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行业的上海风向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视行业,上海,风向,新媒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07 16:46
2011年6月6日—10日,在为期5天的第17届上海电视节之间,阴晴交错,梅雨纷纷。相比往届,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已再那么“纯粹”——视频新媒体占据了上海电视节的半壁江山。同时,内地影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在电视节上有非常直观的体现——200多家国内外影视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牌似乎昭示着“中国纪元”的开始,而一路高涨的成交价码一方面显示了业界对市场的信心,同时也对市场发展方式和容量提出了考验。
电视节的得失
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基本保持了电视节目评奖、节目交易和项目创投、新媒体暨设备市场、论坛等主体环节,此外还包括MIDA纪录片特别活动、电视剧观众票选活动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等主题活动。
今年的“白玉兰”奖是比较有创意的一届。电视节组委会第一次将观众网络票选纳入评奖。于是今年“白玉兰”奖的账面上,最具人气演员奖与最佳演员奖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两大交易市场仍然是本届上海电视节最热闹的地方——国际影视节目市场和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据悉,本届上海电视节有200多家中外影视机构、发行商、播出机构设展,参与人数超过20000人,买家达到2132家。
影视节目市场上,成交价继续飙升和新公司大量涌现是一大突出现象。这既显示中国电视产业的繁荣,又昭示了产业高风险的隐忧。古装神话剧《欢乐元帅》每集总卖价达到300万元,首轮上星单集售价总和就超过180万元;导演高希希转型做老板的第一部大戏,《楚汉》投资预算高达1.7亿元,单集成本有望突破200万元——高希希的希世纪影视公司在电视节上宣布正式成立,成立伊始立项电视剧就达8部之多。中视晴晨影视文化中心的《皇粮胡同十九号》的二轮交易也非常热门。
视频新媒体的大规模入驻让本届上海电视节不再是电视台的独角戏。潮流所趋,没有一家视频新媒体会甘心局限在播出平台的窠臼里,错过分享“影视大餐”一杯羹的机会。
腾讯网作为本届上海电视节的独家网络支持方,不仅成为“白玉兰”颁奖的独家网络票选媒体,在展台上拥有访问直播间,而且还宣布发力5亿元与华谊合作进军影视制作领域,打造全平台优势。优酷网则纵横捭阖,俨然以全媒体核心自居,集合电视台、制作方等打出了 “大剧网播跨入‘亿时代’”口号,开创“网台互动”传播模式。首轮全覆盖,是优酷2011年的重要战略。
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位于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上下两层,展馆规模上虽较占据东西各馆好几层的国际影视节目市场相形见绌。但大部分来到这里并静静地坐下听展商侃侃而谈的是业内的专业买家。其观众的专业性、质量都要比国际影视节目市场更高,包括到场的媒体。
本届“白玉兰论坛”分为高峰论坛和4个专业论坛。整体而言,有一个主题隐约贯穿各大论坛,那就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困惑和博弈。
全媒体时代,再没有一家传播平台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多屏、多终端、智能化、产业链条多元化,以及高清的内容,传统电视和新媒体都在融合的道路上各自探索着转型之道。
高峰论坛邀请了互联网视频产业、通讯产业、电子科技产业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等各领域的高层,虽是以“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战略”为题展开,但无论是发言嘉宾的比例,还是话题中心,互联网新媒体几乎完胜。传统电视媒体发言人仅有两位,还是来自上海本地。而网络视频媒体有4家,互联网终端厂商也很积极,也有4家公司的高层参与发言。与会者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内容与受众的新型关系,以及各自的发展战略。
专业论坛共分为“电视栏目的产业化‘生存之道’”、“创赢东方——节目模式与中国当代娱乐产业的对话”、“白玉兰”国际广播影视技术论坛(IBTC 2011)、动画生命力四大论坛。尤以前两者为盛。
