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大风歌”何以为继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酒泉,新能源,风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28 17:50
目前,酒泉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制造园里的一批风电企业陷入开工不足的忧虑中
戈壁滩一望无际,鲜见绿色,几无人迹。大风呼啸中,洁白的风机一排排矗立,蔚为壮观。
这是位于甘肃酒泉瓜州县境内的景象,对于酒泉乃至整个河西走廊一带的各地方政府而言,“风电”已成为撬动地方经济的杠杆。
甘肃省发改委提供给本刊的资料显示,甘肃矿区、武威红沙岗、金昌、张掖平山湖也具备开发百万千瓦级以上大型风电场的条件,目前已开展规划编制评审等相关前期工作。
本刊记者沿河西走廊一路寻访发现,金昌、嘉峪关等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均表达出发展风电的热情,其中热情最高的当属酒泉市。
2011年酒泉市规划了以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从2008年起,随着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落户酒泉,风电在当地发展迅猛,整个风电产值已约占酒泉市GDP三分之一的比重。
眼下,热情似乎受到理性的提示,2011年年初酒泉风电基地的脱网事故,使风电行业进入了新的调整期。“主要是今年贯彻国家有关风电发展的精神,要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酒泉能源局局长吴生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事故风波才歇,又遇国家调整,酒泉“大风歌”何以为继?
从“四台小风机”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011年9月下旬,本刊记者来到北大桥第四风电场,汽车在风场中行驶半小时才到达中心地带,那里地面飞沙走石,几乎睁不开眼,而高达约70米的风机,叶片的转动速度却比一般人想象中慢得多。
“在我们这里搞风电,得天独厚。”瓜州县能源局副局长袁士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风电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风够大”,这对整个酒泉地区都不是问题。
据气象部门最新评估,酒泉地区年平均有效风功率超过每平方米150瓦,有效风速时数超过6000小时,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达2300小时,可开发量8200万千瓦以上。
论及风能资源,内蒙古一些地区也很丰富,年平均风资源发电小时数能达到2500~2700小时,可是风电场建设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地处草场或牧场的内蒙古风电场,得花费大力气移民。而在沿海地区建风电场又产生占用农田等问题。
酒泉的风电场建在河西走廊一带,这里地域辽阔,风能资源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戈壁滩上建风电场,不占耕地,不需移民,建设成本低很多。”吴生学告诉本刊记者,酒泉具备成为“风电之都”的天然优势。
早在1997年,酒泉就从西班牙进口了四台小风机,开始风力发电的探索。2004年,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重视,酒泉市委市政府决定要把风力资源变成产业优势。“我们2004年开始做风电基地规划,当时规划到2010年底达到100万千瓦,到2015年达到500万千瓦。”吴生学说。
随着国家新能源规划的推进,酒泉市“百万千瓦”规划逐步演变成“千万千瓦”。这次升级的关键节点在2007年,吴生学记得,当时的一位国务院分管领导来到酒泉最早建设的风电场视察时说,在酒泉这个地方建风场,一不需征地,二不需移民,应该大力发展。
不久,一个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场,“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构想开始形成。“为什么是千万千瓦?因为三峡的装机容量是千万千瓦。” 吴生学说。
酒泉市能源局关于建设千万千瓦级特大型风电基地的规划得到国家能源局的支持。2008年4月,酒泉公布消息说,上述规划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吴生学透露,“实际上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批文在2007年12月就拿到了”。
这一风电示范性项目顺利落户酒泉,在吴生学看来,不是跑项目的结果,“而是地方要发展的方向‘恰好’对接了中央要求发展的方向”。
