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的日子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市,光线传媒,小肥羊,华泽集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11 16:24
王长田 忧虑渐增
口述|光线传媒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长田
也许是还没有完全适应,光线传媒的上市并没有给我个人生活带来多少变化。一个多月以来,我照旧每天十点上班,中午在公司吃妈妈做的午饭,晚上则是“消磨”在与朋友、客户寻找各种美食当中。
不过,上市之前,妈妈一般只过问我的健康,但上市之后,她关心的主题多了一个——安全。她经常跟我念叨:公司上市了,更多的人认识你,也知道你有多少钱,所以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细想母亲的这一变化,我才猛然发现:上市之后的光线传媒,真的变化不小。最基本的一点是:作为一家传媒公司,在上市之前,我们比较低调,外界对我们的了解并不多。但上市后随着曝光率的增加,光线传媒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注目。
当然,公众关注度是好事,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多机会。在上市之前,一些公司在寻找业务伙伴时,光线传媒只是备选之一,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获得合作机会。而现在,很多公司是直奔光线传媒而来。这让员工信心倍增。最显性的表现是,现在员工根本不会想到失败,只会往更好的方向想,即现在的业绩只是开始,公司将会做得更大。
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光线传媒把接近20%的股权分给了员工,而不是明星。通过股价,员工会大致推算出自己的身价,能从中感觉到个人被公司的认可。同时,作为公司股东,员工既是为公司工作,也就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整个公司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其实,十几年走来,光线传媒一路上并不是特别顺利。困境中,我曾得到过很多朋友的无私帮助。现在,公司上市了,终于算是给了大家一个交代,即:大家对王长田的帮助,对光线传媒的支持,以及对这个行业的认可,是完全正确的。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虽然无法给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以物质回报,但是,此番公司上市,多少能让朋友们在心理上略感安慰。诚然,上市会给公司带来很多利益,但着实也给我带来了不小压力。通过上市,公司共融资14.38亿元。按理说,一下子拿到这么大一笔钱,应该高兴才对,但对于一个公众公司,怎么用这些真金白银推动公司业务发展,给投资者以回报,成为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问题。现在,每天一起床,我就开始琢磨着今天要见哪些人,开哪些会,关注哪些信息……一连串的工作占满我的行程。
上市之前,我的任务就是养活家人和员工。但上市之后,我多了一个负责任的对象——投资者。事实上,投资者给我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投资者对公司会有短期业绩的要求。有时候,长远的发展和短期的目标会出现冲突,所以,怎么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现在一直在思索。
同时,员工对于公司的身份转变,目前也在适应过程中。上市后,我们制订了一些信息披露和保密方面的制度,结果在和外界谈及公司时,员工一时间无法判断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这就造成了和外界沟通的障碍:你什么都不能跟人家说,怎么能要求别人同等反馈呢?
还有一个问题让我颇感忧虑。虽说公司给了员工将近20%的股份,但是,还有很多骨干员工,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拿到股份。我一直在猜测,这是否会给员工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对我个人而言,这些员工与我一起奋斗,现在我有了一定的实力,很想与所有的员工分享。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不能损害投资者利益。所以,如何安抚员工的情绪,也困扰着我。
不适应归不适应,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选择了上市这条路。因为上市可以强化公司原有的商业模式。上市之前,很多人认定52.5元的发行价格过高。但是,开盘第一天,公司股价就上涨了41%。这说明,“内容+渠道”的商业模式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筹备上市,我认为,一个公司要成功上市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首先,行业很重要,如果行业出了问题,几乎没有企业能够独善其身。其次,要在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中,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而建立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后,企业必须处于这个行业前三名的位置,或者有迅猛的发展势头,拥有成为前三名的潜质,否则,公司就不具备被关注的价值。
(采访|崔玲)
卢文兵 不付利息地融资
口述|小肥羊集团CEO 卢文兵
有一次,我在某地一家火锅店吃饭,本来是报着“取经偷艺”的想法,结果端上来的并不是真羊肉,而是一般人很难分辨出来的用羊油泡过的鸭肉。我立刻让老板换一盘真羊肉。可是不到半小时,换上来的羊肉盘中全是水,很明显是注水肉。这就是中国餐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诚信,没有品牌意识。
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批评谁,表扬谁,而是想说明,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那就一定会受到政府和股民更多的监督和更严格的审察,同时,弥补犯错的代价也会更大。所以,上市能促使一个公司比普通公司做得更好,不敢也不能为一已私利而有所懈怠。
