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忆:我对名利场感到恐慌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君忆,名利场,恐慌,水煮三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9-19 13:37
每个清晨都是成君忆噩梦的开始,眼前的朝阳就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他感觉到血液猛烈撞击血管的声音,像要炸开的头颅让他痛不欲生。他不知多少次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想到自杀,直到2003年的一个傍晚……
这一年的非典让一切停止了节奏,困在上海的成君忆也被迫停了下来。百无聊赖中他到上海书城找书看,翻到《西游记》,突然有道光从他的脑海里划过,《西游记》呈现出来一些他从来不曾见过的内容。以前他把《西游记》当儿童书看热闹,这一次,他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人生--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唐僧,每个人都是一个唐僧,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寻找答案。
月盈则亏的幸福
每天放学,属于成君忆的只有他的那个小阁楼。小时候他被父母托付给外公外婆,脾气暴躁的外公区别看待孙子和外孙。因为占了家里的口粮,外公生气时不让他吃饭,就连过年都是如此,从那时开始,成君忆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
他每天在阁楼上想得最多的是,究竟什么是幸福。他变得抑郁,焦虑,一种深深的自卑让他无法摆脱。
很长时间里,他无法跟父母有情感上的沟通,虽然他帮他们买卖房子,帮他们赚钱、给他们送礼物,也尽全力赡养他们,但每当他和父母一起坐在沙发上的时候,永远是沉默。
有一次,成君忆的朋友跟他抱怨,自己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成君忆这个做干舅舅的应该去管管。那个时刻让成君忆突然明白,“一个身在幸福中的人一定是不幸的,幸福,其实就是一个月盈则亏的状态。”
恰恰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才会去思考幸福、理解幸福、追逐幸福,“幸福是需要痛苦来印证的,正因为不幸福,才有思考和寻找的可能。”他想,是父母在有意无意间给了他这种可能,自己一路苦苦寻找的幸福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他。
他开始感谢他的父母、外公和当年生活在一起的舅舅、舅妈。他需要找到一种沟通方式,用一个成年人的智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用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和人相处,时间长了,就能够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彼此关心对方。”这样的关系开始出现在他和他身边的朋友身上。和朋友在一起时,他开始能够开怀大笑,看到多年没见的发小,他激动得跟他们抱在一起。
做普通人就是我的成功
大学毕业的成君忆做过杂志编辑、电视纪录片编导。1992年的“策划热、点子热”让成君忆激动得热血沸腾,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注册了一个企业发展研究所。
那个时候,什么能赚钱他们干什么。研究所离武昌火车站很近,他们发现经常有人问路,决定设计一个人机互动的问路设备,却最终也没有成功。一年之后,成君忆离开了。他又做了书商、保险推销员。他学着同事,把上边摊派的保险任务分给亲戚,到了月末,别人都能完成任务,他完不成,“因为我家里亲戚少,所以总也完不成。”
离开保险公司,他度过了近两年的失业期。后来在朋友家无意看到了一本经管杂志,他一下子回想起了1992年自己办公司时的热情。一个机会,他成为广州一家企业老板的管理顾问。他一边自学一边教那个企业家,一步步走来,最后做了TCL的顾问。
《水煮三国》让成君忆一炮而红,之后他的《悟空不是个好员工》、《渔夫与管理学》、《爱情经济学》等经管类书籍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君忆说,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水煮三国》以后,他收到了各大企业和媒体邀请,大部分他没有接受。有一次,一个企业邀请他去讲三国中的权谋,虽然开出了很高的出场费,但是被成君忆回绝了。他有一种道德上的洁癖,“我觉得这不符合我的职业道德,我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很显然,权谋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无论现在的人怎么崇拜曹操,但是从我这里过不去,所以我不会去讲。”
和阎崇年一起走在街上,不一会儿阎崇年就被人群包围起来,成君忆庆幸自己是那个站在一边的旁观者。有人跑过来,激动地对他说,“成老师,我是你的粉丝。”他反过来说,“你能不能做我的朋友?”成君忆时常对名利场感到恐慌,他更庆幸自己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条路,是做一个普通人的快乐。
开花的思想
小学三年级,成君忆想当作家,他发现,作家似乎总是在揭示着什么。长大的整个过程,成君忆都在不由自主地模仿。年少时,他喜欢写诗,北岛是他最初的模仿对象。
