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沙场”塔子城 大金门户和最长长城的指挥部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塔子城,成吉思汗,契丹
  • 发布时间:2011-09-15 14:49
  塔子城是“中国最长长城”金长城的修筑指挥部,也是“背依群山,南面大江,襟带两河,平畴沃野”的东北要塞。塔子城见证了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兄弟情谊,也见证了他们同胞相残的残酷厮杀。

  塔子城位于今天黑龙江省泰来县,曾被视为大金帝国的门户:从这里往东,就是辽阔富饶的松嫩平原;往西,越过大兴安岭,则是水草肥美的蒙古大草原。因为塔子城“背依群山,南面大江,襟带两河,平畴沃野,雄关巍立”,所以,在后世的史学家看来:塔子城天生就是个战场。

  实际上,除了小规模的战事之外,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塔子城曾经发生过大战,但是,作为金长城的指挥部,塔子城本身就成为了战场的标志——谁只要能够在这里庆功,就意味着他已经占领了金长城,拥有了能够夺取天下的实力和骑兵基地。于是,一出出血腥往事就这样围绕着塔子城展开了:契丹旧部的反叛,蒙古骑兵的冲击……风雨几百年里,塔子城在见证着无数将士死亡的同时,也刻下了契丹、女真和蒙古人的影像图腾。

  古城的吊诡

  “中国最长长城”的指挥部

  塔子城位于黑龙江省泰来县(古称泰州)西北部。从风水学上看,即使是现代人也不得不佩服契丹人的眼光,因为契丹人居然将塔子城建在了东北大地的龙脉上:大兴安岭在城西横亘,绵延数千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二龙涛河和绰尔河分别流经城南城北,自西向东从城的东侧注入到嫩江——三条河流有如三道天堑,从三个方向围绕着古城;而江河冲击来的平原水草肥美,非常适合农牧人口居住。

  实际上,塔子城并非是这里的原名,直到1091年,也就是秦桧出生的第二年,契丹人才在塔子城的丘岗上修建了一栋“六面实心密檐攒尖青砖塔”,从那时开始,塔子城之名才总算诞生。

  关于契丹人修建的那座塔,传说有很多:有人说是为了镇住绰尔河的河妖而修建的,河妖让河水泛滥殃及百姓,为了能遏止住它,当地人修筑河堤,并在河堤的“龙头”上建了这座宝塔,希望借上天之力消除水患;还有人说,术士观看此地后说这里三江相会,预言要出一个“王子”,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将这个“王子”在未出世之前便扼杀掉,特地建了那栋六面塔来将所谓的“王子”压住,以保证天下太平……尽管传说很是活灵活现,但事实是,此塔修好之后,“王子”没有出现,天下也未曾太平。

  塔子城第一次被记载上军事史,是当它被另一个游牧民族——女真族占据之后。主人公就是《说岳全传》中的传奇人物——女真首领金兀术,他首次将塔子城赋予了军事意义。史料记载,金兀术随叔父完颜杲行军来到这里,看见塔子城位于要塞,是绝佳的防御阵地,便在此地重新修建起了塔子城要塞。

  金兀术的战略很快也得到了父亲完颜阿骨打的支持。为了巩固新领土,保卫都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也为了继续南下扩大战果防止北部骚扰,1121年,完颜阿骨打从战场上将开国重臣婆卢火调往塔子城,让婆卢火率领10万余兵马在塔子城地区屯田戍边。

  由于塔子城位于要塞,女真族很快发现,盘踞在金国北面的蒙古铁骑一旦攻克这里,就可长驱直入,“直捣黄龙”。为了防止蒙古人偷袭,阿骨打决定效仿当年的秦始皇,以塔子城为基点,修筑一条横跨边界北疆的长城——工程一直从东北的嫩江之滨到西南的黄河河套,长达4000多公里,史称“金长城”。

  大将婆卢火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而塔子城则是金长城修筑、戍守的指挥中心。除女真人外,包括契丹人、蒙古人也都被驱使共同修筑金长城。金长城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三路,塔子城附近的金长城属于东北路之一,也是金修长城最早的一段。

  就这样,金长城随着塔子城崛起了。它的建筑结构、沿城设施和布局,与前朝后代都不相同。没有砖砌,也很少用石头,基本上是土垒、板筑,而且大部分为双线城墙。

  但就是这种土板城墙,在古代战争中却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史书上看,成吉思汗的先辈们,曾经多次试图越过金长城进入嫩江流域,但他们全都没有成功——除了大金当时有比蒙古还要强大的骑兵外,这条从塔子城拔地而起的金长城也功不可没……

  天生的沙场

  塔子城的百年战争史

  雪雨冰霜,马策刀环。塔子城历经100年风雨之后,随着对契丹作战不断取得胜利,女真族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无数女真骑兵穿越塔子城,去征服他们所渴望的中原大地。