我2004年刚到小肥羊时,小肥羊还属于类似于火锅大排档的低端餐厅。因为原料不是在统一的源头采购,所以对于品质保证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我提出要做年初预算,同事觉得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没有先例,可参考的资料又少。好在,这件事只要第一年做好了,之后就顺理成章了。到了2007年,小肥羊开始进入中端偏低的市场,锅底配料也开始从源头——生产基地统一采购了。2009年上市之后,小肥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屠宰场,严格控制羊肉质量,正式进入了中高端市场。
不难看出,上市帮助小肥羊规范了管理,获得了资本,增加了顾客。但是在有所收获的同时,肯定也要有所付出。比如,上市使企业受到的财务和法律审查更为严格。以前可能按企业的自身逻辑做就可以了,而上市后则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执行。特别重要的是,上市就意味着企业每年都要迎接一场股东和股民的考试。开股东会时,经常会有股东说,他刚刚在哪家连锁店吃过一次饭,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些琐碎的事情很麻烦。不过我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一点在我个人身上也有所体现。在来小肥羊之前,我并没有全面管理过一家企业。特别是当公司业绩不好、利润增长速度慢的时候,作为公司的CEO就会被股东甚至小股民指责,随时都有下课的可能。因此,每次要出公司财报时,我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正是因为承担的责任更大,管理的范围更多,就促使我思考的更多,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企业进步的同时,我也跟着一起进步。
中餐行业的上市公司,或者说大品牌很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餐饮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不愿意创新、不愿意改变。而且,越成功的创业者越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企业一般五年、十年内能做得很好,但是,时间长了就很容易走下坡路。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是有局限性的,想做大、做强,企业的经营者就一定要转变观念,打破固有的模式,引进人才或者培养人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个人是很推崇企业上市的。因为企业上市后不光可以不用付利息地融资,还能融智。没有人才的企业一定是短命的。无论是原有的基层员工,还是后来加入的相关专家、独立董事等,都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好军师。
(采访|本刊记者 修思禹)
吴向东 “公司的事不要问我”
口述|华泽集团董事长 吴向东
上市前,企业就像在路上跑的车,而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机会、平台,就像给车安上了翅膀,作用一定是让企业飞起来。我对上市公司的看法也许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过去那些年,上市在中国还是很神秘的事情,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的新手,小心翼翼却水平一般,遇到突发情况常措手无策,还抱怨别人有问题。股民也是一样,不知道如何选股票,被套之后只会责骂企业。其实不喜欢就不要去买嘛,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幸运的是,我们上市的时间比较晚,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很多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例如有一次,潘石屹给我们讲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区别。他回忆,在SOHO中国上市之前,他先开个家庭会议,跟家人宣布:“如果涉及到公司的事,你们都不要问我,如果我回答了,之后被投资人知道了,那么投资人就可以告我,因为我回答你是犯法的。”这个例子让我产生了如法炮制的想法。在公司上市前,我也要开一个同样内容的家庭会议,告诉家人,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一定是跟投资人一样的——通过公示,而不是私下里通过我泄密给他们。
坦诚地说,上市公司所有的规定我并不能逐条背下来。这还是源于过去老的思想。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凭眼光找生意。以前我们做事,想到的先是挣不挣钱,再考虑法律和经营理念。但是公司上市后,就要先考虑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的兼管法律,再考虑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最后才能决定做还是不做。最关键的是,对这一点要形成条件反射,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仅凭感觉主观判断,或者按上市前的习惯,很可能就会触犯法律。所以有关上市公司的事情,我一般都先找董秘,因为他的专业就是每天研究上市公司规则,之后是找律师,然后才做决策。现在,很多人喜欢挣轻松的钱,做投资、投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融资。对于这种想法我不反对,但也不支持。钱太多未必是好事,以我们自身的例子来讲,我们就不需要股民太多的钱,够现有发展的就够了。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非常好的人才不去做实业?真正挣钱的一定是实业家。做实业才会产生杠杆效应,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对于我个人来说,让一个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社会认可,本身会有更强的满足感。
所以,企业家们要先把实业做好,上市是之后的事情。上市也不要本着只为钱的态度,资本市场更多的作用是规范企业,为了企业提高知名度和信用度。
(采访|本刊记者 修思禹)
田家玉 神经都是紧绷的
口述|北京嘉寓门窗幕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家玉
上市之后,我们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公司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让公司的运行得以更加规范和透明。
要知道,资金好比人的血脉,制度的规范程度就像是身体的健康程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企业就能长寿。
