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增强中国文化辐射力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电视节目,汉语桥,文化
  • 发布时间:2011-10-28 17:21
  “我有个担心,担心《汉语桥》做得太好,我们德国的年轻人都跑到中国来,德国国内没有年轻人工作了。”国家汉办特聘顾问霍吾道笑言。

  虽说是句玩笑话,倒也不尽夸张——十年来,超过2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登上过这座“桥”,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这座“桥”带来的机遇从事了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更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这座“桥”在中国定居扎根..这座“桥”让中国文化到达彼岸、切实影响到了这些外国人的工作、生活。

  这到底是座什么“桥”?《汉语桥》是由中国国家汉办、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教育厅、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承办的一档国际大学生汉语言比赛节目。

  “各级领导都很重视,省长的要求是希望我们做成湖南的窗口,中国的窗口。调查显示,《汉语桥》十年来影响了5000万外国人学汉语,相当于《汉语桥》用十年时间促生了一个人口大国,这是很惊人的现象。”《汉语桥》制片人甘琼说。湖南卫视副总监梁瑞平表示,“国家汉办与我们合作,看中的是湖南台的品牌,相信我们能把这类节目做得好看、做出影响力。台里对这个国家级资源也很重视,我们派出了最优秀的团队来操刀《汉语桥》,这个节目的国际化属性符合湖南卫视战略定位中的‘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被寄予厚望的《汉语桥》,与其他语言类比赛节目不同,并不一味追求“说的比唱得好听”。评委不“毒舌”,选手也不另类。每场节目都像大型晚会,呈现的文化多元,歌舞、戏剧、音乐、声光电特效等的配合让节目更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欣赏性。另外,虽然是语言比赛,优胜者的选拔也并不以语言听说能力为终极标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体认是选手们能否胜出的关键。

  2011年共计有来自68个国家的118位选手参加了《汉语桥》比赛。除了扣人心弦又生动有趣的几场复赛、决赛,今年的“开幕式晚会”更是重头戏。2011年恰逢《汉语桥》十周年庆典,节目制作组“甘琼团队”为此殚精竭虑。

  7月16日晚,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现场宣布“第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启动”,十岁的《汉语桥》记录下新的华彩篇章。开幕式开场特效令人叹为观止,主持人汪涵、张丹丹、“四海兄弟”——蒋思哲、麦翔明、雷震、伊歌尔与大屏幕虚实结合,恍若从“地球”中走出来;来自芬兰的顶级合唱团为观众带来一首中西合璧的《中国人》;美国的地铁站乐团Metro组合用粤语翻唱了韵味十足的Beyond经典《海阔天空》;龚琳娜与德国籍丈夫老锣,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演绎了全新视听感受的李白名诗《静夜思》;花腔女歌唱家吴碧霞与两位外国选手,以嘹亮的高音混搭动感R&B,让传统红歌《映山红》焕发出时尚魅力。此外,中国国学文化推广大使、著名古典音乐歌唱家哈辉,也带去独创的表演艺术——“新雅乐”中的代表歌曲《礼》。

  接下来的几场复赛、决赛也无不让人感受到节目组创意上的巧思以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以《汉语桥》总决赛第一场为例,该场比赛使用VCR呈现选手们到中国各地体验当地文化、加入中国家庭学习传统技艺的故事;镜头转到现场,选手的汉语言个性表达诙谐幽默,中国传统文化的才艺展示赏心悦目,就连选手身上穿的青花瓷图案的服装也让观众大呼“惊艳”。在几位选手表演的同时,与之相配合的是以“古都风俗”“江南水乡”“麻辣川府”“彩云之南”等为主题的舞台情境展现。表演结束后还有选手们各自的中国家庭亲友团为他们现场打气。

  湖南卫视生产调度中心主任丁诚说:“把好创意落实到电视表现上是湖南卫视的优势,避免大而空就是要见微知著,从冲突入手、从情节入手,做好戏剧化的角色设计。通过策划、包装,将选手中西方的融合体验过程,以各种电视表现形式戏剧化地展示给观众,而不是简单讲讲汉语做个演说。目前,《汉语桥》在国内25岁以上学历较高的高端观众中收视比较不错,可以说影响到了我们想要影响的受众群体。接下来,继续扩大影响力、提高收视率,我们会再接再厉。”(肖林)

  对话《汉语桥》制片人甘琼:把比赛做成品牌 把品牌做成产业

  记者:相较往年,今年的《汉语桥》有何看点?比赛类节目常办常新的关键是什么?从技术的角度讲,你们的强项是什么?

  甘琼:创新很多。领导对我的要求就是同样的比赛每一届都要做得不一样。第一,开幕式是十年盛典,有开场创意新视觉;往届选手大聚会,有感人故事;四位往届选手“四海兄弟”做主持,以及原创的“混搭”表演形式..第二,比赛特意注入了“中外朋友一起感受世界文化经典”的内容,全程比赛还加入了中国大学生的牵手互动参与。总之是世界文化的大集合。世界的汉语桥嘛。

  比赛类节目的关键还是创新。我们的强项是“系统”的支持。在湖南卫视做节目,导演职能会比较纯粹。我们台有调度中心,领导的协调、调度无时无刻、无微不至,演艺事务部、演播部、技术部、财务、车队、保卫部等都为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

  记者:节目组一共多少人?做一期节目的周期是多长时间?每期制作费用大概多少?

