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围屋 隐秘在山间的神秘古堡群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围屋,古堡群,建筑奇观
  • 发布时间:2011-09-15 14:41
  最大的围屋,可以居住一支数百人的庞大家族,而最小的围屋格局狭小,仅能住一人。

  围屋内壁均以糯米和薯粉糊墙,战备时随手掰下一块便可果腹。据说,暗井中的粮食和墙上的米粉可以供围屋里的人食用一年之久。

  建造者不动声色地在门前代表风水的石狮身上做了些手脚,于是便出现一妻两妾共瞻天下的奇特景观。

  上世纪90年代,古建筑专家深入江西赣州南部的龙南、定南和全南等县的莽莽大山,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种尘封已久的建筑奇观——赣南客家围屋。尽管和大名鼎鼎的福建土楼同属客家建筑体系,但是赣南围屋却如处深闺,罕为外人所知。

  明清时期,大约有500座围屋在赣南大地上拔地而起:它们大都建成宏伟的方形围,青砖筑起的10米左右的围墙,泛着幽冷的气息,围墙四角或对角建有高出1米的炮楼,上面遍布射击孔。围墙之内是成百数千平米的居住空间,生活在里面的客家人,将居住、宗教信仰、议事厅、防御设施和中心广场等功能都井然有序地集于一体,如此恢宏的古堡式民居被海外专家赞为“东方的古罗马”。

  尽管时过境迁,今天的围屋大都荒芜隐退,但无论你有幸寻访到哪一座,都依然可以感悟到赣南围屋所特有的外坚内和、包容有序的精神气质。

  最富想象力的客家围屋

  八卦阵型摆出的建筑奇观

  事实上,与其他地区的客家建筑相比,赣南围屋在建筑上拥有更加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想象力——从规模上看,赣南围屋中最大如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关西镇),竟然可以围起7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围屋之内可以居住一支数百人的庞大家族,而最小如白围(位于龙南里仁乡)则格局狭小,围内仅住一人,被当地人戏称为“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的笼子。

  从形貌上看,虽然大部分赣南围屋都是以方形围的形式,庄严而凝重地矗立起来,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围屋大胆突破了这种规整的形式,变异出非常奇妙的形象——乌石围(龙南杨村镇)是前方后圆形的,栗园围(龙南里仁乡)是八卦形,而虎形围(定南历市镇车步村)则名副其实地形似一头昂首坐视的猛虎:整体围屋为虎身,寓意着围屋的主人代代虎虎生机,同时还彰显出围屋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但无论围墙围得多么奇妙,围屋之内的建筑构造大都严格呈“口”字形或“国”字形排列,所谓“口”字形,就是沿着围墙筑起围合式的居住部分;而“国”字形则是在居住部分的中央以宗祠为核心,建起一条中轴线主体建筑,中轴线上遵守礼制依次分布不同等级的公共厅堂,并由天井、连廊和夹道串联,总体排列成八卦阵形,形成规模宏大的围屋。比如关西新围甚至可以沿中轴线建成“九井十八厅”的最高规格,实现了赣南客家人心目中最为完美的居住典范。

  此外你还会发现,哪怕是一座再简陋的围屋,它的躯体都能和自然环境达到相融共生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客家人踏遍赣南的崇山峻岭,只选择背山面水的吉地建屋。赣南客家人正是通过围屋,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藏风聚气、调节阴阳且防卫抗灾的安居之所,而他们所信仰的“天人合一”理念也将借由围屋永远传递下去。

  赣南第一堡垒——燕翼围

  神秘暗井和可食用的墙壁

  在灿若群星的赣南围屋中,屹立在龙南县杨村镇以北60公里处的燕翼围,无疑是其中气势最磅礴的一座。它形如其名,就像一只雄燕扬开双翅,展示出了一种跨越沧桑却又坚不可摧的力量之美。自300多年前燕翼围始建至今,伴随它而生的种种传奇故事,都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燕翼围所在的杨村,历史上曾被称为太平堡。太平堡虽名“太平”,但却名不副实,是个匪患横行之地。当地有句老话就叫:“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假如太平堡太平了,天下就太平了)”,而燕翼围就是在这个纷乱之地,带着人们对太平生活的渴望而被建造的,从初建开始,这座大围便处处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防御姿态。

  燕翼围的建造者名叫赖上拔,清顺治七年(1650),赖上拔请来当时江西最有名的建筑师傅开始构建他心中最坚固的堡垒。在打地基时,赖上拔不仅要求师傅将地基深挖八尺,用巨型的花岗岩条石垒砌,就连地上也要用坚硬的花岗岩筑出八尺高的墙基(一般围屋墙基就采用青砖或鹅卵石来砌),这一大胆而奢侈的设计,令经验丰富的师傅们震惊不已。据说,燕翼围仅地基一项所花费的银元便可用“斗”来计量。如此宏大的燕翼围,从赖上拔开始,历经赖家3代共27年才终于完工。