不过,在公司长寿的同时,对于我个人的压力则是成倍增加了。作为公众公司,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在上市之前,公司在支配资金方面可能会比较随意。但上市之后,就不同了,要认真对待每笔支出,考虑这些支出能带来怎样的收益。所以,在约束个人行为方面,现在的我越来越严格。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不断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在这种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不努力学习这些新旧规范,在企业运营中就很有可能犯下错误。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规则了解越多,我则感觉越发需要谨慎。因为极有可能,自己非常随意的一句话,就会牵动公司的股价。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几乎没有了工作内外的区别。
压力大,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真实写照,所以,圈子里流行一句话:公司没上市,盼着上市;上市之后,觉得还不如不上市。不过,责任和压力总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拿到了资金、拿到了人才,那么付出精力则是理所应当的。上市之后,我在企业运作上的每一次付出和努力,都可以通过股票价格直观地反映出来。
中国的企业很多,但能够在A股上市的很少,只有2000多家。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都非常想上市。但我个人认为,上市的事情急不来,强扭的瓜不甜。证监会对申请上市的公司有一些量化标准。很多公司为了上市,不惜代价去拼凑数据。殊不知,一句谎言,也许用一百句实话都圆不回来。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建设和内控建设都比较完善之后,上市的事情自然瓜熟蒂落。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上市也不例外。其实,上市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阻碍。刚刚,证监会做了这样一个调研:近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平均增长率是20%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按理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为何上市之后的增长率反而不及上市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有关部门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太多。上市前企业是正常走路,但上市后,束缚多了,反而放不开手脚,瞻前顾后,生怕违反了哪一项制度。现在,有关部门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证监会的上市部和发行部目前都在考虑,对现有的监督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
(采访|崔玲)
口述|昌荣传播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党郃
昌荣传播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广告公司,无论对我个人还是对公司,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阶段。
上市之后的昌荣传播,知名度和信赖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要知道,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媒体广告代理和经营,公司的知名度就是财富。而且,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我们在资本竞争上也增添了筹码。可以说,上市进一步巩固了昌荣传播在国内行业中的领先优势。
不过,上市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随着业务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司的新员工数量逐渐增多,这使得昌荣传播的原有制度和文化,受到了不小的挑战。首先,公司是在海外上市的,要遵守海外市场的规范,所以,要求制度和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但是,作为一家已经成立了15年的中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既有的制度,老员工会对一些改变表现出抵触情绪。同时,我们也不能割裂公司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更要保留公司多年来积累的珍贵精神。怎么让新员工认同公司的老文化,是那段时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上市都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制度、业绩增长的要求,资本市场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有时候,资本市场的巨大诱惑还会造成一些企业为了一时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
选择上市这一步没有错,它促使昌荣开启了新一轮的蜕变。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筹备海外上市。我个人给出的建议是,上市之前,要让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2008年的时候,昌荣传播就启动了上市计划,然而,金融危机的到来让我们的上市之路遇到了阻碍。正是金融危机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
也正是那一年,公司开始尝试业务经营模式创新。在央视代理持续数年领先的基础上,昌荣传播开展业务的多元化布局,与东方卫视、天津卫视先后建立战略合作,尝试进入地方卫视媒体广告资源经营领域。随后,我们进军了互联网营销领域,并与国际领先的媒体集团安吉斯建立战略合作,吸收国际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在这些布局完成后,我才感觉到,上市的时机真正成熟了。
此外,即使成功上市,也要对企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上市不是目的,是企业实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为资本市场所左右。
