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甘南郎木寺 探秘长江最大支流的源头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白龙江,郎木寺,嘉陵江
  • 发布时间:2011-09-15 15:09
  嘉陵江源头位于甘肃省郎木寺镇,平均海拔约3400米。从郎木寺徒步到源头的路线并不危险,是一条初级户外徒步路线。

  一条不足两米宽小溪从郎木寺镇中流过,小溪的北岸属于甘肃,南岸则属于四川。当地藏民将小溪称为“泉水河”,实际上就是我们此次探源活动的主角——白龙江。

  在嘉陵江源头,几股泉水分别从岩石孔中流出,再汇聚成一条小溪。有的岩石富含矿物质,表面呈朱红色,有的岩石则布满翠绿的青苔,可谓色彩斑斓。

  嘉陵江,长江最大支流,全长超过1000公里,源头位于

  甘肃省甘南地区碌曲县郎木寺镇。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全长超过1000公里,流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在长江的各大支流中排名第一。关于嘉陵江的“根”在何处,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宝鸡市的东峪沟和郎木寺的白龙江。

  自宋代以来,绝大部分典籍都认为:嘉陵江源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境内的秦岭山中东峪沟,因为流经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直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了一些地理研究机构对嘉陵江流域进行考察。其中,李旭日教授撰写了《白龙江中游人生观察》,文中提出“白龙江应为嘉陵江之主流,而非支流”,意即白龙江应为嘉陵江源头。2010年,兰州大学联合西南大学组织了“嘉陵江源科学考察”,经过半个多月实地多学科的考察,并根据河流长度、水量、流域面积等科学准则,再次确认:白龙江就是嘉陵江的正源。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白龙江源头,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平均海拔约3400米,并不算高。从郎木寺徒步到白龙江源头的线路谈不上危险,是条初级的户外徒步路线。但考虑到此行队员中除领队哈哥之外,绝大部分队员几乎都没有任何户外经验,且平均年龄近40岁,最大的队员已年满65周岁,因此面对的各种挑战依然严峻。

  触目惊心的地震遗址

  突击学习户外知识

  第一天,我们从成都出发,途径都江堰、映秀、汶川,于下午到达了理县境内的古尔沟。经过映秀、汶川时,无法不注意到道路两边那触目惊心的景象。3年前的大地震将原213国道变为了世界上最壮观、最惨烈的地震遗址,在这里可以看到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形态。原213国道在岷江的另一侧,3年前留下的伤痕随处可见:大段大段被整体掩埋的路面、巨石压扁的车辆、倒塌的房屋、断裂的桥梁……而在新213国道沿途,则是各种新建的羌式、藏式风格小楼,还有不比任何大城市逊色的现代居民楼。不过,在一些比较险要的路段还是有铁丝网保护,以防碎石下坠——地震已将大山摇得松散,随时都可能发生滚石滑坡。

  我们在下午3点就抵达了理县的古尔沟,尽管天色尚早,但大家决定今天不再赶路,就在当地扎营。古尔沟海拔2000多米,已经可以体会到高海拔的烈日了,住在这里,也可以先“预习”一下高原气候。此外,领队哈哥利用这行程中难得的空闲时间,给我们讲解一些基础的户外知识。

  哈哥是四川省山地救援队队医,参加过多次山地救援行动,拥有丰富的户外经验。他首先告诉了我们一些旅行常识,如不要吃太多水果,否则很容易腹泻;最好也不要洗澡,因为刚进入高原,身体机能失衡,抵抗力下降,洗澡极易引起感冒等。

  随后,哈哥详细讲解了搭建帐篷的要领:尽量选择平整的地方,如果是斜坡,一定要头高脚低,这样睡起来感觉会更舒服;搭建帐篷时,一定要使内外帐分离至少5厘米,既要防风更要防雨;万一遭遇下雨,第一个要保护的是睡袋;进入帐篷时,不能“钻”进去,而是要“坐”进去,这样无论是脱衣还是脱鞋,都更加方便;做饭的地点必须在营地下风处……