  1117年,金兵元帅完颜杲率一万金兵鏖战契丹大军。这两个同住青山草原、同饮冰霜雪水的民族,一样地顽强、一样地剽悍,却为了难以详述的使命捉对厮杀——因为只有一个民族才能饮马嫩江。最终,完颜杲打败契丹,部队在塔子城大摆庆功宴,宣告女真的崛起、契丹的失败。

  实际上,除了小规模战事外,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塔子城曾经发生过大战,但作为金长城的指挥部,塔子城本身就成为了战场的标志——谁在这里庆功,就表示他已经打下了金长城,拥有了富饶的松嫩平原,拥有了夺取天下的实力和骑兵基地。于是,一出出血腥往事就这样围绕着塔子城展开了,塔子城就这样被冰刀雪剑陪伴,见证了无数士兵的死亡——就连当初修筑塔子城的婆卢火,在担任了泰州都统18年后,也战死于自己一手打造的长城上。

  毫无疑问,金长城是勇敢的。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也没有攻破金长城,只能被迫先发动“西征”,将无奈留在了东边的塔子城之下。有意思的是,这支让蒙古人望而却步的守卫金长城的军队竟然也是蒙古人——游牧于嫩江的蒙古杜尔伯特部,作为是金国的附属,成吉思汗对一直时叛时服的杜尔伯特人无可奈何——他们有塔子城的庇护,甚至在一次征战中,成吉思汗的堂叔带着手下进入杜尔伯特的统治境内,竟被杀得只剩孤身一人……

  可是,号称险奇的万里长城,庇护不了中原大地,金长城自然也不可能永远保护女真民族。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众誓师,从克鲁伦河南下,发动了大规模伐金战争。蒙古军先锋是大将哲别,他领兵突袭金军要隘,绕过金长城从背后包抄。金朝任命完颜承裕主持军事,进行抵抗,但金军士气低落,行动迟缓。最后,成吉思汗把蒙古军队分作两翼,大败金兵前锋部队。蒙古军追击到长城以南,双方主力展开决战,经过3天鏖战,金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女真族也像当年的契丹一样没落了下去。1214年,蒙古国对金战争屡屡胜利,逼得金国都城从中都(今北京)迁至南京(今开封),蒙古部将哈萨尔从南面“定辽西诸部,北趋浯剌、纳浯二江”(《蒙古秘史?续卷一》)。这纳浯江即是嫩江,至此,嫩江流域正式进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塔子城,也至此沦陷……

  800年古塔的倒下

  千年古城的宁静时光

  占领塔子城后的蒙古很快夺得天下。成吉思汗在分封诸王时,将塔子城一带分给了自己的幼弟斡赤斤,从此,这里失去了辉煌,开始湮没无闻了。直到明朝时期的公元1389年,朱元璋才在这里设立“福余卫”,但也仅仅是边塞一角而已。

  沐雨栉风,塔子城在冷落百年后重新走上舞台,零零碎碎的历史风雨还是在这里依稀上演:马占山旧部曾在此沦落到亦军亦匪,再加上日军、蒙古贵族、满洲伪政权等各方势力,失去了战马奔腾,塔子城变成了人性纠缠、恩怨难断的边陲之地。

  而那座高塔,在巍然伫立800多年之后,也惨遭横祸:“九一八”事变后,占据塔子城的日军来到塔下“挖砖找宝”,将佛塔挖得残损不堪,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子夜,一声巨响惊醒了睡梦中的塔子城人——六面塔倒了……当地老人说,这是对日寇罪行的“天怒”,所以,塔倒之后也一直没有重建,仅余塔墟。

  就这样又过了几十年。现今的塔子城,黑灰着脸,不露声色地面对着南来北往寻古的脚步,但它怀里的桶瓦、硫璃瓦、鸱吻等残片闪烁的光芒,却一再地将人们的心神滋养。

  虽几经历史兴衰,可这里始终为泰来县境内的重要集镇,古朴风貌一如既往:四周城墙主墙残高将近2米,周长约有4500米;外有3道护城河、壕,原为两墙两壕;四个城角的角楼痕迹和城墙上的堞楼痕迹清晰可见,此外另有宗王府遗迹等保存较为完好。

  城门外以短垣相接,构成东西南北四个弧形的瓮门。古城门只有一间房屋般大小。或许为了让古旧的城门漂亮些,墙壁被粉刷成灰色,已不见原来青砖的模样,只有檩红色的漆缝以及龟裂的隙间,还可以窥视出它的历史旧貌。

  颓落的城墙早已失去了防御功能,它起起伏伏地伸向目光可及的远方,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硝烟之后,它残破的感觉就像史上那些受伤的民族。守城的将士早已散去,城墙上的箭镞与利刃也收藏进了博物馆。

  古城,仅剩下人们安详地生活在日升日落间……

  不过,那些关于这里的辉煌,还时常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城内曾出土辽大安7年(公元1091年)石刻残碑,也曾出土秦汉到金代的“正隆”、“大定”铜钱800余斤。城西北隅有大面积元代庙宇废址和大理石基石,城外亦有辽、金、元代的墓葬。昔日城池的景象,在其中似乎依旧还能看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