(采访|崔玲)
策划|天下工作室
文|本刊记者 修思禹/崔玲
编辑|张军
……
口述|光线传媒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长田
也许是还没有完全适应,光线传媒的上市并没有给我个人生活带来多少变化。一个多月以来,我照旧每天十点上班,中午在公司吃妈妈做的午饭,晚上则是“消磨”在与朋友、客户寻找各种美食当中。
不过,上市之前,妈妈一般只过问我的健康,但上市之后,她关心的主题多了一个——安全。她经常跟我念叨:公司上市了,更多的人认识你,也知道你有多少钱,所以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细想母亲的这一变化,我才猛然发现:上市之后的光线传媒,真的变化不小。最基本的一点是:作为一家传媒公司,在上市之前,我们比较低调,外界对我们的了解并不多。但上市后随着曝光率的增加,光线传媒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注目。
当然,公众关注度是好事,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多机会。在上市之前,一些公司在寻找业务伙伴时,光线传媒只是备选之一,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获得合作机会。而现在,很多公司是直奔光线传媒而来。这让员工信心倍增。最显性的表现是,现在员工根本不会想到失败,只会往更好的方向想,即现在的业绩只是开始,公司将会做得更大。
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光线传媒把接近20%的股权分给了员工,而不是明星。通过股价,员工会大致推算出自己的身价,能从中感觉到个人被公司的认可。同时,作为公司股东,员工既是为公司工作,也就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整个公司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其实,十几年走来,光线传媒一路上并不是特别顺利。困境中,我曾得到过很多朋友的无私帮助。现在,公司上市了,终于算是给了大家一个交代,即:大家对王长田的帮助,对光线传媒的支持,以及对这个行业的认可,是完全正确的。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虽然无法给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以物质回报,但是,此番公司上市,多少能让朋友们在心理上略感安慰。诚然,上市会给公司带来很多利益,但着实也给我带来了不小压力。通过上市,公司共融资14.38亿元。按理说,一下子拿到这么大一笔钱,应该高兴才对,但对于一个公众公司,怎么用这些真金白银推动公司业务发展,给投资者以回报,成为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问题。现在,每天一起床,我就开始琢磨着今天要见哪些人,开哪些会,关注哪些信息……一连串的工作占满我的行程。
上市之前,我的任务就是养活家人和员工。但上市之后,我多了一个负责任的对象——投资者。事实上,投资者给我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投资者对公司会有短期业绩的要求。有时候,长远的发展和短期的目标会出现冲突,所以,怎么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现在一直在思索。
同时,员工对于公司的身份转变,目前也在适应过程中。上市后,我们制订了一些信息披露和保密方面的制度,结果在和外界谈及公司时,员工一时间无法判断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这就造成了和外界沟通的障碍:你什么都不能跟人家说,怎么能要求别人同等反馈呢?
还有一个问题让我颇感忧虑。虽说公司给了员工将近20%的股份,但是,还有很多骨干员工,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拿到股份。我一直在猜测,这是否会给员工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对我个人而言,这些员工与我一起奋斗,现在我有了一定的实力,很想与所有的员工分享。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不能损害投资者利益。所以,如何安抚员工的情绪,也困扰着我。
不适应归不适应,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选择了上市这条路。因为上市可以强化公司原有的商业模式。上市之前,很多人认定52.5元的发行价格过高。但是,开盘第一天,公司股价就上涨了41%。这说明,“内容+渠道”的商业模式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筹备上市,我认为,一个公司要成功上市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首先,行业很重要,如果行业出了问题,几乎没有企业能够独善其身。其次,要在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中,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而建立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后,企业必须处于这个行业前三名的位置,或者有迅猛的发展势头,拥有成为前三名的潜质,否则,公司就不具备被关注的价值。
(采访|崔玲)
卢文兵 不付利息地融资
口述|小肥羊集团CEO 卢文兵
有一次,我在某地一家火锅店吃饭,本来是报着“取经偷艺”的想法,结果端上来的并不是真羊肉,而是一般人很难分辨出来的用羊油泡过的鸭肉。我立刻让老板换一盘真羊肉。可是不到半小时,换上来的羊肉盘中全是水,很明显是注水肉。这就是中国餐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诚信,没有品牌意识。
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批评谁,表扬谁,而是想说明,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那就一定会受到政府和股民更多的监督和更严格的审察,同时,弥补犯错的代价也会更大。所以,上市能促使一个公司比普通公司做得更好,不敢也不能为一已私利而有所懈怠。
我2004年刚到小肥羊时,小肥羊还属于类似于火锅大排档的低端餐厅。因为原料不是在统一的源头采购,所以对于品质保证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我提出要做年初预算,同事觉得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没有先例,可参考的资料又少。好在,这件事只要第一年做好了,之后就顺理成章了。到了2007年,小肥羊开始进入中端偏低的市场,锅底配料也开始从源头——生产基地统一采购了。2009年上市之后,小肥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屠宰场,严格控制羊肉质量,正式进入了中高端市场。
