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华人商界的不二传奇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霍英东,华人商界,传奇,房地产
  • 发布时间:2011-09-19 13:22
  在华人商界,除经营之神李嘉诚外,鲜有败绩的巨商,当数霍英东。

  霍英东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而且热衷社会活动,具有非常敏捷的政治嗅觉。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首名跻身中国国家领导人级别的港人,有“爱国商人”称号。而特首曾荫权称赞他为“模范港人”。 香港“商界知名人士访京团”拜访中南海的时候,带头大哥赫然就是霍英东,就政界资源来说,甚至连李嘉诚都难以望其项背。

  一个出身穷苦家庭的小孩,如何在商海中崛起?一个偏居香港的商人,又如何在大国政治版图中,拥有一席之地,成为通吃两界的通天人物?

  苦难童年

  霍英东原籍广东省番禺县(现广州),1923年5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祖父霍达潮,曾拥有大风帆船,来往于粤港澳之间,从事货运生意。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家境已相当困难,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活,入息不多,生活艰辛,他们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

  那时没有天气预报,水上人家生命毫无保障。大约是在霍英东7岁那年,父亲患病不幸去世,年仅40多岁。因为染病时间很长,天天用中草药治疗,把本来就很有限的一点钱都花光了,死后只草草地埋在青衣岛上。

  父亲去世以后,霍英东一家生活更加困难了。那时,他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一个5岁的妹妹,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身上。

  霍英东的母亲自己虽然目不识丁,但希望自己的儿女知书达礼。大约在霍英东6岁那年,便由别人背着去拜师启蒙。接着在帆船同业义学就读,那是免费的,他家住在船上,随处漂泊,上课很不正常,有时放学后连船也不易寻找。后来,他又转读皇仁书院。

  霍英东在校读书很是勤奋,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皇仁书院学费很高。为了省下一点钱,霍英东常常不坐电车,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便是踢球,大概因为他当时身体比较瘦弱,想练出一副强健的体格。不过,他不敢踢得太久,总是匆匆地踢几十分钟便急着跑回家,因为要回去帮助妈妈记账和送发票。这段经历对霍英东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后来走出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他也不畏惧,能够从容对付。

  霍英东在皇仁书院读到第三班,算来这已是高中毕业,进入大学预科。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香港沉浮

  日军占领香港时,霍英东母亲和人合伙购置的“兴和”小火轮给日军征用了,生活没着落,他也失学了。不久,他到轮船上去做铲煤工,这是他的第一个职业,那时他才18岁。

  霍英东干得非常吃力,回到家里全身骨架像散了似的,倒在床上就呼呼入睡,只干了9个月,在老板裁员时给解雇了。1942年夏天,日本军队扩建启德机场,征集大量劳工,霍英东经朋友介绍进了机场当苦力。后来因为偷学开车,误撞了日本人的车,被日本人毒打一顿,这份工也丢了。

  1942年,母亲倾其所有,和其他13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本来取名为“有和”,但登记办证时写得太潦草,误写为“有如”,也就将错就错。

  这家杂货店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洗漱刚毕,顾客便陆续蜂拥而来。有时一下子来十多人,都要招呼妥当,站在路边兜揽住,免得顾客跑到别档去。一个顾客往往要买几样以至十多样,什么蒜头、豆豉、咸菜、咸鱼等等。他拿着秤,手势要快、要靓,不然,顾客便不满意,说给少了。在机场干活虽然吃力,但不必动脑,在杂货店里却整天要料理这样那样。就是吃顿饭也不得安宁,得站着吃,随时准备招呼顾客。

  到了晚上10时,伙计纷纷放工逛街,霍英东还得留在店里煮酱料、添甜醋,调制酱油。日军占领时期,样样都缺,都得自己制作。深夜12时了,还要封盖好一切杂物,样样都要收拾好,才能离店。一年365日,天天如此,一个小时也偷闲不得。

  在这段日子里,霍英东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这段生活,对霍英东是很好的磨炼,他从中获得经营管理的良好训练,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

  第一次冒险

  但杂货店的工作毕竟是太繁杂、太劳累了。1945年战争结束,万物更新,各行各业逐渐活跃起来,运输业自然急需发展。霍英东和他母亲都看准了这个时机,毅然把杂货店顶给别人,得了7000元,决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1948年,霍英东25岁,正是人生中富有浪漫色彩的岁月。有一天,他听人说:东沙岛一带的海底有大量的海人草,那是制造胃药的原料,何贤在澳门有间公司收购,每磅1美元。霍英东听了,很想试一试。但未出过远海,又缺乏航海知识,母亲也极力反对,他却下定决心,与别人合股,成立公司,在香港长洲招了渔民80人,给了些安家费,连同船员,共90余人出发。

