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搜索问与答

  采访对象: 儒豹CEO韩松,3G门户CEO邓裕强,宜搜CEO汪溪,明复CEO汪丛青

  互联网周刊:在手机搜索领域,用户最关心哪些问题?

  韩松:根据每天收到的用户发出的大量搜索关键词记录来统计分析:按频道分类,搜索量最大的依次是图片、游戏、软件、主题、歌曲、视频、小说等;而浏览的页面数,依次则是小说、图片、游戏、软件、歌曲等。

  互联网周刊:目前手机搜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邓裕强:基于手机的无线搜索服务通过自然语句搜索用户关注的信息与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搜索用户的规模。庞大的手机用户成为无线搜索的潜在用户,该类用户区别于互联网用户的特征对搜索技术的功能实现提出了更高要求。

  汪溪:移动将面临的挑战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用户手机上网习惯的培养,目前经常手机上网的用户还不够多,上网资费还有些高。二是手机网站内容的丰富性还需极大提高,目前专门建立手机网站的企业还较少,三是互联网搜索厂商的竞争,在技术发展上需要更高的准确性。

  互联网周刊:国内外手机用户的移动搜索有何异同?

  汪丛青:明复在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是Medio,主要是利用IM和手机互联网来进行搜索服务的提供。美国用户和中国用户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的用户大部分是从互联网搜索过渡到手机搜索的,而中国用户使用搜索服务很多是从手机开始的,所以搜索服务提供的方式、搜索的内容都会有差异。相同之处在于,用户搜索内容大部分都集中在与手机特性相关的方面,例如新闻、图片、铃声等。

  互联网周刊:您如何看待中国手机搜索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

  邓裕强:无线搜索市场具有巨大前景。无线搜索的出现,真正打破了地域、网络和硬件的局限性,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的搜索服务需求。由于手机用户使用WAP服务需要向电信运营商支付流量费,所以对于搜索效率的需求要明显高于使用互联网搜索的用户,垂直搜索模式在无线搜索市场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用户强烈的效率需求,各家搜索厂商纷纷主动投入到无线垂直搜索领域。

  汪溪:移动搜索会逐步成为搜索的主要方式,甚至超越PC的搜索量。移动搜索与PC搜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或互补性,移动搜索更适合搜索即时信息、常用信息、交易信息、手机娱乐信息以及与区域相关的信息。而PC搜索更适合做学术研究和日常办公。更多的人群会将移动搜索作为首选的搜索途径,因为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韩松:从全国整体人群来看,对手机上网目前很多人还是在随意浏览的初级上网阶段,还没有培养起积极搜索的习惯,但有手机而不能电脑上网的人群的数量有4亿,远远大于电脑上网的2亿,所以手机搜索的用户规模非常大,这个庞大的人群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理、生活娱乐习惯和消费购买力,市场前景非常大。

  互联网周刊:未来手机搜索的商业模式将从哪些方面探索?

  邓裕强:移动搜索商业模式在目前阶段更加近似于传统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比如关键字广告、关键字排名等。但由于手机本身随身、移动的特性,未来会有更多独特的商业模式延伸出来,如位置服务、娱乐的加入等等。

  汪丛青:我们一直相信多条腿的椅子才能站的更稳,要利用多种方式产生收入,而不是单单依靠某一用户群,或是过度依赖广告商。中国市场和中国的用户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探索商业模式,应该更多的立足在中国市场,探索出适应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

  韩松:手机搜索,就是让用户在手机上通过手机上网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信息、应用、服务,所以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是围绕涉及到的这些方面去挖掘搜索所产生的价值,从而探索出搜索产生收入的方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