不难看出,上市帮助小肥羊规范了管理,获得了资本,增加了顾客。但是在有所收获的同时,肯定也要有所付出。比如,上市使企业受到的财务和法律审查更为严格。以前可能按企业的自身逻辑做就可以了,而上市后则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执行。特别重要的是,上市就意味着企业每年都要迎接一场股东和股民的考试。开股东会时,经常会有股东说,他刚刚在哪家连锁店吃过一次饭,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些琐碎的事情很麻烦。不过我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一点在我个人身上也有所体现。在来小肥羊之前,我并没有全面管理过一家企业。特别是当公司业绩不好、利润增长速度慢的时候,作为公司的CEO就会被股东甚至小股民指责,随时都有下课的可能。因此,每次要出公司财报时,我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正是因为承担的责任更大,管理的范围更多,就促使我思考的更多,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企业进步的同时,我也跟着一起进步。
中餐行业的上市公司,或者说大品牌很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餐饮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不愿意创新、不愿意改变。而且,越成功的创业者越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企业一般五年、十年内能做得很好,但是,时间长了就很容易走下坡路。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是有局限性的,想做大、做强,企业的经营者就一定要转变观念,打破固有的模式,引进人才或者培养人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个人是很推崇企业上市的。因为企业上市后不光可以不用付利息地融资,还能融智。没有人才的企业一定是短命的。无论是原有的基层员工,还是后来加入的相关专家、独立董事等,都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好军师。
(采访|本刊记者 修思禹)
吴向东 “公司的事不要问我”
口述|华泽集团董事长 吴向东
上市前,企业就像在路上跑的车,而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机会、平台,就像给车安上了翅膀,作用一定是让企业飞起来。我对上市公司的看法也许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过去那些年,上市在中国还是很神秘的事情,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的新手,小心翼翼却水平一般,遇到突发情况常措手无策,还抱怨别人有问题。股民也是一样,不知道如何选股票,被套之后只会责骂企业。其实不喜欢就不要去买嘛,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幸运的是,我们上市的时间比较晚,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很多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例如有一次,潘石屹给我们讲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区别。他回忆,在SOHO中国上市之前,他先开个家庭会议,跟家人宣布:“如果涉及到公司的事,你们都不要问我,如果我回答了,之后被投资人知道了,那么投资人就可以告我,因为我回答你是犯法的。”这个例子让我产生了如法炮制的想法。在公司上市前,我也要开一个同样内容的家庭会议,告诉家人,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一定是跟投资人一样的——通过公示,而不是私下里通过我泄密给他们。
坦诚地说,上市公司所有的规定我并不能逐条背下来。这还是源于过去老的思想。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凭眼光找生意。以前我们做事,想到的先是挣不挣钱,再考虑法律和经营理念。但是公司上市后,就要先考虑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的兼管法律,再考虑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最后才能决定做还是不做。最关键的是,对这一点要形成条件反射,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仅凭感觉主观判断,或者按上市前的习惯,很可能就会触犯法律。所以有关上市公司的事情,我一般都先找董秘,因为他的专业就是每天研究上市公司规则,之后是找律师,然后才做决策。现在,很多人喜欢挣轻松的钱,做投资、投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融资。对于这种想法我不反对,但也不支持。钱太多未必是好事,以我们自身的例子来讲,我们就不需要股民太多的钱,够现有发展的就够了。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非常好的人才不去做实业?真正挣钱的一定是实业家。做实业才会产生杠杆效应,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对于我个人来说,让一个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社会认可,本身会有更强的满足感。
所以,企业家们要先把实业做好,上市是之后的事情。上市也不要本着只为钱的态度,资本市场更多的作用是规范企业,为了企业提高知名度和信用度。
(采访|本刊记者 修思禹)
田家玉 神经都是紧绷的
口述|北京嘉寓门窗幕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家玉
上市之后,我们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公司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让公司的运行得以更加规范和透明。
要知道,资金好比人的血脉,制度的规范程度就像是身体的健康程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企业就能长寿。