  经过了一番“纸上谈兵”,下一步自然是实战了。队员们七手八脚地搭建好帐篷,效果竟然都还不错。因此,大家都对第二天充满了期待。

  浩瀚无边的若尔盖草原

  清澈舒缓的黄河河水

  第二天,我们经过了我国最大的红叶景观区:米亚罗。不过这个季节的米亚罗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包围,看不到任何的红叶。穿过我国最长的高原公路隧道鹧鸪山隧道后,我们进入了四川省最大的草原、中国三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草原。此时,窗外的风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也看不到高大的树木,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涯的草地。

  由于草甸生长得非常茂盛,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绿油油的。牦牛群和羊群也不再是三五成群了,而是动辄数以百计。草原的面积是如此巨大,只是隐约能望见遥远处那浅浅的天际线,简直可以用浩瀚来形容。

  我们沿着平坦的柏油路前进,在绿茵茵的汪洋里穿行,始终与一群又一群的牛羊为伴。尽管已经驱车疾驰好几个小时了,却依旧处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似乎总也走不出去。下午我们抵达了位于唐克乡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要想领略第一湾的风采,最佳位置是顺着长长的栈道登上山顶。山并不高,但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爬上山顶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黄河第一湾尽收眼底。这里的黄河河水清澈、水流舒缓,恬静而美丽,像一位羞涩的藏族少女无声无息地从身旁经过,完全没有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阳刚之气。

  第二天,我们经过了我国最大的红叶景观区:米亚罗。不过这个季节的米亚罗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包围,看不到任何的红叶。穿过我国最长的高原公路隧道鹧鸪山隧道后,我们进入了四川省最大的草原、中国三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草原。此时,窗外的风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也看不到高大的树木,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涯的草地。

  由于草甸生长得非常茂盛,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绿油油的。牦牛群和羊群也不再是三五成群了,而是动辄数以百计。草原的面积是如此巨大,只是隐约能望见遥远处那浅浅的天际线,简直可以用浩瀚来形容。

  我们沿着平坦的柏油路前进,在绿茵茵的汪洋里穿行,始终与一群又一群的牛羊为伴。尽管已经驱车疾驰好几个小时了,却依旧处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似乎总也走不出去。下午我们抵达了位于唐克乡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要想领略第一湾的风采,最佳位置是顺着长长的栈道登上山顶。山并不高,但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爬上山顶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黄河第一湾尽收眼底。这里的黄河河水清澈、水流舒缓,恬静而美丽,像一位羞涩的藏族少女无声无息地从身旁经过,完全没有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阳刚之气。

  花湖:能传播鼠疫的旱獭

  郎木寺:横跨两省的“东方小瑞士”

  花湖位于去郎木寺的必经之路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虽名为花湖,但一年只有在6月、7月份才鲜花盛开,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草湖”。但没有花并不代表景色不美,当我望着一片镜子般的湖水映着天上的白云,感觉自己融入到了一幅巨大的油画之中。

  漫步在湖面那狭窄的木制栈道上,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一池宝石般清澈碧蓝的湖水,让我忍不住弯下腰去感受一下,触摸清凉的湖水,那种自然的感觉像电一样,传遍了全身。

  晚上,我们在花湖旁的草原扎营。但直到躺下才知道,原来看似平整的草原,其实并不平坦,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由于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在空旷的大草原数星星与观银河的计划也随之落空。

  次日清晨,我刚跨出帐篷,便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它似鼠似兔,样子十分机灵,看见我后立马跑开,钻进了一个洞穴。领队哈哥告诉我,这是一只旱獭,会站立起来双手合十,非常可爱。但它们属于鼠科动物,会传播鼠疫,所以最好不要接触。收拾好营地后,我们继续前行。

  郎木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镇,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的北岸属于甘肃,南岸则属于四川;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当地藏民将小溪称为“泉水河”,实际上就是我们此次探源活动的主角——白龙江。

