,达到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能力发展水平。
一、分析教材,对接素养,明确深度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教材中各模块的知识点均指向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从解读教材内容入手,深入挖掘学科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依据知识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为学生的深度学习设定清晰的目标,保证学生的深度学习状态,提高其学习效率。在深度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充分解读教材知识内容,了解其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进而分析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改编与拓展,力求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助力。教师应该以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为依据,依据课程知识挖掘素养目标,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指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 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这一单元时,首先,教材以“称量食品质量”的生活情境为载体,介绍“千克”这一质量单位,并展示电子秤的图片,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掂一掂,感受1 千克的质量。其次,教材以“不同面值的硬币”这一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为例,介绍质量较轻的物品应该以“克”作为单位,并鼓励学生使用小型电子秤称出10克黄豆,再数数1克黄豆约有几粒,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最后,教材在对比“千克”和“克”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物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灵活运用“千克”和“克”描述物品的质量。教材中各模块知识点都与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具有对应关系,如“掂量1千克大米”和“掂量1克黄豆”能够培养学生的量感;用电子秤称量物品的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根据实际物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能够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应该在认识到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教学资源。以“称量物品质量”环节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生活实物,引导学生更换称重物品,使其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不同物品的质量差异,且能够真切地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培养良好的量感提供支持。
经过充分的教学准备后,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设定如下深度学习目标。
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目标2: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并掌握使用电子秤称量物品质量的方法,建立关于1千克和1克的实际概念,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目标3:将质量单位引入实际生活,用质量单位解决生活问题。
以上述目标为指引,学生可以从体验测量、感受质量、认识质量单位的浅层学习过程,逐步过渡到区分质量单位、理解实际概念、掌握具体应用的深层学习环节,最终实现量感、应用意识、符号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把握重点,探寻关联,引导深度思考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前后关联的特点,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以与新知识具有联系的旧知识为条件,体会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持续、深入地思考与探究,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依靠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并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挖掘与其有关联的知识,寻找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指向知识本质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将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在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辨析知识,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思想与方法,体会深度学习的意义。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除法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表内除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等除法知识,且难度依次递增。教师应该遵循“以旧知探新知”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探究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挖掘并把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要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教师应该以“探究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重点知识,既要关联学生学习过的除法知识,又要体现其与本节课知识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除法知识体系。
教师应该以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教师先提出问题:“计算60 ÷ 3的结果是多少?”学生能够通过口算或竖式计算的方式得出结果20。随后,教师提出关联问题:“将3变为30,即原式变为60 ÷ 30,你还能算出答案吗?”学生继续运用竖式计算方式,得出结果为2。也有学生转换思维,从“30 × 2 = 60”中反向得到“60 ÷ 30 = 2”。教师继续提出“560 ÷ 40的结果是多少?”这一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计算,并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根据学生运用竖式计算的解题行为,教师可以继续提出关联问题:“560 ÷ 40的商的第一位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如此,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使学生运用已学除法知识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逐步掌握该类除法的运算技巧。
在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又该如何计算呢?89 ÷ 12和342 ÷ 66的结果分别是多少?”利用此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用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总结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运算技巧如下:(1) 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2) 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前两位小于除数,则用前三位除以除数;(3) 根据试商结果,预估商所处的大致区间。随后,学生进行演算,在计算89 ÷ 12时,学生将12四舍五入为10,用89 ÷ 10,因为89 < 90,所以初商小于9。当除数为12大于10时,商一定小于9。在关联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加大学习难度,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试商这一运算技巧,能够提高除法计算效率,也能够将课程知识较为灵活地应用于解答实际问题中,进一步锻炼运算能力。
三、组织合作,开展实践,深度探究知识内核
深度学习强调过程性和阶段性,在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后,应该转变学习方式,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与内涵,持续锻炼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遵循深度学习这一教学原则,同时考虑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尝试引导学生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比自主探究的效率更高,动手实践比单纯思考的体验更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使其打破对知识表层的固有认知,积极探究抽象的数学内容,这样既能够提升深度学习的综合性,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指向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能够体现深度学习的价值。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课程知识属于平面几何范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实践探究的方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推理、探究、计算各类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从而推导出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实现对学生几何直观、推理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锻炼其实践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准备一张方格纸,并在方格纸上依次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随后,教师依据课程知识的结构特点,提出如下三项实践课题。
课题1:平行四边形转换为长方形的方法。
课题2: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课题3: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其通过组内讨论,在方格纸上画图,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找到推导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突破口,体验“实践出真知”的学习过程。
在合作实践中,学生分别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好的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或梯形并平移,得到一个新的长方形”“在方格纸上采用翻折、拼接的方式,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采用拼接的方式,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方式,完成各项实践课题。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运用表层知识推理深层内核,利用知识内核创造新知,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联系实际,指向生活,鼓励深度运用知识
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教师在依次对学生激趣、引思、塑能后,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在解题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应该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点,在深度学习活动中引入生活元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难度适宜且指向生活的研究课题,实现深度学习活动的有效延伸。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知识的应用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转变数学学习思维,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提前记录自己半个月来每日的体重数据。课上,在学生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应用研究课题——分析自己半个月来体重的变化趋势。学生以自己收集的数据为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其结合所绘的折线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半个月来,哪一天的体重数值最高?为多少?哪一天的体重数值最低?为多少?
问题2:半个月来,体重的变化趋势如何?最大、最小体重数值的差是多少?
问题3:能否根据体重变化趋势,预测接下来半个月体重数值的变化?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从数据中分析规律,依据规律提出并解决问题,体验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实现了从理解、掌握、运用到迁移与内化的深度学习目标,其推理意识、数据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将得到良好发展,并形成统计观念,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并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全面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结构体系,遵循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精心规划教学环节,助力其多项能力的有效发展,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应该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教材的关键内容,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问题思考、实践探究、实际应用来构建深度学习体系,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程核心概念,强化关键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发挥深度学习的实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斌. 聚焦核心素养,引领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路径[J]. 天津教育,2023(33):80-82.
[2] 袁秀华.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若干思考[J]. 新校园,2023(10):56-58.
[3] 陈瑶,刘树仁. 以深度学习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J]. 智力,2023(30):80-83.
[4] 钟荣英. 引导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2022(24):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