不过,在公司长寿的同时,对于我个人的压力则是成倍增加了。作为公众公司,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在上市之前,公司在支配资金方面可能会比较随意。但上市之后,就不同了,要认真对待每笔支出,考虑这些支出能带来怎样的收益。所以,在约束个人行为方面,现在的我越来越严格。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不断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在这种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不努力学习这些新旧规范,在企业运营中就很有可能犯下错误。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规则了解越多,我则感觉越发需要谨慎。因为极有可能,自己非常随意的一句话,就会牵动公司的股价。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几乎没有了工作内外的区别。
压力大,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真实写照,所以,圈子里流行一句话:公司没上市,盼着上市;上市之后,觉得还不如不上市。不过,责任和压力总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拿到了资金、拿到了人才,那么付出精力则是理所应当的。上市之后,我在企业运作上的每一次付出和努力,都可以通过股票价格直观地反映出来。
中国的企业很多,但能够在A股上市的很少,只有2000多家。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都非常想上市。但我个人认为,上市的事情急不来,强扭的瓜不甜。证监会对申请上市的公司有一些量化标准。很多公司为了上市,不惜代价去拼凑数据。殊不知,一句谎言,也许用一百句实话都圆不回来。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建设和内控建设都比较完善之后,上市的事情自然瓜熟蒂落。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上市也不例外。其实,上市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阻碍。刚刚,证监会做了这样一个调研:近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平均增长率是20%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按理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为何上市之后的增长率反而不及上市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有关部门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太多。上市前企业是正常走路,但上市后,束缚多了,反而放不开手脚,瞻前顾后,生怕违反了哪一项制度。现在,有关部门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证监会的上市部和发行部目前都在考虑,对现有的监督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
(采访|崔玲)
口述|昌荣传播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党郃
昌荣传播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广告公司,无论对我个人还是对公司,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阶段。
上市之后的昌荣传播,知名度和信赖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要知道,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媒体广告代理和经营,公司的知名度就是财富。而且,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我们在资本竞争上也增添了筹码。可以说,上市进一步巩固了昌荣传播在国内行业中的领先优势。
不过,上市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随着业务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司的新员工数量逐渐增多,这使得昌荣传播的原有制度和文化,受到了不小的挑战。首先,公司是在海外上市的,要遵守海外市场的规范,所以,要求制度和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但是,作为一家已经成立了15年的中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既有的制度,老员工会对一些改变表现出抵触情绪。同时,我们也不能割裂公司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更要保留公司多年来积累的珍贵精神。怎么让新员工认同公司的老文化,是那段时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上市都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制度、业绩增长的要求,资本市场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有时候,资本市场的巨大诱惑还会造成一些企业为了一时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
选择上市这一步没有错,它促使昌荣开启了新一轮的蜕变。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筹备海外上市。我个人给出的建议是,上市之前,要让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2008年的时候,昌荣传播就启动了上市计划,然而,金融危机的到来让我们的上市之路遇到了阻碍。正是金融危机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
也正是那一年,公司开始尝试业务经营模式创新。在央视代理持续数年领先的基础上,昌荣传播开展业务的多元化布局,与东方卫视、天津卫视先后建立战略合作,尝试进入地方卫视媒体广告资源经营领域。随后,我们进军了互联网营销领域,并与国际领先的媒体集团安吉斯建立战略合作,吸收国际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在这些布局完成后,我才感觉到,上市的时机真正成熟了。
此外,即使成功上市,也要对企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上市不是目的,是企业实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为资本市场所左右。
(采访|崔玲)
策划|天下工作室
文|本刊记者 修思禹/崔玲
编辑|张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