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生死劫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小企业,融资,欧债危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11 16:21
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再次成为各大媒体的关键词。不少人甚至认为,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形势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
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劳动力成本上涨、出口需求下降……多重压力叠加之下,众多中小企业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时势逼人,总有一批无法适应生存的中小企业会被淘汰,但毕竟大多数企业的日子还要继续。
坐在一群企业家中间,IMF副总裁朱民开口即言“大势”:“当今世界有三大变化,企业家们要想立于潮头,必须能够把握大势。”
所谓大势,在朱民看来,即新兴市场的企业家未来将是全球增长的领头羊、全球制造业变局和新科技的发展将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局势的影响,当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和经营理念不再继续有效,企业家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势真的变了。
在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吴厚刚看来,虽然大的宏观环境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但在具体产业之间,中国企业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方面,当前中国企业还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体系,而另一方面,“前一个平衡被破坏了,在新的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全球经济仍将处于动荡之中。要想中国企业在新的平衡建立过程中贡献更多的力量,就需要产业之间在贸易公平的前提下加强合作,特别是美国,不能有些产业放开,有些高技术产业就不放开。”
随着大势的改变,中小企业下一步如何落棋下子,是转型升级、走出去还是维持现状?是寻求政策支持还是提升内部管理自我救赎?《英才》记者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采访了多位企业家,与读者共享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融资难 老生常谈
在夏季达沃斯“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分论坛上,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谭天忠的一席话引起政府要员的注意:
“我们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投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地方几乎都有财政赤字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主权债务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系统都有可能崩溃。但是政治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我们投资者足够的信心。”这样的表达让当时台上的两位政治家英国前首相布朗、新加坡外长杨荣文颇为动容。
事实上,欧债危机、银行危机等问题,同样可能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风险。
“从宏观上讲,现在的债务危机不像之前的金融危机,说过了就过了。”马凯集团董事长李震认为,当前美国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导致其对外需求将继续弱化;加上欧元区、日本经济也不是很乐观,美元可以预测的贬值问题等等,都将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
除了国际环境的动荡之外,当前国内整个宏观经济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通货膨胀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比较大,因为我们正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这些压力,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同时,诺华中国区总裁易珉还对《英才》记者表示,“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国企、私企和跨国公司都要面临挑战”。
但是,同样的困惑落在中小企业身上,却可能引发“倒闭潮”,因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弱。从与会的浙商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更多针对性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
诸多问题中,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中国似乎是一个老话题,但是,由于信贷紧缩,银行贷款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由此,旧有的症结可能更难解决。
在本届达沃斯峰会上,多数中小企业主表示,已经感受到银行贷款供应偏紧,而且也将“融资难”定位在困难之最。
北京语言大学原副校长霍明杰对《英才》记者直言,目前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并不具备风投的眼光,对中小企业关注度明显不够,导致2009年之后,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便走向“空壳化”,即“以钱生钱”、不以生产社会所需产品为要务,变成了中小型的金融公司,且往往躲藏在合法的外衣之下,搞乱了国家市场经济。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带来了一定的市场错觉,比如对于“国进民退”等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就指出,其实中国并不存在“国进民退”,因为对于基础建设的领域,也在向民营企业敞开,可以说,民企在进,而不是退。之所以大家有错觉,很大原因是中小企业贷款难。所以,中国应该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大问题。