  甘琼:台聘人员十几个,再加上一些项目聘工作人员,基本上以一当十。以往开幕式和比赛分别由两到三个团队来运作,今年全部由我们团队负责。开幕式我带两三个人做前期策划,两场大复赛共3个人,三场总决赛各1个人。4个外拍VCR导演,还有1个后期,1个制片。其他人都是临时聘用的或者实习生或者志愿者。另外,我们百十号选手的制片工作也是海量,台里派了很强大的制片队伍。

  节目周期都是一周之内做一场比赛,相当于一周一场主题大晚会啊。费用问题就不说了吧,很少,不好意思说啊(笑)。

  记者:是什么让你们这么玩命呢?

  甘琼:这个啊,用张华立台长的话说,就是电视湘军的“遗传”基因,是“命贱”。呵呵。做节目氛围很重要,我们台领导们个个都专业,人人在玩命,你能不玩命啊?制片人编导们都被一股动力推着往前走。

  记者:一场开幕式晚会,3场复赛、3场决赛,费用共计几百万元?

  甘琼:对啊,差不多吧。我只能跟你这样说,整个汉语桥一共七大场节目!要保证节目效果,更要创新和影响。预算有限绝对是你无法想象的!呵呵。

  记者:外籍选手们来京的一切差旅、住宿,到各地体验文化生活的费用都是节目组出吗?需要额外付酬给他们吗?

  甘琼:选手比赛有关的费用都是由国家汉办统一安排的,我们不用额外支付任何费用。

  记者:作为这种大型节目或者说大型活动的制片人,如何控制成本?在你看来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是可花可不花的,哪些是不必花钱的?

  甘琼:做节目花钱的地方有两大块:一是明星演员,二是舞台技术视觉包装。我不是唯明星论的节目制作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视觉包装上,我们花的力气很大。舞美、道具、大屏幕配合我都要求精益求精——人家外国人来参加中国的语言比赛,多好的展示文化内核的机会。但在管理上我还是控制得很严格,所有录播的节目都走直播流程,纠结的过程放在台下绝不带上舞台。这样又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记者:在操作难度上,这档节目与你以往做的节目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甘琼:《汉语桥》是个国家级项目,它的运作关系到N个部门的协调,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汉语桥执委会,可以说我们不是一个卫视在做,是一个省在做。我们的省委常委、副省长郭开朗亲自挂帅、欧阳常林台长总牵头,这点和其他节目不同。另外,也没有哪个节目会有那么多外国人参加,从安全保障、生活方式、节目制作中的沟通等各个方面都要小心谨慎,随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所幸台里主管领导,包括欧台都是亲自指导这个晚会和每一场比赛,他们的信任和专业是我们成功的保障,也是我们的强大后盾,毕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国际赛事,要靠他们把握大局。

  记者:做这种传播中西方文化、沟通心灵的节目有何诀窍可言?

  甘琼:情感!中西方表达情感的意愿是相通的!在节目中我把自己、团队每个人的情感以及外国选手的情感等等都融合在一起——大家会觉得真的中外一家亲,比赛有人情味,国际大情感,不小家子气。

  记者:下半年各种比赛类节目扎堆儿,你对比赛类节目的未来有何期待?如何判断这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甘琼:在众多比赛类节目中,《快乐女声》和《汉语桥》都比较典型。前者是文化产业链的代表,通过比赛实现梦想,进而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几年,国家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汉语桥》就是走出去的一个代表。如果只把比赛当作比赛,那基本没啥意思。《汉语桥》和“快女”其实都在做文化积累。一方面,把比赛做成品牌;另一方面,把品牌做成产业。只要具备了这两点的比赛节目,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记者:作为当年湖南卫视第一档市场化运作的栏目《超级歌会》的制片人,以及从外企华娱卫视回归的资深电视人,再到湖南广电当下第三次改革的亲历者..在你来看,湖南电视制作人的发展环境有哪些变化?作为制片人,你有何困惑?你对未来寄予哪些期望?

  甘琼:从发展环境来看,在湖南台做节目的空间越来越宽松,制作人的发展天地很广阔。第三轮改革对于节目生产来说其实是在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给我们松绑和升级——台长说会越来越好,哈哈,我们台长不会忽悠我们的。

  记者:最近一段时期电视人转投新媒体尤其是视频网络公司的消息不断,你怎么看待这种趋势?对你个人会有影响吗?

  甘琼: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竞合关系,等三网融合之后,人才相互流动的趋势还会加强,这很正常。我是做晚会出身,晚会在国外叫“合家欢”,是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节目类型。电视的“家庭收看”特色是网络不可替代的,所以,做出全家人都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对制片人来说才有竞争力。

  记者:在你看来,国内节目制作人的发展瓶颈在哪里?

  甘琼:在“创意管理”。做一档好的节目不难,难的是接连不断做出高水准的节目。这就需要创意管理上的创新。国外高水准的制作公司非常注重节目生产流程的标准化,例如他们每一个节目都有制作宝典,这就是管理。一个持续的创意挖掘、激发、收集与生产转化体系,可以保证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团队长盛不衰。

  记者:如果资金不设上限,你最想做哪种类型的节目?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有计划操盘新节目吗?如果有,可否透露下相关情况?

  甘琼:说实话,现在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从硬件到创意与欧美同行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资金不设上限,我们想与国际专业的创意与技术团队合作,想做能给观众带来巨大视听享受的娱乐节目。因为和《汉语桥》结缘,最近可能做与外国人有关的节目。现在正在做这样的策划,具体内容保密吧。(肖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