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读写一体化,写作积累,阅读应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8 13:36
王春梅(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读写一体化是将阅读与写作融合,以此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文章以阅读与写作的双向赋能为切入点,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延展与深化两方面展开阐述。在具体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方面,文章基于阅读中的写作积累和写作中的阅读应用两个维度,提出了四点教学策略,以此让学生积累表达经验,锻炼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写作积累;阅读应用
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的情形,重视读写结合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从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来看,阅读与写作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开展读写一体化语文教学活动,让读写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效用。
一、阅读与写作的双向赋能
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前提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从优秀的文章、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自身修养与思想的提升。写作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知识,以文字的形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对学生而言,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便能获得写作的动力,真正做到有素材可用、有内容可写。基于此,教师应该借助日常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不断从阅读中学习、积累知识,为写作打好基础。
2. 写作是阅读的延展与深化
写作是学生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认知的外化表达,也是对积累的阅读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借助写作实践,学生能够知晓自身在写作方面的不足,如欠缺结构布局能力、需要润色语言和强化修辞运用等,进而提升阅读的针对性,有效弥补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不断地写作,也是在不断地“试错”,而“试错”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的审美意识、思维品质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知识,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1. 阅读中的写作积累
为了让学生充分积累优美语句段落和语言表达经验,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阅读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
(1) 积累优美语句段落。
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学生需要先从写语句、写段落入手,再将语句、段落进行整合,形成文章。对此,在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从所学阅读文本中积累优美的语句段落,并感受作者运用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好处,为后续的写作练习做好准备。这样,在不断积累优美语句段落的过程中,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与审美能力也会得到切实提高,以此为写作筑牢基础。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对乡村景致的描写,在阅读课文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乡村景致展现出的赞美与喜爱。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注意解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段落,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语句段落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作者对乡下的鸡作如此描写:“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段描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鸡生动有趣的形象、动作,真切想象文字呈现的画面。其中,学生要重点理解“率领”“大踏步地”这两个词汇,这是鸡的形象能够具象化的关键,学生可以将这种刻画形象的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在《天窗》这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夜”的美丽与神奇时,使用了一大段排比句式,如“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以排比句式表达想象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排比句式带来的强烈情感也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应该及时积累并尝试分析应用这种写作方法。在《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中,即使篇幅短小,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那忽大忽小的水声……那纤细的低语……
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等。在作者的描绘中,水声可以应和不同的声音,形成不同的旋律,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积累上述语句段落,既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描绘乡村美景的,学习写作方法,又可以让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语句段落,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此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 积累语言表达经验。
在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思维。基于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阅读文本及文本附带的练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以阅读和表达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经验,为后续的写作练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恐龙的一支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学生要明确作者介绍演化过程的逻辑,以此完成对逻辑思维的第一次强化。课后思考题提出“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一问题,需要学生进行逻辑通顺、结构完整地表达。而对应写作学习,学生在写作时也需要让文章内容逻辑通顺、结构完整。教师要借助阅读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表达经验。首先,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厘清课文结构,并让学生自主总结课文的结构框架。根据课文内容的呈现顺序,学生可以总结出以下结构框架。第一部分:阐明观点,即恐龙的一支曾演化为鸟儿,并以考古发现为佐证;第二部分:介绍演化过程;第三部分:表达对全面揭示演化进程的愿望。这样,学生便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结构。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课后练习内容,让学生尝试按照自己的思路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在介绍时,学生可以先设置疑问,激发听者的思考兴趣,提出“依据自己对恐龙的了解,大家认为恐龙真的会变成鸟类吗?”类似的问题,再给出肯定的回答,这样可以进一步引发听者思考恐龙是怎样变成鸟类的。随后,学生可以简要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带领听者一起探索恐龙的演化过程。最后,学生可以借助目前科学家对恐龙演化成鸟类的研究成果完成最后的解说收尾。
