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借“力拓间谍案”加强经济管制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7-20 13:57
除了铲除铁矿石内奸和加强信息保密以外,力拓员工被拘事件正在引发一种奇怪的论调,那就是中国的铁矿石领域要大幅削减进口企业名额,以此加强政府部门对经济领域的管控。
这种逻辑让人难以理解,并大大出乎了我们以往对此事件的解读和推测(详见投资者报博客文章:《力拓员工被拘事件的两个可能走向》www.investorchina.com.cn)。
怪论:民企导致混乱
据近日媒体报道,一些大型国有钢厂的干部认为,现在铁矿石进口乱局的根源是国内钢企的恶性竞争,而恶性竞争又是因为政府撤销了冶金部,取而代之的中钢协缺乏管理力度,是钢铁业的国退民进、民营钢厂的崛起带来了现在的混乱局面。
这番话的潜台词是,应该恢复冶金部时代对钢铁业的政府管理。冶金部是中国所有国有钢厂的老板,各个国有钢厂划定势力范围,各自保持相对垄断,将民企彻底挡在钢铁行业之外。
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论点:如果只有少数几家国企有资格进口铁矿石,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混乱。
这样的思维已经在管理部门中出现了,近日中钢协主管的中国钢铁新闻网在头条位置发布一条消息称,中国正在重新审核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可能会取消20家左右企业的资质,其中大部分是贸易商。
按照中钢协的一贯思路,进口企业数量越少,越集中于国有钢铁生产企业,铁矿石谈判越容易,才能更有力地向三大矿山压价,没有众多大小钢厂和贸易商们被各个击破的放水之忧。
实例:管制推高价格
上述逻辑是十分混乱且危险的。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反复表达过一个观点,正是因为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造成了进口权垄断,才造成铁矿石价格双轨制,导致大钢厂倒矿,谋求暴利,进而刺激国内矿价不断上涨的怪圈。
中钢协如果试图减少进口企业数量,最少得留下一两家。比如只剩下宝钢和鞍钢有权利谈判和进口铁矿石,矿价会降吗?我们可以用实际的例子说明,政府的管制不但不会降低进口矿价,而且有可能推高矿价。
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除了铁矿石外的另两种进口大宗资源商品:石油和钾肥。
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渠道,中国目前主要由两大石油公司垄断。而现在石油进口虽没有出现这样混乱局面,但垄断成本却很高,消费者仍未享受到实惠。
另一个和铁矿石进口更为相像的是钾肥进口,目前钾肥进口权完全垄断在中化和中农两家企业手里,其中中化占绝对大的比重,但其混乱程度却堪比铁矿石。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7年,中化集团每进口一吨钾肥倒手卖给国内化肥生产企业的纯利润至少在1000元,按当年进口900万吨钾肥计算,中国9亿农民每人为此多付出10元的耕种成本。业内人士分析,现在的情况可能更为糟糕,暴利空间更大。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国际钾肥市场过剩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口钾肥价格却逐年走高,一年一度的钾肥进口权谈判成了国外矿业巨头和国内垄断巨头的双簧戏,很多人怀疑,其中有猫腻。
中钢协若坚持削减铁矿石进口企业的数量,则中国钢铁业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钾肥行业。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要有价格双轨制和垄断存在,就会滋生腐败和市场混乱。这次中国钢铁行业不惜借力拓事件曝出家丑,由此以行业整顿为名维护垄断利益,其用心可谓良苦。
可能有人会说,铁矿石和钾肥不一样,钾肥的问题在于中化和中农要独享进口权益,而铁矿石谈下来的价格,大家可以一起分享。这种可能性很小,中国的钢铁行业集中度很低,十几家大型国有钢厂都是市场竞争对手,共享低价权益谈何容易。
就算中钢协所有会员都能享受到谈判下来的低价矿,那些没有资格加入中钢协的中小民营企业怎么办。
在很多苛刻的产业政策下,很多正规的民营钢铁企业也被挡在了门外。而这些小钢厂是地方的支柱产业,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再有100年也很难淘汰,他们要进口铁矿石,大钢厂见利就倒卖,还是会有两种矿价,进而变为特权与市场的摩擦,终将形成和钾肥进口一样的乱局。
出路:公平整治乱象
现在的中国,没有哪一个行业像钢铁业那样,集中体现了国企、外企与民企的身份不认同和强烈的利益冲突,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老总公开表示,民营企业不适合搞钢铁行业。