1985年,他开始写小说和随笔,那个时候对梁晓声的模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喜欢梁晓声独特的叙事方式,他也希望,用梁晓声的那种叙事方式来讲述自己。虽然那个时候的作品都没能留下,但在独自行走的路上,他变得不再孤独。
1992年,成君忆开始进入管理咨询行业,他本能地把文学的元素带到这个领域。从前他的创作并不引人注意,但到了工商管理领域里,文学的美丽开始呈现。
那时候他在报纸和杂志上开设专栏,他的作品得到一致好评,开始有读者给他写信。后来,他的风格在经管类作品中成了一个显著的流派。
“现代管理学里面有一个漏洞,缺少对人性的理解,粗暴地把人定义成机器人。结果是所有进入到经管里的人发现,他们的人生是黑暗的,工作成了一个黑暗的领域。”成君忆把文学的光芒带到管理学的黑暗世界,开始用文学照耀它。
他把领导力说成是“领导者忽悠员工的能力”,所谓的团队建设,“实际上是马屁工程的建设。”他的《水煮三国》在全国的发行量超过120万册,再版三十余次,最火爆的时候,书店的财经专柜有一半《水煮三国》的跟风书。成君忆成名了。
他愿意把自己比喻成一株草本植物,“如果我的书是花朵的话,它是自然而然开放的,但是这个花朵别人是不是喜欢,这种生命的呈现状态能不能给别人启发,我都不知道。我并不认为我能教育人,我也不认为我有这样的权威,因为一个人可以寻找很多种参考答案,我所能提供的,也仅仅只是一种而已。”
对话成君忆
理解第一位
《小康·财智》:写了这么多经管类的书籍,“水煮系列”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本?
成君忆:看是用什么标准,从艺术结构看,《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是最好的,因为它的文学性、文学结构的完整性都是以前的作品不具备的。《水煮三国》的艺术结构是不如《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这么完整的,《水煮三国》的意义在于它是开创性的,但是《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在结构、文学性方面更好。这个变化还可以对比以前的《爱情经济学》,它也是一部小说,它也有一些留白,这个留白给了你一些想象的空间,在水煮四大名著中,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有它的实验性。但是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在水煮四大名著当中,《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应该是最好的,主题思想,意义更明确。
《小康·财智》:您之前说过您自己的生活发生转变是在书店看了《西游记》,但是《水煮三国》是“水煮系列”的开山之作,当时为什么想着要先写《水煮三国》呢?
成君忆:《水煮三国》是一种调侃。那个时候是财经图书最好卖的年代,几乎全是外版书。只要打上一个MBA,打上菲利普·科特勒(现代营销学之父)的名字,随便扔到市场上,就能买个一两万册。那个时候中国人是西方人的学生,我买本管理学案例的书回来,就能教一个老板。但是后来我发现不对,管理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的。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认为管理就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管理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小康·财智》:在您看来,作品什么是第一位的呢?比如有人会说文笔、有人觉得是思想、有人觉得是其他方面,您觉得呢?
成君忆:理解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理解,就无法沟通。如果没有理解所有的沟通都是白费,你只能赢得别人对你的认同。在写作上,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我和中国读者、美国读者说话采用的方式就会不同,这是为读者着想,要去理解读者。
《小康·财智》:您是中国经管类图书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作者,为什么只在亚洲的销量比较好呢?
成君忆: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说过,成君忆如果你想国际化的话,你的叙事方式要做改变。如果我要走入美国市场,我就必须对美国读者说话,而不是用对中国读者说话的口吻。在中国很多东西不需要做解释,我们说刘备、三国、《论语》,都不用做解释,但是面对美国人的时候,是需要做描述的。刘备的什么样的人,《论语》讲的是什么,是需要做解释的。需要用美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说话。这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小康·财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跟一般人的想法偏离,形成自己的看法的?
成君忆: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没有人能够替你负责任的,你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小康·财智》:当您的价值观跟身边人的价值观不一样的时候,生活是更困难了还是更容易了?