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分析文本结构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让学生明确文本结构,从而树立框架意识。同时,借助课后习题中的表达练习题,学生可以积累语言表达经验,能够进一步强化搭建框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后续的写作学习筑牢思维基础。
2. 写作中的阅读应用
在开展写作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效结合所学的阅读内容,做到对阅读知识的合理应用,取得良好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效果。下文从单篇文本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如何做到在写作中实现阅读应用。
(1) 基于单篇阅读进行写作练习。
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一体化训练时,教师要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实现对写作知识的内化与吸收。这样,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写作知识,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白鹅》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赏析作者笔下白鹅高傲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白鹅的特点写清楚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语言的幽默风趣。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品味语言,再构思写作内容、完成写作练习。在阅读课文的开头时,作者便对白鹅的整体形象进行定性,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同时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承上启下,为下文具体介绍鹅的高傲作铺垫。在通过鹅的叫声体现其高傲时,作者使用了“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四个拟人化的词语,不仅让鹅的形象更为生动,还让学生对鹅的叫声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可以将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在写作中,为自己的文章添彩。在借助鹅的步态体现其高傲时,作者使用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等词语,同时与鸭子急速、局促不安的步态进行对比,凸显出鹅步态的从容、姿态的高傲。在完成上述回顾与分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具体的写作对象,如大象、兔子、金鱼等,从而开展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拟人、对比等写作方法完成写作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可以模仿本篇课文作者的行文结构、刻画手法,从动物的外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展开描写。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动物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形容词,让动物的形象更为生动。
学生以回顾阅读文本的方式掌握写作方法,再通过写作练习吸收、应用写作方法,既做到了对阅读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又锻炼了写作能力,真正落实了读写一体化教学目标。
(2) 基于生活经历进行写作练习。
在语文读写一体化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联系学生生活经历的方式,引导其理解阅读文本。同样地,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关联生活经历的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认知等做到合理地外化展示,教师可以以阅读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思考、应用,以此确保写作练习的高效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游”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引导学生回忆游览过的地方”“给出学生写作建议与方向”“根据标准展开评改”。在第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忆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回想有哪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点、名胜,以此明确写作对象,搜集写作素材。在第二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三点实用的写作建议:第一,绘制旅行路线图,或景观参观路线图,以此明确写作顺序;第二,突出描写印象深刻的景物,确保写作内容详略得当;第三,巧妙使用过渡句,让景物的转换更为自然、流畅。学生可以先回顾单元内的课文和习作例文,并按照上述三点写作建议总结课文和例文内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做到扎实掌握单元课文和例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写作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为了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学生可以在习作中使用“一进入……便可见……”“沿着……的足迹,我们来到了……”“深入其中……”等过渡句。在过渡句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做到按照游览顺序逐一介绍自己旅途中的美景,真正做到移步换景,提高写作质量。在第三环节,为了提高学生作文评改成效,教师应该明确作文评改标准,并组织学生按照标准进行自主评改。根据写作主题与写作建议,教师可以设定如下作文评改标准。内容方面:是否按照游览顺序清晰描述了游览过程,是否抓住了重点景物并突出特点,是否使用了过渡句自然衔接景物描写,是否表达了对游览地的喜爱、留恋和赞美之情。语言方面:语言是否流畅、标点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运用了修辞手法。结构方面:作文整体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具有开篇、主体、结尾等。按照上述评改标准,学生能对自己的作文做到有效修改,进一步提高作文质量。
教师通过关联学生生活经历的方式,将阅读内容与写作练习进行合理关联,让学生做到在写作中运用阅读知识,强化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作为学生应该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两部分内容,不仅教师要重视两者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是双向赋能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高效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应用读写知识,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可以立足阅读中的写作积累、写作中的阅读应用两个维度,有效推进读写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永晶.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23(36):129-131.
[2] 刘近华. 读写一体高效教学: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3(36):140-142.
[3] 田甜.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3(36):149-151.
[4] 陈丽云.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探究[J]. 名师在线,2023(31):8-10.
[5] 刘喜芳,刘婷,李俊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中年段读写策略研究[J]. 吉林教育,2023(30):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