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的通过,如同一个巨大引擎,让酒泉一下子驶入“风电时代”。根据当时的基地规划,到2015年酒泉将建成风电装机1271万千瓦,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当地百姓眼看着戈壁滩上施工刨地,很快,排排风机已经成为酒泉的标志性风景线。
一批风电企业集体陷入开工不足困境
随着风电场的开工建设,围绕风电的各种装备制造业也迅速在酒泉生根发芽。
本刊记者在酒泉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制造园看到,入驻这里的90%都是生产风电零部件的企业。国内实力靠前的装备制造商包括金风、中材、东汽等企业,都已在这里排兵布阵。
然而,目前产业园里的一批风电企业陷入了开工不足的忧虑中。
金风科技公司是整机生产商,在它6000多平米的厂房里,本刊记者发现,几乎很难看见工人的身影。金风科技副总经理吴晓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公司并未停产,厂里还有120名工人在干活,其他很多工人都派往风电场的现场培训区了。“现在生产量不饱和,让工人们去现场锻炼一下也是培养方式。”
在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本刊记者发现,厂里12套模具中仅有两套在生产。该公司生产部部长张强向本刊记者坦言,“减产、半停产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公司有些型号的风机已经停止发货。主机厂他们的装机也没法进行下去,很多项目的合同虽然签订了,但是风电场不建设,后期的供货就跟不上。”
“酒泉地区的风电项目这两年一直在上马,公司仅在酒泉一个地方一年就能售出200套左右的塔筒,去年光给瓜州就做了100多套塔筒,但是今年一套都没有做。”甘肃酒钢天成风电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于忠武对开工不足深感焦虑。
于忠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去年该公司的塔筒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而今年已到9月才销售了1亿多元,且主要订单都来自甘肃省外,比如新疆地区。“可以说酒泉今年以来到9月中旬为止,都没有一台新装的风机”。
脱网事故后的整改
风电场建设速度在酒泉地区的放缓,在整个业内似已形成共识。这一放缓被认为与2011年的几起脱网事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1年2月24日,中电酒泉风电公司桥西第一风电场出现故障,导致16个风电场598台风电机组脱网,这是近几年中国风电“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4月17日,瓜州发生脱网事故;8天后,酒泉风电基地上千台风机再次发生脱网事故。
事故发生后,舆论对大面积集中建设风电场产生诸多质疑。眼下,许多风电制造商像金风科技一样,在生产不能饱和的情况下,将工人派去风电场做维护和事故排查。事故影响和舆论压力下,酒泉风电发展从狂飙突进陷入了反思。
“其实事故发生前,很多人就意识到可能会发生问题,我自己心里也隐隐担忧过。”吴生学解释说,一开始,大家认为风力发电机里面装不装低电压穿越设备无关紧要,因为小规模分散的风机装和不装影响不大。事故发生了,大家才意识到大面积集中建设大型风电厂,风力发电机就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有了这功能,发生电压波动的时候,才不会令电网大面积立即跳闸,风电机组可保持一段时间不间断并网运行。
“以往不安装低电压穿越设备,主要原因是企业要降低成本”。于忠武说,“一旦装配低电压穿越设备,一套塔筒就要增加50万元的成本,同时风机的整套控制系统都要做出技术上的改变。”
事故发生后,成本问题终于被搁置,酒泉地区的风电场集体整改,境内的3771个风机全面进行低电压穿越改造,大致在9月底改造完毕。
风电项目审批权“往上收”
整改的同时,新风电项目亦暂停上马,风电制造商的日子无奈地“清闲”起来。引人注意的是,酒泉地区今年最大的风电项目——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的二期工程(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进度明显放缓。
按照吴生学的说法,“二期中的300万千瓦,今年已开始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国家能源局已经批示了这部分建设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作为二期工程的开头炮,“300万千瓦”已成为酒泉今年风电发展的一个心结,虽然在今年5月17日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路条”,但得到“路条”的“300万千瓦”却迟迟未动工。
酒泉能源局下属单位的一位负责人向本刊透露,对于“300万千瓦”,国家能源局只是审批,并没核准,不核准就没法建设,“就算9月内核准,今年年底前也很难建起来”。