现在,外资并购已经被钢铁产业政策牢牢地挡在了门外,而民营钢铁也压力重重,建龙将宁波项目拱手让给了宝钢,日照钢铁正在被山东钢铁国有化,钢铁业正在掀起国进民退的大潮。
现行的铁矿石进口双轨制,两种价格的巨大价差,正是国企挤压民企的一个重要砝码,现货比长协便宜之后,这个砝码就归零了,而力拓声称要开卖现货矿之后,不但断了大钢厂倒卖长协矿的财路,而且让大钢厂永远失去了这个砝码。力拓今日在中国市场上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毫无疑问,在情报门事件上,力拓公司确实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对中国钢铁业中的陈规陋习驾轻就熟,不但没有提供行业竞争和效率,反而造成跨国垄断资本和国企产业资本的勾结,最终结果是铁矿石价格非理性上涨,由中国消费者和劳动力为其埋单。
在这个角度上,力拓公司是一个坏公司,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西门子、朗讯、IBM等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都难逃商业贿赂门。
力拓是一家有136年历史的跨国公司,业务足迹遍布全球,能存活这么长时间,不太可能是一家“坏透了”的公司,而国内舆论已有对力拓公司妖魔化的趋势,我们在谴责力拓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看到是“坏的市场经济”和“坏的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解决铁矿石进口混乱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
一、彻底取消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把铁矿石还原为一种普通商品,谁都可以直接进口,即使有恶性竞争哄抬价格,也比现在双轨制对价格上涨的刺激要小得多;
二、将铁矿石进口权和产业政策脱钩,不能把进口权和扶持谁混为一谈;
三、以行业准入标准替代产业政策,办钢厂和开个餐馆没有区别,开餐馆只要卫生等要求达标,不管谁开、开多大,政府都不管,我们没有看见餐饮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反而看到了欣欣向荣的中国餐饮业;对于钢铁业也一样,只要环保达标、不偷税漏税,达到一个门槛就应放开竞争,政府不要事无巨细地管。只有这样中国钢铁业才会在竞争中健康发展,铁矿石乱象才能得到彻底的根治。
……
这种逻辑让人难以理解,并大大出乎了我们以往对此事件的解读和推测(详见投资者报博客文章:《力拓员工被拘事件的两个可能走向》www.investorchina.com.cn)。
怪论:民企导致混乱
据近日媒体报道,一些大型国有钢厂的干部认为,现在铁矿石进口乱局的根源是国内钢企的恶性竞争,而恶性竞争又是因为政府撤销了冶金部,取而代之的中钢协缺乏管理力度,是钢铁业的国退民进、民营钢厂的崛起带来了现在的混乱局面。
这番话的潜台词是,应该恢复冶金部时代对钢铁业的政府管理。冶金部是中国所有国有钢厂的老板,各个国有钢厂划定势力范围,各自保持相对垄断,将民企彻底挡在钢铁行业之外。
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论点:如果只有少数几家国企有资格进口铁矿石,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混乱。
这样的思维已经在管理部门中出现了,近日中钢协主管的中国钢铁新闻网在头条位置发布一条消息称,中国正在重新审核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可能会取消20家左右企业的资质,其中大部分是贸易商。
按照中钢协的一贯思路,进口企业数量越少,越集中于国有钢铁生产企业,铁矿石谈判越容易,才能更有力地向三大矿山压价,没有众多大小钢厂和贸易商们被各个击破的放水之忧。
实例:管制推高价格
上述逻辑是十分混乱且危险的。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反复表达过一个观点,正是因为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造成了进口权垄断,才造成铁矿石价格双轨制,导致大钢厂倒矿,谋求暴利,进而刺激国内矿价不断上涨的怪圈。
中钢协如果试图减少进口企业数量,最少得留下一两家。比如只剩下宝钢和鞍钢有权利谈判和进口铁矿石,矿价会降吗?我们可以用实际的例子说明,政府的管制不但不会降低进口矿价,而且有可能推高矿价。
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除了铁矿石外的另两种进口大宗资源商品:石油和钾肥。
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渠道,中国目前主要由两大石油公司垄断。而现在石油进口虽没有出现这样混乱局面,但垄断成本却很高,消费者仍未享受到实惠。