在“解读‘十二五’规划”等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也谈到,银行系统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下,恐怕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需求,关键还是要推进金融和渠道的创新,并辅之以财政、税收等多种扶植政策,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来自浙江的盘石信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指出,目前国内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数量还不多,相关的金融产品也不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态称,当前融资难的问题客观存在,解决起来不仅要看贷款总量,还要看结构。对于那些可以解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政策需要有所倾斜。
事实上,中小企业贷款难,也并非是中国的特例,在美国等市场同样遇到,但是,在达沃斯论坛上,已经传出一些关注中小企业信贷的声音。世界经济论坛拉美事务高级顾问William R. Rhodes就指出,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要全世界银行加大力气,因为这是利润不断增长的市场。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也补充称,给中小企业贷款,对银行来说有现实的利益。因为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谈判能力越来越强,贷款时都要求利率下浮。
人才缺失一将难求
除了融资难之外,对中国中小企业来说,人才也成了新难题。
尽管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但是,《英才》记者调查中发现,即便是身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却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瓶颈,其中,规模更小的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
作为高科技信息产业的代表,老牌软件劲旅东软和新创外包公司symbio在人才上,遇到了不同的挑战。
“最大挑战不在成本和工资,而在创造性。行业中,不缺少有主意的人,但是,能把主意变成钱的人太少,所谓创造性,不是你能创造一个东西,而是能创造价值”,东软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告诉《英才》记者,东软在9、10月将招聘2000人,但是,要寻找创造性的人才并不容易,需要在群体里培养、再发现,不是简单面试就能发现的。
相对的,symbio CEO徐嘉告诉《英才》记者,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人力成本,为此,公司研发团队已经在从北京、上海向成都、济南和无锡等地转移,甚至,研发中心向芬兰、瑞典和美国转移。
“微软、谷歌等企业付给中国最高端工程师的待遇,已经超过美国本土员工了;腾讯、百度等大公司实力雄厚,现正开高价抢人才”,徐嘉指出,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人才素质也变得越来越接近,而待遇水平也愈加向一线公司看齐,这对于创业型公司颇为煎熬。
除了软件业,火爆的物流业也正面临急缺综合管理人才的困境。大田集团董事长王树生告诉《英才》记者,因为中国过去没有物流概念,所以很多人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通常引进成本都非常高,单人成本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但物流业最多的是3%-4%的利润,那么,一般物流企业以目前的利润很难承担得起,这也是导致中国物流业发展缓慢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中国最需要人才,这是每个企业家都会去思考的问题,中国企业缺人才,只能是自己去培养。在人才链上,适应自己企业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属于大型制造业,基本上都是要一点点花时间、台阶式的培养”,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对《英才》记者称。
政策瓶颈变化莫测
今年以来,受政策冲击最大的当属房地产业。
“政策多变,我们的不容易在于,第一,整天做过山车,一会儿下一会儿上;第二,本身竞争很激烈,就是跟做时装一样,今天要红色的,明天要蓝色的。”莱蒙国际集团董事长黄俊康对《英才》记者直言。
事实上,中国房屋商品化的历史不过是从1998年至今的13年,在黄俊康看来,中国企业要在短短十多年里走完国外上百年才走完的路。这中间有一些问题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房地产政策的变幻莫测,比如银根紧张、限购、限贷、限价等,多数企业家无奈的表示,只能不断适应。
在一条产业链上,还有着圣象地板等企业也与房地产关联度很高。圣象集团执行总裁郭辉指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从去年到今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有人说这是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这样的政策还能走多远?还能持续多久?的确很难预料,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的问题,更多是政府和行政干预的问题。
不过,对于政策瓶颈,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与物流业的规则不统一相比,便显得有点小巫见大巫。
“现在对物流行业,各部都在管。邮政局也在管、商务部也在管、交通部也在管、铁道部也在管、民航总局也在管。每个部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则,而且他们的规则都不统一。”王树生显然对此相当困惑。
他指出,对于一个从国外引进的行业概念,物流业包含了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综合业务,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一个专项部门来统一管理物流行业。税收问题、道路管理问题、邮政快递准入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中国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变得非常困难。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关政府和政策扶持的话题最敏感,通常都有一肚子苦水。”霍明杰补充道。
除此以外,“从地沟油、毒奶粉事件到达芬奇事件等,整个社会还面临着诚信基础的缺失。”李震分析说,近年来很多外国品牌在中国很有市场,甚至导致相关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倒闭,或者中国某一个产业、某一个品牌毫无预料地“自杀性死亡”,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自身营造的社会氛围也是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对某些中国品牌的不信任,在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将对国内一些产业和行业带来毁灭性影响。而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从战略角度进行提前的预防和监督,最好不要做亡羊补牢之举。