  竣工后的燕翼围呈方形,对角上左右各设一对凸出的碉堡,俯瞰就像飞燕展翅,于是就有了“燕翼围”之名,总占地面积约1440平方米,高四层15米,长42 米,宽32 米,是赣南地区最高峻的一座围屋。

  燕翼围内侧部沿“口”字形围墙建有四层房间,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住区,四层则专门设为战楼,其外立面上开有58个射击孔。

  除了日常生活,燕翼围还要担负起战时堡垒的作用,因此主人为燕翼围量身定做了很多细节,为战时防御之用——围屋的大门从外而内共有三重,第一重是包铁皮的厚重板门,门顶上留有一个防火攻的漏水眼,第二重是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闸门,第三重才是平时使用的生活便门;燕翼围对外不设窗户,偌大一座围屋,却只有一个入口,只有一个木板楼梯可供上下,并且只能到三楼。四楼则是军事据点,如果敌人冲进围屋,便可将通向四楼的爬梯口守住,这样就可以延长战时以待援兵;围内还有两口暗井——一口藏燃料,一口藏食物,平时用土掩埋。此外,围屋内壁均以糯米和薯粉糊墙,战备时随手掰下一块便可果腹。据说,暗井中的粮食和墙上的米粉可以供围屋里的人食用一年之久。这些费尽心思的设置,的确令燕翼围拥有了固若金汤、易守难攻的实力,因此它也有了另一个名字——“高守围”。

  抗战时期,日军入侵杨村,赖家子孙在燕翼围内誓死御敌,面对这座如钢铁铸成的“围城”,日军无论是轰炸还是撞击,都打不开围屋的一条缝隙,只好懊恼退走。辉煌战绩为燕翼围赢得了至高的声誉,在那个年代,只要是来自燕翼围的人,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礼遇。

  堪比深宫的关西新围

  隐秘的风水格局

  在燕翼围建成120多年后,另一座更为雄浑的大围也在赣南大地上矗立起来,这就是有“东方的古罗马”美誉的关西新围,它同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方形围屋。

  关西新围的所在地位于赣州龙南县东部的关西镇,它的诞生和燕翼围还有一段渊源:关西新围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徐老四的当地豪绅,在他年少时,由于姐姐嫁入燕翼围,成了赖家的媳妇,他便时常有机会参观这座壮丽的大围,后来,为之倾倒的徐老四立誓要建一座超越燕翼围的作品。

  从嘉庆三年(1798)直到道光七年(1827),徐老四耗时29年,动用百万巨资终于完成了关西新围,成为赣南轰动一时的盛事。遗憾的是,主人徐老四还没来得及给新围取名便去世了,因此人们至今都只能约定俗成地叫它关西新围。

  细看关西新围,它可以说体现了赣南客家人对“安居乐业”最理想的状态。围屋占地7425平方米,9米高的围墙由3层土木结构铸成,厚达2米,四角均建有13米高的炮楼。从外面看,关西围屋冷峻森严,但是围墙之内却是生机盎然——除了围墙内侧一圈的居住区,中间空地上还套建了一幢5列14个天井共124间房屋的豪华大宅,另配套建有戏台、书房、轿房和9个消防水池,甚至在围屋东端更辟出一座幽谧的花园,这种富有情趣的设计在围屋建筑中极为罕见。与以往客家围屋讲究大家庭式的开放设计迥然不同,关西新围的总体设计,尊重了对族中各个小家庭的隐私保护,其建筑单元独立,各有门相通。开,则为贯通的整体;闭,就是无数自得其乐的小世界。

  “风水”在赣南围屋的建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说,徐老四在建关西新围时,专门从北京请来了一位风水师来主导设计:为了宗族兴旺,关西新围选址在三面环山而仅留一面出口的壶形盆地上,成为风水学中“四神地”的最佳典范;在东门前开凿出月形水池,且围内的排水沟也呈九曲弯行,以达到“聚气生财”的美好目的。

  有趣的是,阵列在关西新围祠堂大门两旁的雌雄大石狮,雄狮左脚握“官印”,象征的是子孙官运、家运发达,雌狮右脚抓“元宝”,象征的则是未来的家族财源滚滚,这本该规矩的风水观设置,却额外多出了点“私心”。细看雌狮子身上,竟还隐隐附着两只体形很小的狮子,这个细节,据说是围屋主人徐老四绞尽脑汁的“设计”,为了表达对自己的两位小妾的宠爱,他不动声色地在这只雌狮身上做了些手脚,于是便出现了大小三只雌狮,即一妻两妾共瞻天下的奇特景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