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媒体,传统电视透露着不安,又矜持着体制内优势。而新媒体则选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以多元、融合为主张和传统电视继续打“太极”。可以看出,本届上海电视节的观众更加务实,相对于聚焦大趋势战略的高峰论坛,能够触动业界痛点、给予业界具体“策略”启发的专业论坛更受青睐。
更“内敛”的电视节
按照国际“通行法则”,电视节往往是为电影节“热身”的,少有做到“艾美奖”那个份儿上的。所以对各大电视节来说,包括上海电视节,争一时表面的风光,不如扩充的市场容量和实际交易额来得更实在。
除了艾美奖,戛纳电视节是欧洲电视节中的翘楚。在亚洲,上海、东京、首尔三地的电视节差不多成鼎足之势,但上海电视节相对更具市场吸引力。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和日本东京国际电视节起步较晚,但影响不俗。然而首尔国际电视节的评奖只针对电视剧,不涉及综艺节目等其他形态的电视作品,局限性较大。东京国际电视节或可与上海电视节一拼,但日本毕竟市场小。可以看出,身为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电视节的国际压力并不大,其真正“对手”是自己。
市场的力量往往决定了当地电视节的影响力。中国内地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空间,随着电视台自身的革新,以及新媒体的勃兴,市场总量不断增大。近些年,中国军团频繁出入戛纳、意大利等国际性电视节,也积攒了不少人气。故而今年上海电视节的国际磁场效应大增,吸引了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泰国、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士。
有人说过,目前国内市场已经足以支撑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听了这话,不知应该是喜还是忧。今年的上海电视节无论是奖项、市场,还是论坛议题都越来越囿于国内市场。不知是出于国外参赛作品不多,还是“中国制造”太好。相对于日韩两地的电视节对中国电视的关注与认可,今年的“白玉兰”奖项的90%都给了“中国制造”。展台上,尽管海外展商的比例仍保持在40%左右,但无论是展台规模,还是作品造势都不如国内的古装剧、红色献礼剧来得华丽。“全球话题,兴业经验”一直是“白玉兰论坛”的口号,但从本届的论坛主题看,
“兴业经验”或许有之,“全球话题”未必多见。如果不是有“创赢东方娱乐节目创投会”和“亚洲动画创投会”,那些从国外请来的业界大佬,几要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文/张莉
……
电视节的得失
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基本保持了电视节目评奖、节目交易和项目创投、新媒体暨设备市场、论坛等主体环节,此外还包括MIDA纪录片特别活动、电视剧观众票选活动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等主题活动。
今年的“白玉兰”奖是比较有创意的一届。电视节组委会第一次将观众网络票选纳入评奖。于是今年“白玉兰”奖的账面上,最具人气演员奖与最佳演员奖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两大交易市场仍然是本届上海电视节最热闹的地方——国际影视节目市场和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据悉,本届上海电视节有200多家中外影视机构、发行商、播出机构设展,参与人数超过20000人,买家达到2132家。
影视节目市场上,成交价继续飙升和新公司大量涌现是一大突出现象。这既显示中国电视产业的繁荣,又昭示了产业高风险的隐忧。古装神话剧《欢乐元帅》每集总卖价达到300万元,首轮上星单集售价总和就超过180万元;导演高希希转型做老板的第一部大戏,《楚汉》投资预算高达1.7亿元,单集成本有望突破200万元——高希希的希世纪影视公司在电视节上宣布正式成立,成立伊始立项电视剧就达8部之多。中视晴晨影视文化中心的《皇粮胡同十九号》的二轮交易也非常热门。
视频新媒体的大规模入驻让本届上海电视节不再是电视台的独角戏。潮流所趋,没有一家视频新媒体会甘心局限在播出平台的窠臼里,错过分享“影视大餐”一杯羹的机会。
腾讯网作为本届上海电视节的独家网络支持方,不仅成为“白玉兰”颁奖的独家网络票选媒体,在展台上拥有访问直播间,而且还宣布发力5亿元与华谊合作进军影视制作领域,打造全平台优势。优酷网则纵横捭阖,俨然以全媒体核心自居,集合电视台、制作方等打出了 “大剧网播跨入‘亿时代’”口号,开创“网台互动”传播模式。首轮全覆盖,是优酷2011年的重要战略。