  那时东沙岛属广东省管辖,出海执照须由广东省建设厅签发。由于未办好出海手续,船到三门关,被海关扣留。船上的工具舢板、锚、救生艇等,海关说是货物,都要扣留。90多人困在船上,滞留了10天,带去的咸肉、咸鱼都吃光了。后来转去汕尾,途中又遇上风浪。经过一番周折,才终于起航出海。

  他们终于到达了东沙岛。但是,他们登上的不是什么“金山”,而是“地狱”。

  打捞海人草,不像在陆地割草那么轻松。这种海藻生长在三四米深的海底珊瑚丛中,他们缺少必要的潜水工具,只自制了潜水眼镜,在水底能看见海人草,每个人吸上一口气潜下去,没采到多少海藻就急着浮上水面。有时那些珊瑚芒刺,又尖又硬,一不小心就会被割破手脚,还得随时防备鲨鱼的攻击呢!这样浮上潜下的,扑腾了一天,也采不了半筐海人草。

  有一次,霍英东他们从海上运海人草回来,突然狂风大作,波翻浪涌,船被打坏了,掌舵的也不敢驾驶,霍英东只好自己把舵,任由风浪漂泊。从白天到黑夜,风没有停止,船也不知道漂到了何方。大家非常焦急。忽然看见远方电筒亮了一下,霍英东知道那里就是东沙岛,这时风浪已经减弱,他们才脱离了险境。

  岛上食物来源也非常困难,来时带的咸鱼、咸菜不多,原以为可以钓鱼,以鱼作肴,但海上全是大鱼,不到两天,钓丝全给咬断了。每天只吃白饭,饭量特别大。但带去的粮食也不多,十多天以后,就处于半饥饿状态。挨上一个月,许多人全身浮肿。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月,也没见内地的补给船到来。船员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终于散伙。

  霍英东后来只好雇用一批台湾人和琉球人。琉球人很能吃苦,这种非人的生活,他们也能挨得下去。最终靠着这一群特别能够吃苦的人,继续支撑了。霍英东在这个荒岛整整熬了六个月。

  经管后勤事务的人,只列进账,没有出账,海人草陆续卖掉以后,仅够各种开支,一分钱也没有赚到。苦熬半年一场空,霍英东那时心情懊恼,但他认为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对他以后的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想起东沙岛的日日夜夜,不管处于怎样的困境和逆境,他也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

  首创卖楼花模式

  香港光复时,人口才50万,以后陆续增加到100万。人口剧增,住房严重不足,加上工商业勃兴,形成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香港房地产业势必大有发展。早在1953年初,他成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

  那时香港地产商都是整幢房屋出售的,由一个公司拥有整幢地产楼宇,非有巨额资金,很难购买,因而房屋不易脱手。从买地、规划、建楼,以至收租,资金周转期很长。霍英东当时是向银行贷款建楼的,要付一分多利息,如果建成了才卖,人家不买,利息承担不起,自己只好“跳楼”。他于是一改过去的做法,将房地产工业化,兴建住宅、写字楼、商场综合大厦,分层、分单元出售,预售“楼花”,并提倡分期付款。这分层预售“楼花”和分期付款的经营方式在当时确是个大突破,此法大受买家欢迎。

  霍英东精打细算,他算过一笔账:那时租楼要交顶手费,一般一个单元7000元。一座楼如果以六层计,位置高,价钱可便宜些,一个单元才卖1.4万元,登广告预售,第一期交费7000元,余下7000元,每月缴不到300元,两年可还清,与租屋无异。但买方却获得一个单元住房,是很合算的。所以广告一出,楼花很快便卖光了,其实楼房尚未开工。从建楼来说,比如建筑费需100万元,首期预付10%,只须先付10万元,以后在施工中分期付一定款数。楼房可卖二三百万元,净赚一二百万元。先收售价一半,这建楼费用早就解决了,资金周转很快。他收足定款后才动工,是万无一失的。但买方仍觉便宜,还是抢着买。这招把人们手上的钱都吸引到房地产业上来。

  他首先买入使馆大厦,卖了280万元,赚得不少。以后陆续兴建的楼宇,他带头“卖楼花”,一时地产商纷纷效仿,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卖楼花”加速楼宇的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地产商易于筹措资金。那时一哄而起,全港都疯狂了似的,许多人卷进房地产业的旋风里。从1955年到1965年10年间,香港地产业蓬勃发展。