  从郎木寺的山上望去,绵延的绿色群山与裸露岩石的山峰,确实构成“东方小瑞士”的风格。但这里最迷人的风景不只因为林木葱郁、碧水萦绕,更是因为那弥漫着宗教气氛的古朴藏民生活。那独特的板屋民居,喇嘛的诵经声,白龙江的水声,藏民的纯朴身影,与绿色的山川、草场一起,构成了郎木寺特有的宁静。那种超然世外的感觉、自然纯净的景色,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背包客。

  郎木寺不仅仅是一个古镇的名字,也是一座寺院的名字。站在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大殿门前,我不禁为它色彩纷繁的瑰美而惊奇、为它绮丽壮美的图案而倾倒。一位队友是家装设计师,见到寺庙后简直着了魔,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他们怎么将这色彩搭配得这么完美?”

  背包徒步遭遇藏獒

  嘉陵江发源于几口泉眼

  从郎木寺前往纳摩大峡谷嘉陵江源头,这段路是全程中最艰险的。尽管哈哥一再强调,两天后我们会返回郎木寺,背包中只需带上这两天的必需品。但由于缺乏经验,许多队员的背包“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要带上未来两天所需的饮用水,背包重量竟然不减反增。

  刚一出郎木寺,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曲折的白龙江拦在我们面前,怎么渡河?同行的一位队员准备大跨步跳过去,结果鞋子被卡在了石头缝里,只能脱了袜子光着脚走回去把鞋子拖出来,双脚被冻得通红。随后,队员们搬石头、搭小桥,大家相互拖拉着蹚过了小河。直到踏上草原,才知道原来看似平整的草原竟是如此的坑坑洼洼,比之前的行走困难多了,有时遇到一片沼泽,不小心踩上去还会立即陷落。

  再后来,高原反应终于侵入了我身体,头疼不停地折磨着我,脚步也越来越沉重。虽然我不断地对自己说“保持呼吸,不能停下”,但却离队友越来越远。哈哥及时地察觉了我的状况。“头晕,也许是昨晚失眠了;心跳得厉害,走路的时候除了心跳几乎都听不见其他声音了。”我如实告之。哈哥称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等身体适应了就好了,不用担心。他还告诉我 “步子迈大一点,这样消耗同样的体力能走得更远。”

  也许是哈哥的鼓励起了作用,尽管依然头疼,我的步伐却越来越快,赶上了队友。这时突然发生了惊险的一幕:山坡上的一群牦牛里突然蹦出两只黑色的藏獒,直接奔我们冲过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大家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有的队员弯腰捡石头,有的队员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呼喊“赶快过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藏族小孩跑了出来,喝住了两只藏獒。在了解了我们的目的后,他竟自愿担任向导,带领我们前往白龙江源头。经过路上的聊天,我们得知了小孩名叫王秀,在郎木寺中心小学读书,现在正利用暑假出来放牛。

  在王秀的带领下,我们似乎越走越快,不一会便到达了露营的峡谷。我看了看表,原计划3小时的路程,我们仅用了不到两小时。在露营地经过休整和简单的用餐后,我们继续上路。此时此刻,我们离白龙江源头只有1小时路程了。

  继续逆流而上。景色也越来越美丽,大量色彩艳丽的野花涌入眼帘,而牦牛、羊群则不见了踪影。当郎木寺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4200多米的华盖神山进入视野后,我们也到达了白龙江的源头——几股泉水分别从岩石孔中流出,再汇聚成一条小溪。有的岩石富含矿物质,表面呈朱红色,有的岩石则布满翠绿的青苔,可谓色彩斑斓。看到这一场景,我顿时明白了当地藏民为什么称白龙江为“泉水河”了。

  队伍在白龙江源头举行了隆重的取水仪式,号召大家一起节约用水,保护母亲河。仪式后,几乎每位队员都亲口感受了白龙江源头的水——冰凉而甘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