另一个和铁矿石进口更为相像的是钾肥进口,目前钾肥进口权完全垄断在中化和中农两家企业手里,其中中化占绝对大的比重,但其混乱程度却堪比铁矿石。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7年,中化集团每进口一吨钾肥倒手卖给国内化肥生产企业的纯利润至少在1000元,按当年进口900万吨钾肥计算,中国9亿农民每人为此多付出10元的耕种成本。业内人士分析,现在的情况可能更为糟糕,暴利空间更大。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国际钾肥市场过剩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口钾肥价格却逐年走高,一年一度的钾肥进口权谈判成了国外矿业巨头和国内垄断巨头的双簧戏,很多人怀疑,其中有猫腻。
中钢协若坚持削减铁矿石进口企业的数量,则中国钢铁业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钾肥行业。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要有价格双轨制和垄断存在,就会滋生腐败和市场混乱。这次中国钢铁行业不惜借力拓事件曝出家丑,由此以行业整顿为名维护垄断利益,其用心可谓良苦。
可能有人会说,铁矿石和钾肥不一样,钾肥的问题在于中化和中农要独享进口权益,而铁矿石谈下来的价格,大家可以一起分享。这种可能性很小,中国的钢铁行业集中度很低,十几家大型国有钢厂都是市场竞争对手,共享低价权益谈何容易。
就算中钢协所有会员都能享受到谈判下来的低价矿,那些没有资格加入中钢协的中小民营企业怎么办。
在很多苛刻的产业政策下,很多正规的民营钢铁企业也被挡在了门外。而这些小钢厂是地方的支柱产业,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再有100年也很难淘汰,他们要进口铁矿石,大钢厂见利就倒卖,还是会有两种矿价,进而变为特权与市场的摩擦,终将形成和钾肥进口一样的乱局。
出路:公平整治乱象
现在的中国,没有哪一个行业像钢铁业那样,集中体现了国企、外企与民企的身份不认同和强烈的利益冲突,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老总公开表示,民营企业不适合搞钢铁行业。
现在,外资并购已经被钢铁产业政策牢牢地挡在了门外,而民营钢铁也压力重重,建龙将宁波项目拱手让给了宝钢,日照钢铁正在被山东钢铁国有化,钢铁业正在掀起国进民退的大潮。
现行的铁矿石进口双轨制,两种价格的巨大价差,正是国企挤压民企的一个重要砝码,现货比长协便宜之后,这个砝码就归零了,而力拓声称要开卖现货矿之后,不但断了大钢厂倒卖长协矿的财路,而且让大钢厂永远失去了这个砝码。力拓今日在中国市场上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毫无疑问,在情报门事件上,力拓公司确实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对中国钢铁业中的陈规陋习驾轻就熟,不但没有提供行业竞争和效率,反而造成跨国垄断资本和国企产业资本的勾结,最终结果是铁矿石价格非理性上涨,由中国消费者和劳动力为其埋单。
在这个角度上,力拓公司是一个坏公司,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西门子、朗讯、IBM等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都难逃商业贿赂门。
力拓是一家有136年历史的跨国公司,业务足迹遍布全球,能存活这么长时间,不太可能是一家“坏透了”的公司,而国内舆论已有对力拓公司妖魔化的趋势,我们在谴责力拓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看到是“坏的市场经济”和“坏的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解决铁矿石进口混乱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
一、彻底取消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把铁矿石还原为一种普通商品,谁都可以直接进口,即使有恶性竞争哄抬价格,也比现在双轨制对价格上涨的刺激要小得多;
二、将铁矿石进口权和产业政策脱钩,不能把进口权和扶持谁混为一谈;
三、以行业准入标准替代产业政策,办钢厂和开个餐馆没有区别,开餐馆只要卫生等要求达标,不管谁开、开多大,政府都不管,我们没有看见餐饮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反而看到了欣欣向荣的中国餐饮业;对于钢铁业也一样,只要环保达标、不偷税漏税,达到一个门槛就应放开竞争,政府不要事无巨细地管。只有这样中国钢铁业才会在竞争中健康发展,铁矿石乱象才能得到彻底的根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