成君忆:很难说,有的时候是更困难了,有的时候是更容易了,更困难是我没有办法去和一些我不认同的事物沟通,这会让我变得很孤立。更容易是因为我不再纠结,因为单纯本身就有一种力量,单纯和理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与人相处,更有效地跟人沟通,然后我发现,相处下来更容易。从前我们跟一个人成为朋友,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家用互相妥协的方式相处,我甚至不相信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现在我跟一个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时间变得越来越短,跟很多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摄影/王甜
成君忆小档案
管理学专家,中国管理文学的开创者。曾经参与创办亚太人力资源研究协会和亚太人力资源网,并担任副秘书长。被称为管理学界的文学派和文化学派。
中国本土输出经管类图书的第一人。
因《水煮三国》一举成名,该书出版至今再版三十余次,全国发行量超过120万册,随后成君忆出版的一系列经管类图书稳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
这一年的非典让一切停止了节奏,困在上海的成君忆也被迫停了下来。百无聊赖中他到上海书城找书看,翻到《西游记》,突然有道光从他的脑海里划过,《西游记》呈现出来一些他从来不曾见过的内容。以前他把《西游记》当儿童书看热闹,这一次,他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人生--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唐僧,每个人都是一个唐僧,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寻找答案。
月盈则亏的幸福
每天放学,属于成君忆的只有他的那个小阁楼。小时候他被父母托付给外公外婆,脾气暴躁的外公区别看待孙子和外孙。因为占了家里的口粮,外公生气时不让他吃饭,就连过年都是如此,从那时开始,成君忆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
他每天在阁楼上想得最多的是,究竟什么是幸福。他变得抑郁,焦虑,一种深深的自卑让他无法摆脱。
很长时间里,他无法跟父母有情感上的沟通,虽然他帮他们买卖房子,帮他们赚钱、给他们送礼物,也尽全力赡养他们,但每当他和父母一起坐在沙发上的时候,永远是沉默。
有一次,成君忆的朋友跟他抱怨,自己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成君忆这个做干舅舅的应该去管管。那个时刻让成君忆突然明白,“一个身在幸福中的人一定是不幸的,幸福,其实就是一个月盈则亏的状态。”
恰恰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才会去思考幸福、理解幸福、追逐幸福,“幸福是需要痛苦来印证的,正因为不幸福,才有思考和寻找的可能。”他想,是父母在有意无意间给了他这种可能,自己一路苦苦寻找的幸福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他。
他开始感谢他的父母、外公和当年生活在一起的舅舅、舅妈。他需要找到一种沟通方式,用一个成年人的智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用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和人相处,时间长了,就能够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彼此关心对方。”这样的关系开始出现在他和他身边的朋友身上。和朋友在一起时,他开始能够开怀大笑,看到多年没见的发小,他激动得跟他们抱在一起。
做普通人就是我的成功
大学毕业的成君忆做过杂志编辑、电视纪录片编导。1992年的“策划热、点子热”让成君忆激动得热血沸腾,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注册了一个企业发展研究所。
那个时候,什么能赚钱他们干什么。研究所离武昌火车站很近,他们发现经常有人问路,决定设计一个人机互动的问路设备,却最终也没有成功。一年之后,成君忆离开了。他又做了书商、保险推销员。他学着同事,把上边摊派的保险任务分给亲戚,到了月末,别人都能完成任务,他完不成,“因为我家里亲戚少,所以总也完不成。”
离开保险公司,他度过了近两年的失业期。后来在朋友家无意看到了一本经管杂志,他一下子回想起了1992年自己办公司时的热情。一个机会,他成为广州一家企业老板的管理顾问。他一边自学一边教那个企业家,一步步走来,最后做了TCL的顾问。
《水煮三国》让成君忆一炮而红,之后他的《悟空不是个好员工》、《渔夫与管理学》、《爱情经济学》等经管类书籍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君忆说,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水煮三国》以后,他收到了各大企业和媒体邀请,大部分他没有接受。有一次,一个企业邀请他去讲三国中的权谋,虽然开出了很高的出场费,但是被成君忆回绝了。他有一种道德上的洁癖,“我觉得这不符合我的职业道德,我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很显然,权谋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无论现在的人怎么崇拜曹操,但是从我这里过不去,所以我不会去讲。”
和阎崇年一起走在街上,不一会儿阎崇年就被人群包围起来,成君忆庆幸自己是那个站在一边的旁观者。有人跑过来,激动地对他说,“成老师,我是你的粉丝。”他反过来说,“你能不能做我的朋友?”成君忆时常对名利场感到恐慌,他更庆幸自己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条路,是做一个普通人的快乐。
开花的思想
小学三年级,成君忆想当作家,他发现,作家似乎总是在揭示着什么。长大的整个过程,成君忆都在不由自主地模仿。年少时,他喜欢写诗,北岛是他最初的模仿对象。
1985年,他开始写小说和随笔,那个时候对梁晓声的模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喜欢梁晓声独特的叙事方式,他也希望,用梁晓声的那种叙事方式来讲述自己。虽然那个时候的作品都没能留下,但在独自行走的路上,他变得不再孤独。
1992年,成君忆开始进入管理咨询行业,他本能地把文学的元素带到这个领域。从前他的创作并不引人注意,但到了工商管理领域里,文学的美丽开始呈现。
那时候他在报纸和杂志上开设专栏,他的作品得到一致好评,开始有读者给他写信。后来,他的风格在经管类作品中成了一个显著的流派。
“现代管理学里面有一个漏洞,缺少对人性的理解,粗暴地把人定义成机器人。结果是所有进入到经管里的人发现,他们的人生是黑暗的,工作成了一个黑暗的领域。”成君忆把文学的光芒带到管理学的黑暗世界,开始用文学照耀它。
他把领导力说成是“领导者忽悠员工的能力”,所谓的团队建设,“实际上是马屁工程的建设。”他的《水煮三国》在全国的发行量超过120万册,再版三十余次,最火爆的时候,书店的财经专柜有一半《水煮三国》的跟风书。成君忆成名了。
他愿意把自己比喻成一株草本植物,“如果我的书是花朵的话,它是自然而然开放的,但是这个花朵别人是不是喜欢,这种生命的呈现状态能不能给别人启发,我都不知道。我并不认为我能教育人,我也不认为我有这样的权威,因为一个人可以寻找很多种参考答案,我所能提供的,也仅仅只是一种而已。”
对话成君忆
理解第一位
《小康·财智》:写了这么多经管类的书籍,“水煮系列”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本?