“酒泉市一直在积极推动‘300万千瓦’建设,我们这些相关企业也希望今年能尽快上马。但我们私下交流,风电场的业主们还在担心风电上网的问题。”酒钢西部重工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吴生学说,在酒泉国家风电基地二期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审批程序进行,而且连一些前期工作,如环评、水保、土地、电网接入等,也相应严格起来。
以往“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基本上是地方发改委审批,而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出台政策,规定核准权属于省里,且核准前要上报计划,并到国家能源局备案。有业内专家分析,中央这么做,有把风电项目的核准与审批权“往上收”的意味。
把酒泉的风电送出去
酒泉的多位风电企业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除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风电行业的确在前期的高速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企业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材科技从2007年开始,和整个风电行业一样,经历过爆发式增长,紧接着就像股市崩盘哗啦啦了。”张强说,现在公司改变战略,重点投入研发新型材料并开拓国际市场。
脱网事故发生后,风电产业在酒泉GDP的比重也开始下降。但吴生学认为,“这样有利于酒泉风电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一个好事情,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国家示范基地,既要示范,就要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吴生学说,二期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或者更长时间建立起来。“二期的‘800万千瓦’建设,眼下有两大重要工程来保证。一是敦煌-玉卡-格尔木之间修建一条负荷750万千瓦的输送线路,这个项目年底争取完成合同,明年开工。线路建成后就会形成一个西北网内750万千瓦线路的环路。让我们更添信心的是一条从酒泉到湖南的输电工程—— 正负8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这样酒泉的风电就可以送到湖南株洲去了。”
湖南的火电发展因为远距离运输等问题遇到瓶颈,同时大量发展煤电导致当地环境的压力很大。在曾任甘肃省长的现任湖南省长徐守盛和酒泉市委的推动下,2011年4月,甘肃省政府与湖南省政府签订了供/用电协议,输电工程建成后,甘肃每年可向湖南输送300亿~500亿度电。该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开工建设。
“徐守盛在看到协议的时候说,非常支持欢迎甘肃酒泉的风电进入湖南,认为这将推动湖南节能减排。”吴生学说。
查看酒泉风电的长期规划,本刊记者发现,即使在二期工程“800万千瓦”建设完成后,酒泉的风电发展也不会停。吴生学说,酒泉风电2015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万千瓦,届时如果全国风电装机能达到1亿千瓦,“酒泉将是全国的五分之一”。
《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 |甘肃酒泉、嘉峪关报道
……
戈壁滩一望无际,鲜见绿色,几无人迹。大风呼啸中,洁白的风机一排排矗立,蔚为壮观。
这是位于甘肃酒泉瓜州县境内的景象,对于酒泉乃至整个河西走廊一带的各地方政府而言,“风电”已成为撬动地方经济的杠杆。
甘肃省发改委提供给本刊的资料显示,甘肃矿区、武威红沙岗、金昌、张掖平山湖也具备开发百万千瓦级以上大型风电场的条件,目前已开展规划编制评审等相关前期工作。
本刊记者沿河西走廊一路寻访发现,金昌、嘉峪关等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均表达出发展风电的热情,其中热情最高的当属酒泉市。
2011年酒泉市规划了以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从2008年起,随着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落户酒泉,风电在当地发展迅猛,整个风电产值已约占酒泉市GDP三分之一的比重。
眼下,热情似乎受到理性的提示,2011年年初酒泉风电基地的脱网事故,使风电行业进入了新的调整期。“主要是今年贯彻国家有关风电发展的精神,要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酒泉能源局局长吴生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事故风波才歇,又遇国家调整,酒泉“大风歌”何以为继?