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位于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上下两层,展馆规模上虽较占据东西各馆好几层的国际影视节目市场相形见绌。但大部分来到这里并静静地坐下听展商侃侃而谈的是业内的专业买家。其观众的专业性、质量都要比国际影视节目市场更高,包括到场的媒体。
本届“白玉兰论坛”分为高峰论坛和4个专业论坛。整体而言,有一个主题隐约贯穿各大论坛,那就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困惑和博弈。
全媒体时代,再没有一家传播平台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多屏、多终端、智能化、产业链条多元化,以及高清的内容,传统电视和新媒体都在融合的道路上各自探索着转型之道。
高峰论坛邀请了互联网视频产业、通讯产业、电子科技产业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等各领域的高层,虽是以“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战略”为题展开,但无论是发言嘉宾的比例,还是话题中心,互联网新媒体几乎完胜。传统电视媒体发言人仅有两位,还是来自上海本地。而网络视频媒体有4家,互联网终端厂商也很积极,也有4家公司的高层参与发言。与会者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内容与受众的新型关系,以及各自的发展战略。
专业论坛共分为“电视栏目的产业化‘生存之道’”、“创赢东方——节目模式与中国当代娱乐产业的对话”、“白玉兰”国际广播影视技术论坛(IBTC 2011)、动画生命力四大论坛。尤以前两者为盛。
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媒体,传统电视透露着不安,又矜持着体制内优势。而新媒体则选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以多元、融合为主张和传统电视继续打“太极”。可以看出,本届上海电视节的观众更加务实,相对于聚焦大趋势战略的高峰论坛,能够触动业界痛点、给予业界具体“策略”启发的专业论坛更受青睐。
更“内敛”的电视节
按照国际“通行法则”,电视节往往是为电影节“热身”的,少有做到“艾美奖”那个份儿上的。所以对各大电视节来说,包括上海电视节,争一时表面的风光,不如扩充的市场容量和实际交易额来得更实在。
除了艾美奖,戛纳电视节是欧洲电视节中的翘楚。在亚洲,上海、东京、首尔三地的电视节差不多成鼎足之势,但上海电视节相对更具市场吸引力。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和日本东京国际电视节起步较晚,但影响不俗。然而首尔国际电视节的评奖只针对电视剧,不涉及综艺节目等其他形态的电视作品,局限性较大。东京国际电视节或可与上海电视节一拼,但日本毕竟市场小。可以看出,身为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电视节的国际压力并不大,其真正“对手”是自己。
市场的力量往往决定了当地电视节的影响力。中国内地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空间,随着电视台自身的革新,以及新媒体的勃兴,市场总量不断增大。近些年,中国军团频繁出入戛纳、意大利等国际性电视节,也积攒了不少人气。故而今年上海电视节的国际磁场效应大增,吸引了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泰国、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士。
有人说过,目前国内市场已经足以支撑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听了这话,不知应该是喜还是忧。今年的上海电视节无论是奖项、市场,还是论坛议题都越来越囿于国内市场。不知是出于国外参赛作品不多,还是“中国制造”太好。相对于日韩两地的电视节对中国电视的关注与认可,今年的“白玉兰”奖项的90%都给了“中国制造”。展台上,尽管海外展商的比例仍保持在40%左右,但无论是展台规模,还是作品造势都不如国内的古装剧、红色献礼剧来得华丽。“全球话题,兴业经验”一直是“白玉兰论坛”的口号,但从本届的论坛主题看,
“兴业经验”或许有之,“全球话题”未必多见。如果不是有“创赢东方娱乐节目创投会”和“亚洲动画创投会”,那些从国外请来的业界大佬,几要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文/张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