或许,危机即转机。中国企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认清了大势、看到了机会之后,直面自己的困难和挑战,并寻找解决之道。
文|本刊记者 孙瑜 何春梅
……
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劳动力成本上涨、出口需求下降……多重压力叠加之下,众多中小企业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时势逼人,总有一批无法适应生存的中小企业会被淘汰,但毕竟大多数企业的日子还要继续。
坐在一群企业家中间,IMF副总裁朱民开口即言“大势”:“当今世界有三大变化,企业家们要想立于潮头,必须能够把握大势。”
所谓大势,在朱民看来,即新兴市场的企业家未来将是全球增长的领头羊、全球制造业变局和新科技的发展将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局势的影响,当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和经营理念不再继续有效,企业家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势真的变了。
在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吴厚刚看来,虽然大的宏观环境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但在具体产业之间,中国企业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方面,当前中国企业还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体系,而另一方面,“前一个平衡被破坏了,在新的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全球经济仍将处于动荡之中。要想中国企业在新的平衡建立过程中贡献更多的力量,就需要产业之间在贸易公平的前提下加强合作,特别是美国,不能有些产业放开,有些高技术产业就不放开。”
随着大势的改变,中小企业下一步如何落棋下子,是转型升级、走出去还是维持现状?是寻求政策支持还是提升内部管理自我救赎?《英才》记者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采访了多位企业家,与读者共享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融资难 老生常谈
在夏季达沃斯“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分论坛上,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谭天忠的一席话引起政府要员的注意:
“我们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投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地方几乎都有财政赤字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主权债务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系统都有可能崩溃。但是政治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我们投资者足够的信心。”这样的表达让当时台上的两位政治家英国前首相布朗、新加坡外长杨荣文颇为动容。
事实上,欧债危机、银行危机等问题,同样可能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风险。
“从宏观上讲,现在的债务危机不像之前的金融危机,说过了就过了。”马凯集团董事长李震认为,当前美国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导致其对外需求将继续弱化;加上欧元区、日本经济也不是很乐观,美元可以预测的贬值问题等等,都将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
除了国际环境的动荡之外,当前国内整个宏观经济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通货膨胀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比较大,因为我们正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这些压力,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同时,诺华中国区总裁易珉还对《英才》记者表示,“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国企、私企和跨国公司都要面临挑战”。
但是,同样的困惑落在中小企业身上,却可能引发“倒闭潮”,因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弱。从与会的浙商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更多针对性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
诸多问题中,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中国似乎是一个老话题,但是,由于信贷紧缩,银行贷款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由此,旧有的症结可能更难解决。
在本届达沃斯峰会上,多数中小企业主表示,已经感受到银行贷款供应偏紧,而且也将“融资难”定位在困难之最。
北京语言大学原副校长霍明杰对《英才》记者直言,目前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并不具备风投的眼光,对中小企业关注度明显不够,导致2009年之后,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便走向“空壳化”,即“以钱生钱”、不以生产社会所需产品为要务,变成了中小型的金融公司,且往往躲藏在合法的外衣之下,搞乱了国家市场经济。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带来了一定的市场错觉,比如对于“国进民退”等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就指出,其实中国并不存在“国进民退”,因为对于基础建设的领域,也在向民营企业敞开,可以说,民企在进,而不是退。之所以大家有错觉,很大原因是中小企业贷款难。所以,中国应该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大问题。
在“解读‘十二五’规划”等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也谈到,银行系统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下,恐怕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需求,关键还是要推进金融和渠道的创新,并辅之以财政、税收等多种扶植政策,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来自浙江的盘石信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指出,目前国内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数量还不多,相关的金融产品也不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态称,当前融资难的问题客观存在,解决起来不仅要看贷款总量,还要看结构。对于那些可以解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政策需要有所倾斜。
