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江:破“刘易斯拐点”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周海江,刘易斯拐点,红豆集团,通胀
  • 发布时间:2011-06-01 13:43
  从金融危机脱逃出来的服装企业,未必能躲过这轮通货膨胀。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看到了严峻的形势。

  国家统计局去年服装行业的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上升25.21%,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成本上涨17.2%,人均成本费用提高19.42%。当前服装企业的难题,已经由过去的出口难题,转变为抗通胀。

  在通胀巨压下,包括服装类企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市场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坚信“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周海江认为,在这轮风暴中倒下的企业,通胀只是诱因,真正的根源是企业家的变革思维不足、变革方法落后。

  作为苏南地区的巨无霸企业,红豆集团在总裁周海江的领导下,去年营业收入以26%的增长率,达到了282亿元,今年更是要为“千亿红豆”的目标努力。这家以服装起家的企业,如今正在叩开“相对多元化”产业模式之门,打通自己的成长之路。

  通胀不是理由!

  《经理人》:目前在通胀影响下,企业最纠结的就是原材料价格上升。你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谨慎解决这一问题?红豆有哪些思路?

  周海江:现在这个阶段,企业如果不注重、不研究原材料波动规律,恐怕后期有再好的管理、再好的产品,也很难做到持续经营。

  比如我们旗下的轮胎公司,原材料最大的部分是橡胶。橡胶价格今年的波动非常大,最低是2万/吨,最高是4万/吨,如果公司吃下4万/吨的橡胶,企业竞争力何在?所以,我们年初就研究了橡胶的价格波动规律,抓住春节前的价格低谷期进行采购,之后橡胶市场价格涨了1.1万/吨,我们因此节约了1.54亿。

  1.54亿代表什么?一是拥有成本上的竞争力;二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达到了事半功倍,因为要从管理上挖掘这么大的潜力是很困难的。

  后来,我们把这种经验在集团内部10家子公司里进行了推广,要求子公司一把手腾出精力来,研究和部署原材料采购战略。

  我们也注意到有些企业通过期货方式,锁定大宗商品的价格。我们虽然也有涉及,但有严格的控制。因为企业界有误入歧途的惨剧。为了期货,有些企业转变了性质,逐渐脱离了主业,将企业变成了期货炒家。

  《经理人》:伴随通胀的还有用工荒、工资普涨,扩张中的红豆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

  周海江:我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企业对此感受最深。

  我认为,我国的企业一直从事低端制造加工的生产,无法实现产业的升级,就是与低工资相关。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产业工人群体,企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因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招聘和培训员工方面,企业的生产效率无法提高,转型升级就更无从谈起。现在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工作效率波动、人员大面积流失等问题,都是低工资背后的弊端和危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的稳定性差。

  我建议企业应该顺应时势。去年,红豆工资的增幅达到了49.6%,收入水平在整个行业中居于前茅。

  我们应该把工资视为一种投资,而不是成本。这种投资将导致工人忠诚度增加,效率提高。这就是我在集团内部极力推动的“效率工资理论”。在效率工资下,集团提高了劳动力队伍的质量、推动了劳动力努力程度、降低了辞职率。

  《经理人》:现在我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率”、“靠创新要市场”,但对多数基础薄弱的企业来说,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途径?

  周海江:在这两个方向上,反映了很多企业领导人的个性,有些偏重管理,有些偏重创新。

  我们集团下辖两家摩托车企业,一家摩托车公司的领导人偏重管理,产品上鲜有创新,另一家公司则每个月都有新产品问世,但领导人不注重管理。结果是,前一家公司比后一家效益出色。经过研究发现,创新企业虽能通过扩大产品来发展新客户,但是很多客户1、2年后就走了,而那家没有创新的公司,新客户不多,但做一个就抓住一个。问题在哪里?我认为,只有在管理基本功练好后,才有资格去搞创新。

  “向管理要效率”的本质是挖掘成本优势,忽视这个要素,即使再伟大的创新也很难成功。

  我们的企业不妨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在“人、机、料、法、环、测”六字要素上狠抓基本功。如果你不懂,不要说ISO管理体系,管理都是假的。所谓人,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所谓机,就是合理利用、维护生产设施、装备;所谓料,就是掌握原材料价格波动规律,逢低采购,严格验收;所谓法,就是在生产中,有没有工艺标准;所谓环,就是对生产环境、秩序进行严格规定;所谓测,就是对生产结果,有没有进行严格检验。

  接下来再谈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上,也有六大要素。分别为投资成本、供应成本、生产成本、质量成本、管理成本和流转成本。我想强调其中的质量成本。

  关于质量成本控制,中国大部分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管理黑洞。1997年,我在美国学习,从美国企业身上学到了对质量成本的理解,就是质量成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损失成本。怎么解释?

  预防成本是指对员工的前期培训,我们的企业一有商业机会,不顾员工的技能如何,就直接上马;检验成本是指对最终产品的检查,我们的企业一旦出产品后,就越过检验工序,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正是对预防成本、检验成本的失控,最后导致损失成本,甚至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社会道德危机。

  产业相对多元论

  《经理人》:目前多家服装企业远离主业,比如杉杉介入锂电池产业、雅戈尔介入金融与房地产,而红豆涉足地产、轮胎、制药等领域,之所以出现这样集体现象,是否说明服装业已经沦为夕阳产业?