从“四台小风机”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011年9月下旬,本刊记者来到北大桥第四风电场,汽车在风场中行驶半小时才到达中心地带,那里地面飞沙走石,几乎睁不开眼,而高达约70米的风机,叶片的转动速度却比一般人想象中慢得多。
“在我们这里搞风电,得天独厚。”瓜州县能源局副局长袁士禄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风电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风够大”,这对整个酒泉地区都不是问题。
据气象部门最新评估,酒泉地区年平均有效风功率超过每平方米150瓦,有效风速时数超过6000小时,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达2300小时,可开发量8200万千瓦以上。
论及风能资源,内蒙古一些地区也很丰富,年平均风资源发电小时数能达到2500~2700小时,可是风电场建设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地处草场或牧场的内蒙古风电场,得花费大力气移民。而在沿海地区建风电场又产生占用农田等问题。
酒泉的风电场建在河西走廊一带,这里地域辽阔,风能资源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戈壁滩上建风电场,不占耕地,不需移民,建设成本低很多。”吴生学告诉本刊记者,酒泉具备成为“风电之都”的天然优势。
早在1997年,酒泉就从西班牙进口了四台小风机,开始风力发电的探索。2004年,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重视,酒泉市委市政府决定要把风力资源变成产业优势。“我们2004年开始做风电基地规划,当时规划到2010年底达到100万千瓦,到2015年达到500万千瓦。”吴生学说。
随着国家新能源规划的推进,酒泉市“百万千瓦”规划逐步演变成“千万千瓦”。这次升级的关键节点在2007年,吴生学记得,当时的一位国务院分管领导来到酒泉最早建设的风电场视察时说,在酒泉这个地方建风场,一不需征地,二不需移民,应该大力发展。
不久,一个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场,“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构想开始形成。“为什么是千万千瓦?因为三峡的装机容量是千万千瓦。” 吴生学说。
酒泉市能源局关于建设千万千瓦级特大型风电基地的规划得到国家能源局的支持。2008年4月,酒泉公布消息说,上述规划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吴生学透露,“实际上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批文在2007年12月就拿到了”。
这一风电示范性项目顺利落户酒泉,在吴生学看来,不是跑项目的结果,“而是地方要发展的方向‘恰好’对接了中央要求发展的方向”。
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的通过,如同一个巨大引擎,让酒泉一下子驶入“风电时代”。根据当时的基地规划,到2015年酒泉将建成风电装机1271万千瓦,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当地百姓眼看着戈壁滩上施工刨地,很快,排排风机已经成为酒泉的标志性风景线。
一批风电企业集体陷入开工不足困境
随着风电场的开工建设,围绕风电的各种装备制造业也迅速在酒泉生根发芽。
本刊记者在酒泉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制造园看到,入驻这里的90%都是生产风电零部件的企业。国内实力靠前的装备制造商包括金风、中材、东汽等企业,都已在这里排兵布阵。
然而,目前产业园里的一批风电企业陷入了开工不足的忧虑中。
金风科技公司是整机生产商,在它6000多平米的厂房里,本刊记者发现,几乎很难看见工人的身影。金风科技副总经理吴晓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公司并未停产,厂里还有120名工人在干活,其他很多工人都派往风电场的现场培训区了。“现在生产量不饱和,让工人们去现场锻炼一下也是培养方式。”
在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本刊记者发现,厂里12套模具中仅有两套在生产。该公司生产部部长张强向本刊记者坦言,“减产、半停产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公司有些型号的风机已经停止发货。主机厂他们的装机也没法进行下去,很多项目的合同虽然签订了,但是风电场不建设,后期的供货就跟不上。”
“酒泉地区的风电项目这两年一直在上马,公司仅在酒泉一个地方一年就能售出200套左右的塔筒,去年光给瓜州就做了100多套塔筒,但是今年一套都没有做。”甘肃酒钢天成风电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于忠武对开工不足深感焦虑。
于忠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去年该公司的塔筒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而今年已到9月才销售了1亿多元,且主要订单都来自甘肃省外,比如新疆地区。“可以说酒泉今年以来到9月中旬为止,都没有一台新装的风机”。
脱网事故后的整改
风电场建设速度在酒泉地区的放缓,在整个业内似已形成共识。这一放缓被认为与2011年的几起脱网事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1年2月24日,中电酒泉风电公司桥西第一风电场出现故障,导致16个风电场598台风电机组脱网,这是近几年中国风电“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4月17日,瓜州发生脱网事故;8天后,酒泉风电基地上千台风机再次发生脱网事故。