成君忆:看是用什么标准,从艺术结构看,《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是最好的,因为它的文学性、文学结构的完整性都是以前的作品不具备的。《水煮三国》的艺术结构是不如《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这么完整的,《水煮三国》的意义在于它是开创性的,但是《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在结构、文学性方面更好。这个变化还可以对比以前的《爱情经济学》,它也是一部小说,它也有一些留白,这个留白给了你一些想象的空间,在水煮四大名著中,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有它的实验性。但是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在水煮四大名著当中,《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应该是最好的,主题思想,意义更明确。
《小康·财智》:您之前说过您自己的生活发生转变是在书店看了《西游记》,但是《水煮三国》是“水煮系列”的开山之作,当时为什么想着要先写《水煮三国》呢?
成君忆:《水煮三国》是一种调侃。那个时候是财经图书最好卖的年代,几乎全是外版书。只要打上一个MBA,打上菲利普·科特勒(现代营销学之父)的名字,随便扔到市场上,就能买个一两万册。那个时候中国人是西方人的学生,我买本管理学案例的书回来,就能教一个老板。但是后来我发现不对,管理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的。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认为管理就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管理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小康·财智》:在您看来,作品什么是第一位的呢?比如有人会说文笔、有人觉得是思想、有人觉得是其他方面,您觉得呢?
成君忆:理解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理解,就无法沟通。如果没有理解所有的沟通都是白费,你只能赢得别人对你的认同。在写作上,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我和中国读者、美国读者说话采用的方式就会不同,这是为读者着想,要去理解读者。
《小康·财智》:您是中国经管类图书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作者,为什么只在亚洲的销量比较好呢?
成君忆: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说过,成君忆如果你想国际化的话,你的叙事方式要做改变。如果我要走入美国市场,我就必须对美国读者说话,而不是用对中国读者说话的口吻。在中国很多东西不需要做解释,我们说刘备、三国、《论语》,都不用做解释,但是面对美国人的时候,是需要做描述的。刘备的什么样的人,《论语》讲的是什么,是需要做解释的。需要用美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说话。这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小康·财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跟一般人的想法偏离,形成自己的看法的?
成君忆: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没有人能够替你负责任的,你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小康·财智》:当您的价值观跟身边人的价值观不一样的时候,生活是更困难了还是更容易了?
成君忆:很难说,有的时候是更困难了,有的时候是更容易了,更困难是我没有办法去和一些我不认同的事物沟通,这会让我变得很孤立。更容易是因为我不再纠结,因为单纯本身就有一种力量,单纯和理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与人相处,更有效地跟人沟通,然后我发现,相处下来更容易。从前我们跟一个人成为朋友,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家用互相妥协的方式相处,我甚至不相信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现在我跟一个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时间变得越来越短,跟很多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摄影/王甜
成君忆小档案
管理学专家,中国管理文学的开创者。曾经参与创办亚太人力资源研究协会和亚太人力资源网,并担任副秘书长。被称为管理学界的文学派和文化学派。
中国本土输出经管类图书的第一人。
因《水煮三国》一举成名,该书出版至今再版三十余次,全国发行量超过120万册,随后成君忆出版的一系列经管类图书稳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