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25-06-28 13:49

  杨秀萍(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炉山第二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教学旨在通过为学生布置能满足其学习需求的阅读任务,引导他们以小组合作、协同互助的方式完成任务,使其实现对文本内容的透彻理解,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要点,探究了通过合理布置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完善评价标准、开展阅读活动、实施多元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阅读任务,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需要真正了解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才能根据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

  1. 增强阅读教学的目的性

  任务型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增强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在设计阅读任务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要求设定相应的任务目标,以此明确阅读教学的方向。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会让学生了解阅读的最终目的,以此增强其学习的目的性,使其知道需要通过完成阅读任务,积累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升哪些能力,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进行阅读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能够让目标指向变得更加明确,从而避免盲目教学。

  2.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任务型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任务型阅读教学活动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生需要在小组中自主阅读文本,讨论、感悟文本的内涵,合作学习文本中的语文知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由此可见,在任务型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完成阅读任务。

  二、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若想让任务型阅读教学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教师需要科学设置阅读任务,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科学设置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设置得是否合理、清晰,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在设置阅读任务时需要给出清晰、明确的阅读要求,如“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文本的深层寓意”等,为学生指明阅读学习的方向,使其能够高效阅读。另外,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等,既不能设置缺乏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又不能设置难度过大的阅读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可行性高的阅读任务。

  2. 丰富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通过语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提高各种相关的能力,如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对此,教师应当避免设置单一的阅读任务,而是要从多角度出发,布置多样化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和读写结合法,设置阅读思考与表达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任务型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到辅助性作用,不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多干涉。对此,为了实现有效的辅助和指导,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阅读活动的始终,利用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根据评价反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从而使任务型阅读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三、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合理布置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评价标准,开展阅读活动,同时要把评价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依据教学要求,合理布置任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盲目地布置阅读任务,而是要依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情,布置合理、可行的阅读任务。对此,教师需要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了解文本中蕴含的字词知识、写作方法、框架结构、深层内涵,明确学生需要提高的学科关键能力、需要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需要分析此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成长特点、发展需求,再综合以上信息,布置内容合理、难度适中的阅读任务。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在布置阅读任务之前,教师需要解读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情。首先,教师要结合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几部分内容,解读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具体包括:掌握“窜、觅、跪、倘若、恭敬、博学、人声鼎沸”等字词的意思和写法;学会衔接两部分不同描述内容的方法;能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掌握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解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初步确定布置阅读任务的方向,如语言积累与阅读理解任务。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些探究语文知识的方法,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经验,同时对开阔自身的文学视野、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需求。对此,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布置语文知识积累与思辨阅读表达任务。学生通过阅读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知识、写作方法,通过思辨表达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分析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能够布置更为合理的阅读任务,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2. 围绕阅读任务,明确任务目标

  为了让学生快速找到完成阅读任务的方向,教师需要基于任务,结合《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任务目标。从《标准》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深入研读《标准》内容,确保设定的目标与《标准》中的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学习任务群目标保持一致;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教师设定的目标要包括所授课程的语文知识、思想方法、学科技能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角度来看,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再根据真实学情设定其需要达成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时,教师布置了拓展阅读与深度感悟阅读任务,让学生结合课内外资料,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针对这一阅读任务,教师可以从《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个角度出发,综合设定任务目标。《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教学内容包括字词知识、叙述手法、议论手法、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积累更多的写作知识。对此,教师设定如下任务目标:(1) 阅读课文,识记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概括总结叶圣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2) 结合课外资料讨论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的生平事迹和教育理念,思考教育的意义,感悟作者在课文中流露的情感,开阔学习视野,增强文化自信;(3) 讨论课文中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具体事件中感悟叶圣陶的思想品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教师通过明确阅读任务的目标,能够使学生找准自主学习的方向,初步确定达成目标的方法。

  3. 结合教学目标,完善评价标准

  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具有促学、促教的作用。为了让评价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根据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要让评价与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利用评价引导学生学习,让教师根据评价反馈合理调整教学思路、方法等。

  例如,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白杨树象征人的精神,通过歌颂白杨树,抒发了对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的赞美之情。教师布置了课文解析与感悟阅读任务,任务目标是: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讨论、解读课文中的词句,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区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团结、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教师根据任务目标,设置如下评价标准:掌握圈点勾画的方法,能自行提炼关键信息;正确解读课文中有意义的词句;准确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准确感悟作者对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的情感;运用比较思维,正确区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方法;掌握散文的写法,积累写作知识;学习白杨树高尚的精神品质,增强文化自信;清楚表达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反思并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内涵美、情感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完善评价标准,能够让评价方向、评价要求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进而使评价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4. 创设开放空间,开展阅读活动

  在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阅读文本,自主探究语文知识、完成阅读任务,使其经历阅读思考、沟通交流、比较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反思等学习过程,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感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作者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及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在思辨阅读与概述表达任务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小组,随后展示阅读任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各组明确合作学习的方向、方法及效果,自行规划并开展学习活动。有的小组先默读课文,标注课文中与物候有关的信息,再交流、讨论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北京的物候记录……”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最后,学生讨论作者说明事理的思路,总结说明文的写作要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组织开放性的任务型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既能促进他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又能使其更加深刻地记忆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 实施多元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评价渗透于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与学习引导,以此促使他们更加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教师还要根据评价反馈,合理调整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提高他们的任务完成效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布置了语言积累与审美鉴赏阅读任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同时在恰当的时机对其进行评价、引导。在阅读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任务目标和评价标准,评价学生是否把握了人物的特点,是否了解了用动作、神态等揭示心理活动的写作手法,是否掌握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借此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同时,根据评价反馈给出下一步的学习建议,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达成任务目标。教师将评价融入任务型阅读教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有效的学习建议,从而让评价起到促学、促教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阅读任务、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完善任务评价的标准、开展任务型阅读活动、实施多元评价,使学生体验思考、探究、分析、讨论等学习方式,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艳艳. 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2024(18):68-70.

  [2] 岳银萍. 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考试周刊,2024(12):34-38.

  [3] 严翠莉. 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学周刊,2023(27):102-10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