事实上,中小企业贷款难,也并非是中国的特例,在美国等市场同样遇到,但是,在达沃斯论坛上,已经传出一些关注中小企业信贷的声音。世界经济论坛拉美事务高级顾问William R. Rhodes就指出,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要全世界银行加大力气,因为这是利润不断增长的市场。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也补充称,给中小企业贷款,对银行来说有现实的利益。因为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谈判能力越来越强,贷款时都要求利率下浮。
人才缺失一将难求
除了融资难之外,对中国中小企业来说,人才也成了新难题。
尽管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但是,《英才》记者调查中发现,即便是身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却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瓶颈,其中,规模更小的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
作为高科技信息产业的代表,老牌软件劲旅东软和新创外包公司symbio在人才上,遇到了不同的挑战。
“最大挑战不在成本和工资,而在创造性。行业中,不缺少有主意的人,但是,能把主意变成钱的人太少,所谓创造性,不是你能创造一个东西,而是能创造价值”,东软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告诉《英才》记者,东软在9、10月将招聘2000人,但是,要寻找创造性的人才并不容易,需要在群体里培养、再发现,不是简单面试就能发现的。
相对的,symbio CEO徐嘉告诉《英才》记者,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人力成本,为此,公司研发团队已经在从北京、上海向成都、济南和无锡等地转移,甚至,研发中心向芬兰、瑞典和美国转移。
“微软、谷歌等企业付给中国最高端工程师的待遇,已经超过美国本土员工了;腾讯、百度等大公司实力雄厚,现正开高价抢人才”,徐嘉指出,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人才素质也变得越来越接近,而待遇水平也愈加向一线公司看齐,这对于创业型公司颇为煎熬。
除了软件业,火爆的物流业也正面临急缺综合管理人才的困境。大田集团董事长王树生告诉《英才》记者,因为中国过去没有物流概念,所以很多人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通常引进成本都非常高,单人成本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但物流业最多的是3%-4%的利润,那么,一般物流企业以目前的利润很难承担得起,这也是导致中国物流业发展缓慢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中国最需要人才,这是每个企业家都会去思考的问题,中国企业缺人才,只能是自己去培养。在人才链上,适应自己企业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属于大型制造业,基本上都是要一点点花时间、台阶式的培养”,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对《英才》记者称。
政策瓶颈变化莫测
今年以来,受政策冲击最大的当属房地产业。
“政策多变,我们的不容易在于,第一,整天做过山车,一会儿下一会儿上;第二,本身竞争很激烈,就是跟做时装一样,今天要红色的,明天要蓝色的。”莱蒙国际集团董事长黄俊康对《英才》记者直言。
事实上,中国房屋商品化的历史不过是从1998年至今的13年,在黄俊康看来,中国企业要在短短十多年里走完国外上百年才走完的路。这中间有一些问题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房地产政策的变幻莫测,比如银根紧张、限购、限贷、限价等,多数企业家无奈的表示,只能不断适应。
在一条产业链上,还有着圣象地板等企业也与房地产关联度很高。圣象集团执行总裁郭辉指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从去年到今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有人说这是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这样的政策还能走多远?还能持续多久?的确很难预料,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的问题,更多是政府和行政干预的问题。
不过,对于政策瓶颈,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与物流业的规则不统一相比,便显得有点小巫见大巫。
“现在对物流行业,各部都在管。邮政局也在管、商务部也在管、交通部也在管、铁道部也在管、民航总局也在管。每个部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则,而且他们的规则都不统一。”王树生显然对此相当困惑。
他指出,对于一个从国外引进的行业概念,物流业包含了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综合业务,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一个专项部门来统一管理物流行业。税收问题、道路管理问题、邮政快递准入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中国建立现代化的物流变得非常困难。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关政府和政策扶持的话题最敏感,通常都有一肚子苦水。”霍明杰补充道。
除此以外,“从地沟油、毒奶粉事件到达芬奇事件等,整个社会还面临着诚信基础的缺失。”李震分析说,近年来很多外国品牌在中国很有市场,甚至导致相关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倒闭,或者中国某一个产业、某一个品牌毫无预料地“自杀性死亡”,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自身营造的社会氛围也是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对某些中国品牌的不信任,在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将对国内一些产业和行业带来毁灭性影响。而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从战略角度进行提前的预防和监督,最好不要做亡羊补牢之举。
或许,危机即转机。中国企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认清了大势、看到了机会之后,直面自己的困难和挑战,并寻找解决之道。
文|本刊记者 孙瑜 何春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