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急转不合时宜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7-20 13:51
信贷放出历史天量,通胀似乎近在眼前,货币政策是坚持宽松还是转向从紧?这是个大问题。
问题在于,如果坚持宽松,通胀来了如何是好?如果转向从紧,复苏毁于一旦又将何堪?
难!不管是央行的当家人周小川,还是更上层的决策者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知难而退,抑或知难而进,都有巨大的风险。
值此微妙关头,如何布局下一步货币政策,不但事关当下的经济复苏大局,更与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密不可分。这个时候,任何误判和懈怠,都可能犯下历史性错误。
而货币政策转向与否,当前主要看三个因素:一是实体经济复苏程度;二是股市楼市的泡沫程度;三是全球经济情况。而目前这三个因素均不支持货币政策转向。
具体分析,股市、楼市虽有泡沫,但还不足以用急转货币政策来治理;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目前还是触底阶段,其他各国的政策退出尚早,中国更不宜独自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当是实体经济的复苏程度,由于这种复苏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投资,其复苏质量和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复苏尚在襁褓之中,还不能完全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货币政策此时不宜转向。
我们据此判断,当下如果利用股市、楼市等领域出现的信心之“火”,逼迫决策层进行货币政策转向既非明智之选,也不合时宜,投资者更不能单相思地错判货币政策下半年走向。
来自市场的杂音和压力
决策层的压力,主要来自市场。
6月份高达1.53万亿元的新增信贷,以及最近公布的6月份M2(28.46%)和M1(24.79%)同比增速,完全出乎市场意料,让人担忧这会推高资产价格,更会导演未来通胀。
在高信贷的鼓舞之下,加上国际热钱的持续涌入(今年二季度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约增长1779亿美元,而一季度仅增长77亿美元,两相比较,二季度外储增量较一季度扩大22倍),从年初到现在,A股涨幅已超过70%,楼市也有惊人表现,地价更是屡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简单计算得出的结果是,上半年全国楼市平均价格上涨了16.48%。
资金推动型的股市与楼市齐飞,使得市场担心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结构性退出”。而资产泡沫的飞速膨胀,也给央行施加了巨大压力,如此投放货币,可能会与“保增长”初衷相违,增长是保住了,但恶果也会同时滋生。
此种背景下,货币政策松还是紧,决策层对市场的态度成为关键。就股市而言,如果把视野放到更长的时空考量,最高点6214点,最低点998点,目前的3200点,应该是适中的,谈不上高,也谈不上低。再看楼市,货币化改革已过10年,目前楼市虽然热起来了,但依然还保持在2007年的水平,既未过热,也在可控范围。
从这个角度理解,股市楼市的上扬不应该成为收紧货币的理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大量的货币供应量,确实是股市这一轮上涨的因素之一,但货币政策不会因为股市楼市“火”了一点,就赶忙收紧,现在实体经济复苏还不到位,宽松货币不能转向。
但是,如果这样放任下去,也会出问题,关键看如何“适度宽松”。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货币已经不是适度,而是太宽松了,“你看现在的房价这么涨,挺危险的。”
按道理,流动性充裕会推升资产泡沫,带来通胀。但我们必须区别流动性产生的宏观背景及其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时期收入流量时周转运动的次数,它等于GDP与货币存量的比率。现在我们的M2逐月都是高位飙升,可GDP无疑是低位平移,显而易见,V值正在变小。这种情况和2007年的流动性有本质区别,当时流动性的充裕,不但其宏观经济高位增长,其货币流动速度也非当前可比。
各国央行依然按兵不动
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转向,国际因素也是一个考量指标。
美联储7月15日公布,美国6月份工业产值较前月下降0.4%,6月份开工率降至68.0%。1972~2008年期间的平均开工率为80.9%。同日,美国劳工部公布,6月份CPI较5月份上升0.7%,尽管环比上升,但较上年同期却下降1.4%,为1950年1月以来的最大按年降幅。
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下降5.5%,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6.3%。但7月11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是表示,美国经济的最坏时期“仍然没有过去”。
欧盟情况也不乐观。欧元区6月份CPI较上月上升0.2%,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为1997年1月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首次较上年同期下降。此前欧洲央行所预计的一段短时期通货紧缩局面或许由此拉开序幕。
相比之下,日本经济要比美欧稍微好过一些。日本政府13日公布的7月份月度经济报告,连续3个月上调经济基调判断,将目前经济状况定格为“可以看出好转的动向”。即使这样,日本央行7月15日还是决定维持无担保隔夜拆款利率在0.10%不变,同时延长旨在为企业融资提供帮助的临时流动性措施。
尽管国际主要经济体如美、欧、日经济重创有所缓解,但还谈不上真正复苏。显然目前“退出”不合时宜。7月9日在意大利召开的G8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刺激政策退出的话题,但各国央行目前显然没有收缩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打算。在最近的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例会上,美、欧央行均将基准利率维持在低位不变。
低利率是货币宽松的一个标志。美、欧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维稳,中国也不会率先去收紧货币。这正如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所说,货币宽松肯定不会永久下去,但中国货币政策要转向,肯定是在美国开始收缩之后。“两国货币的利差问题,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不得不加以考虑。”
中国经济复苏还在襁褓之中
不管股市、楼市如何火爆,也不管国际情况怎样,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最关键因素还在于实体经济形势。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然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6月份增长10.7%),虽然出现回暖迹象,但是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
出口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根据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5215.3亿美元,同比下降21.8%;其中6月份当月出口95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4%。
单靠投资拉动的迹象明显,消费还未起来,出口形势依旧严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表明我国经济还正处于复苏初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
另外,无论消费者价格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仍处在下降状态。上半年, CPI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而PPI同比下降5.9%,6月份同比下降7.8%这已经是CPI、PPI连续5个月双负。从这点看,还是存在通缩隐忧。
还有一个数据能够反应当前的实体经济形势,那就是全社会货运量,因为商品需要流通,流通就需要运输。从已经公布的前5个月数据来看,2009年1~5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在内的货运量,总计106亿吨,同比增幅仅1.6%。而2008年同期,这个增幅是11.8%。
上述实体经济的现状,正是国务院7月初的常务会议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的背景,也才有了温总理近期5次在不同场合“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的坚定表态。经济复苏离不开宽松的货币环境,CPI和PPI数据双降也表明继续货币宽松政策尚存较大的空间。
如果宽松货币政策这时转向,极可能将正在复苏的经济扼杀在摇篮里。
争论货币松紧不如调结构
货币政策松紧之难,并不在货币政策本身,而在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主要功能在于调整总量,而对经济结构作用甚小。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与其去争论货币政策是松还是紧,不如将重点转向更深层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央行营业管理部7月13日公开发布了一篇名为“通货紧缩的国际比较与分析——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几点建议”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态度取向。文章表示,目前,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构成下一阶段物价下行的主要压力。
可见,在央行看来,目前保增长最为首要的是调整结构。
这点,夏斌高度认同。他表示,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失衡是高储蓄、低消费。因此下一步的调控方向应是突出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以新的增长因素逐步取代传统的增长因素。
香港凤凰网报道称,中央决策高层本月将召开会议,考虑对下半年执行的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据称,会议首要议程将是刺激内需、提高家庭收入,以及就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行重大结构性改革,务求令上半年经济进展得以持续。
对此,记者多方求证,尚未得到确切消息。但从高层近期的密集调研来看,宏观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小。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转向不是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而是在调控目标上的转向,即转向调结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