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政策预期要学温总理说到做到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7-20 13:52
  仍然是典型的中国式“政策市”,7月16日上半年经济数据亮相,好于此前预期。当天A股也应声突破3200点大关,但收盘前却大幅跳水,投资者恐高心态明显,政策敏感再度触发。面对逐步复苏的宏观经济,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否生变?温家宝总理等决策高层,发改委、财政部、央行等宏观部门,正经历着微妙而复杂的压力测试。

  我们注意到,温总理在最近一个多月里,五次公开强调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我们相信决策层能保持冷静,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会在经济复苏刚开始时,随意调整政策思路。正如《人民日报》7月13日评论所说,现在如果“见好就收”,轻率地改变那些实践证明对应对危机有效、对保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可能不进则退。这话说得够明确了。

  二季度中国经济7.9%增速,的确出乎许多人预期,上半年7.38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以及2.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让决策层面临两难。这既会增加后续增长的难度,也容易引发公众的政策预期变化。当然,我们愿意强调,这也正是去年底开始的政策刺激结果,是恢复国民信心的必要条件,否则中国会陷入更深重的经济衰退,很难率先触底复苏。

  我们愿意提醒公众和决策层,当前一个关键判断是:中国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增长,更没有出现经济过热,因此既定政策只能继续,而不能大调。上半年出口仍然同比下降超过20%,工业增加值增速仅7% ,即使如林毅夫等经济学家所预言,中国经济今年可望保持7%至8%的增速,这与2007年动辄 10%的增速相比,仍然偏低,能否持续还需要观察。

  对于近期许多人担忧的通胀苗头,以及要收紧货币政策的主张,我们不以为然,也希望决策层理性对待。上半年的物价水平,处于多年未见的负增长中,CPI、PPI 都是负数。即使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所回升,通缩减小,恶性通胀也不会立即出现,至多出现温和通胀。

  这不是我们一厢情愿,而是实体经济逐步复苏的顺序所决定。虽然上半年新增信贷创天量,货币供应似乎过于充足,但在整体经济没有全面恢复增长时,资金在各产业间的循环,实际上并不连续,资金流动的乘数效应不明显,远未出现类似2007年那样的“流动性泛滥”。因此,只看新增信贷或货币供应量,不能判断货币政策已到了收紧的拐点。

  这些看似复杂、实则有规律可循的经济问题,希望专家学者和决策层都能了解。但从历史经验教训看,因为市场信心的脆弱与反复,加上公众对政策预期的混乱与恐惧,决策层有时也容易摇摆,从而出现明显政策调整失误,典型例子是1997年初的日本。

  当时,眼看经济复苏稍见起色,因为恐惧货币供应量过多潜伏着恶性通胀,日本央行和日本政府过早开始收缩财政和货币政策,从而将宝贵的复苏势头扼杀于摇篮。虽然这不是后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唯一原因,但如果当时政策调整更加审慎,负面影响无疑会更小。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日本因政策失误而错失的复苏机会,希望中国这一次不要错过。

  我们反复提醒,就是不希望各种杂音,干扰温总理等决策层的通盘考虑。因为从表面看,一些不乐观的经济现象,的确也在开始出现。除了超速增长的新增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近期股市、楼市的快速上涨,以及能源、资源等上游产品价格的飙升,都似乎在传递危险信号,如果资产价格泡沫真的汹涌而来,其负面冲击也不可不防。

  我们希望决策层既不要视而不见,但也不必过度担忧。正如国务院有关领导与经济学家们座谈时的追问,相对于998点的历史低位和6124点的历史高位,现在 A股指数3000多点一定是高了?或一定是低了?我们理解这一追问的潜台词,决策层对宏观经济各个层面的情况,实际上有较深入了解,在确保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上,也是心里有数的。

  一个重要表态是《人民日报》7月13日的评论文章,其中特别指出:“形势稍好,尤须兢慎。经济出现向好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加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既有上行的动力,也有下行的风险”。

  化繁为简,温总理等决策层显然清楚,今年与2007年的情况不一样。当时是投资、消费、出口的全面繁荣和高速增长,经济严重过热,CPI高企,货币供应量充足,流动性较大。而现在是出口锐减、消费不旺,CPI低迷,货币供应量虽创新高,但流动性并未过剩,资金使用效率还很低,大量新增贷款仍然趴在企业活期存款账户上。

  因此,局部的完善可以进行,必要的监管可以加强,但大幅度的政策转向,却不应当是决策层必须推进的。弄不好,去年底以来的政策刺激将前功尽弃,比黄金更重要的国民信心,将被深度打击,到时候再想恢复元气,可就难上加难了。

  那些决策咨询机构和专家学者们,尤其要善于站在全局分析中国经济问题,要关注风险,但别夸大风险。作为掌控宏观决策的国务院领导和相关部委,则要像温总理学习,在关键时刻态度鲜明,尽可能稳定公众预期,特别是要说到做到,千万不要再像财政部当年那样,搞半夜突袭式的政策变动,透支了政府信用,搞乱了政策预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