  周海江:如果把服装业归类为时尚产业的话,它就永远是朝阳产业。到底什么原因让中国服装企业缺乏动力?除了企业的品牌与文化外,原因在于我们对服装产业的划分,仍然延续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传统。

  按照中国传统产业归类,服装归为棉纺织类。但形势已经变了,中国人对服装的消费早就从生活必需品,转变到了时尚需求。因此,我们现在迫切希望服装产业从传统行业分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时尚产业。

  另外,中国的服装产业位于全球产业链底部,没有演变为附加值的两端。中国服装协会对纺织服装业做过统计,超过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零,1/3的企业为10%。平均利润率为零的是没有品牌、设计,只是生产加工的企业。很明显,你不走两端,你的日子当然很难过。

  红豆现在的发展思路是,前端抓研发和设计,后端抓品牌连锁专卖,从生产制造型变革为创造运营型企业。现在我们只保留20%的生产,而把80%的生产外包到500多家协作企业。

  向两端突破上,红豆主要抓三大要素:人才、平台、投入。人才上,我们一方面高薪聘请国外设计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设立职业学校培养企业储备人才;在平台上,我们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设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和大学产学研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出来;在投入上,对顶级人才,我们送住房、给高薪酬,以及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制度环境的投入。

  《经理人》:红豆集团在形成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中,各产业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如何在各产业的战略思路和执行上做到统一?

  周海江:走多元化之路,不是因为我们服装主业出现任何问题,而是在服装产业成熟后,我们找到的一系列的新增长点。

  我们第一项多元业务是摩托车。1995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亿,成为行业领头羊后,我们开始寻找新的产业投资机会。由于无锡地区的摩托车产业具有较强的配套能力,于是我们通过收购上海申达摩托车厂,介入摩托车领域。后来,为了配套整车业务,我们投资了轮胎公司。

  在集团所有关联企业之间的往来上,我们内部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就是所有企业虽然可以优先向兄弟企业采购,但如果对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拒绝采购。当时轮胎公司的产品,就因质量问题,在3年内没有被申达摩托车厂纳入采购范围。轮胎公司怎么办?就只能卖到市场,接受更严厉的考验。轮胎公司拼命降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后来居然发展起来,产品从小胎、大胎,延伸到子午线轮胎,慢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之后,我们开始相继拓展到房地产和生物制药领域。在产业扩张之路上,我们的步伐一度很快,但这也对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出了挑战。回过头来看,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战略。

  摩根士丹利研究了全球企业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三类企业,一类是绝对多元化的企业,一类是专业化的企业,一类是相对多元化的企业。从利润平均增长率角度,勾画出三条曲线,结果处于最低的是绝对多元化的企业,中间是专业化的企业,最上方是相对多元化的企业。

  红豆就是走相对多元化道路。怎么走?

  走有所约束的多元化之路。把要素集中在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中,如服装、地产、生物医药、轮胎等四大项,其他工厂能关则关,能并则并。要素集中后,我们给四大项做了统一的战略定位,就是每个产业,不求面上的发展,而是寻找点上突破。面上,我超不过对手,但是点上,我一定要超过。

  比如轮胎,我们在面上超不过米其林、普利司通,但我们专做长途、载重的矿山用子午线轮胎。我们推出的赤兔马、千里马轮胎目前是在用业绩说话。很多合作伙伴建议我们上半钢的轿车轮胎,但我们的目标就是在细分市场做到全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

  在生物医药上也执行这样的战略,我们不是什么医药都去投、都去做。市场上的医药产品种类繁多,听听很多都在赚钱,但是我们只攻肿瘤药。肿瘤药物本身就在市场上占据很大的份额,而在肿瘤药物中占据市场60%的6种药,都是从红豆杉中提取,或者再延伸加工。我们优势是,拥有全球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基地。

  对于房地产,不求进入的城市多,只求在进入的城市中做到前三名,甚至第一。

  回到服装主业,要求旗下的红豆股份集中品牌,缩编相思鸟、相思豆等10多个副牌,突出红豆男装。

  我们坚信,战略成效会越来越显著,“千亿红豆”的目标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

  附文:

  周海江:以竞聘制衡家族权力

  最近发生在一些民营企业的家族内斗,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缺乏现代管理制度所致。

  即使是家族领导的企业,也可以实现现代化企业制度。就管理结构角度,我认为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具备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看权力如何取得?依靠血缘、亲属、裙带关系取得权力,就是传统企业制度,依靠公平、透明的制度取得权力,就是现代企业管理。

  在红豆,无论你是谁,要在集团或下属100多家子公司当一把手,必须经过公开竞聘。考核标准只看业绩和经历。竞聘时,谁获得最高票,就当场任命他担任总经理或厂长。

  任命以后,以一年为期,考核经营业绩。对不良经营结果,进行问责和罚款。只要是业绩亏损或大幅下滑,不给领导人诉说理由的机会,直接下台或降级,并对亏损部分承担8%的罚款。这样一来,推动各层级的领导人去主动想经营办法和出路。

  因亏损下台的领导人中,不乏有家族中的亲属、元老系。有些领导人,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会主动申请下岗,甘愿做副手。

  公开竞聘制度的结果是不公平的,但过程、机会是公平的。中国企业的制度有很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中尤其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三权制衡,成为了现代管理制度的核心。但是大部分公司的问题在于,这种三权设定只是形式,因为家族和创业元老的关系,很多高级职位并非有能力者居之。在这种名存实亡的三权制衡下,企业管理将以“关系导向”为载体,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也将增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