  香港楼房过去一般不超过四五层。1955年香港政府修订建筑条例,准许建高层,房地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在这期间,霍英东建起了全港第一座最高的17层大厦,随后几年,大厦遍布港九。在他名下的60多间公司,大都经营房地产生意。他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该会拥有会员300多名,经营香港七成以上房地产生意。目前香港许多富豪,大都是经营房地产发迹的。

  现在回头看来,霍英东当时采取的经营房地产业的新措施,在香港经济发展中确是重大突破。它不但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工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使整个香港繁荣起来。

  从挖海沙到承包工程

  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业,目光远大的霍英东,早已放眼于海底沙。掏沙能填海造地,挖深海床,又能取得建筑业所需大量海沙。

  挖海沙,初时干这行确也相当艰苦。用手工操作,铲沙很吃力,费工又多。不愿守旧的霍英东试图改革,他花7000元港币从海军船坞买来挖沙机器,用机械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及后进一步改用机船掏沙,派人到欧洲重金订购了一批先进的掏沙机船,以后又亲自到泰国向泰国政府港监,以港币130多万元购买了一艘大挖沙船。自此掏沙业迅速发展,开创了挖海沙的新局面。

  为了扩充设备,增强实力,他收购了美国人的太平岛船厂。从前只有外资吞并中国人的产业,这回却是全港最早由中国人收购外国公司的产业。他还收购了荷兰治港公司的大批工具,从事填海造地,承包国际性的招标工程。

  最艰巨的工程,是承建世界上第一次设计的海湾水库淡水湖第二期工程。淡水湖的第一期工程是由法国公司承包的。由于亏蚀,承办了第一期,就甩手不干了。霍英东承建的是水库第二期工程,为水坝加高,那是当时全港最大规模的国际性招标工程。开投时,日本十多家公司合投一票,但计价比霍英东高出一倍。

  这项工程技术要求甚高。水库工程已不简单,何况是在海湾建水库,每项工程要求都很严格。先拦坝抽干海水,坝外面为石,石上要铺五尺厚的沙,由于是斜面,沙铺放时容易冲歪,如何铺好,技术上难度很大,但他终于成功了。在承建许多工程后,霍英东对此更有信心了。

  除此之外,他承包过上百个项目。做过填海工程,也建过码头、避风港,铺过海底煤气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雄心勃勃的霍英东还把填海开港的事业向东南亚各国开拓,汶莱开港、槟城填海等工程也是他承包的。他开办的“有荣公司”连续在不少港口城市兴业。

  目光转向内地

  20世纪70年代在霍英东的生活历程中,是个重大转折。他的经济事业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便把目光转向内地。他一向热爱香港,热爱祖国,坚信中国人的才智甚高,勤奋有为,足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渴望祖国繁荣富强,并愿为振兴中华尽力。他从体育事业着手,支持祖国尽早恢复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合法地位,使中国体育健儿能登上世界体坛,一显身手,藉此振奋民心,推动祖国体育事业发展。

  在恢复奥委会席位,加入亚洲足协、国际羽毛球协会、篮球协会等诸多重大国家体育活动中,霍英东通过其灵活手腕与积极努力,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巨大进步。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在体育工作上霍英东殚精竭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除致力于我国体育运动冲向世界之外,他还不惜资财,在经济上支持发展我国体育事业。

  1979年霍英东成立10亿元的基金会,其中不少款项是用于支持国内体育事业的。我国承办第11届亚运会,霍英东立即慷慨捐赠1亿港元。他还资助举办首届女子足球邀请赛。

  霍英东对祖国和家乡建设的支持,是广泛和全面的。近10年来,他通过几个基金会(包括霍英东的基金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霍英东体育基金会、霍英东番禺建设基金会),资助了110多个建设项目,包括中山温泉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饭店贵宾楼、北京首都宾馆、广珠公路4座大桥、广珠公路扩建、洛溪及三善大桥、沙湾大桥、番禺体育馆、中山大学体育中心等著名项目。

  霍英东对于中国社会事务的热情参与,使其获得了意外的收获,此后,霍英东深得历任高层的器重,成为香港爱国商人的代表,最后更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港人在全国政治体系中地位最尊之人。前特首董建华,也只是在卸任后方任此职。而在政商两界的通吃,更侵霍英东成为不倒翁,炼就华人商界的不败金身。

  编撰/童程 王迎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