事故发生后,舆论对大面积集中建设风电场产生诸多质疑。眼下,许多风电制造商像金风科技一样,在生产不能饱和的情况下,将工人派去风电场做维护和事故排查。事故影响和舆论压力下,酒泉风电发展从狂飙突进陷入了反思。
“其实事故发生前,很多人就意识到可能会发生问题,我自己心里也隐隐担忧过。”吴生学解释说,一开始,大家认为风力发电机里面装不装低电压穿越设备无关紧要,因为小规模分散的风机装和不装影响不大。事故发生了,大家才意识到大面积集中建设大型风电厂,风力发电机就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有了这功能,发生电压波动的时候,才不会令电网大面积立即跳闸,风电机组可保持一段时间不间断并网运行。
“以往不安装低电压穿越设备,主要原因是企业要降低成本”。于忠武说,“一旦装配低电压穿越设备,一套塔筒就要增加50万元的成本,同时风机的整套控制系统都要做出技术上的改变。”
事故发生后,成本问题终于被搁置,酒泉地区的风电场集体整改,境内的3771个风机全面进行低电压穿越改造,大致在9月底改造完毕。
风电项目审批权“往上收”
整改的同时,新风电项目亦暂停上马,风电制造商的日子无奈地“清闲”起来。引人注意的是,酒泉地区今年最大的风电项目——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的二期工程(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进度明显放缓。
按照吴生学的说法,“二期中的300万千瓦,今年已开始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国家能源局已经批示了这部分建设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作为二期工程的开头炮,“300万千瓦”已成为酒泉今年风电发展的一个心结,虽然在今年5月17日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路条”,但得到“路条”的“300万千瓦”却迟迟未动工。
酒泉能源局下属单位的一位负责人向本刊透露,对于“300万千瓦”,国家能源局只是审批,并没核准,不核准就没法建设,“就算9月内核准,今年年底前也很难建起来”。
“酒泉市一直在积极推动‘300万千瓦’建设,我们这些相关企业也希望今年能尽快上马。但我们私下交流,风电场的业主们还在担心风电上网的问题。”酒钢西部重工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吴生学说,在酒泉国家风电基地二期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审批程序进行,而且连一些前期工作,如环评、水保、土地、电网接入等,也相应严格起来。
以往“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基本上是地方发改委审批,而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出台政策,规定核准权属于省里,且核准前要上报计划,并到国家能源局备案。有业内专家分析,中央这么做,有把风电项目的核准与审批权“往上收”的意味。
把酒泉的风电送出去
酒泉的多位风电企业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除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风电行业的确在前期的高速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企业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材科技从2007年开始,和整个风电行业一样,经历过爆发式增长,紧接着就像股市崩盘哗啦啦了。”张强说,现在公司改变战略,重点投入研发新型材料并开拓国际市场。
脱网事故发生后,风电产业在酒泉GDP的比重也开始下降。但吴生学认为,“这样有利于酒泉风电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一个好事情,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国家示范基地,既要示范,就要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吴生学说,二期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或者更长时间建立起来。“二期的‘800万千瓦’建设,眼下有两大重要工程来保证。一是敦煌-玉卡-格尔木之间修建一条负荷750万千瓦的输送线路,这个项目年底争取完成合同,明年开工。线路建成后就会形成一个西北网内750万千瓦线路的环路。让我们更添信心的是一条从酒泉到湖南的输电工程—— 正负8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这样酒泉的风电就可以送到湖南株洲去了。”
湖南的火电发展因为远距离运输等问题遇到瓶颈,同时大量发展煤电导致当地环境的压力很大。在曾任甘肃省长的现任湖南省长徐守盛和酒泉市委的推动下,2011年4月,甘肃省政府与湖南省政府签订了供/用电协议,输电工程建成后,甘肃每年可向湖南输送300亿~500亿度电。该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开工建设。
“徐守盛在看到协议的时候说,非常支持欢迎甘肃酒泉的风电进入湖南,认为这将推动湖南节能减排。”吴生学说。
查看酒泉风电的长期规划,本刊记者发现,即使在二期工程“800万千瓦”建设完成后,酒泉的风电发展也不会停。吴生学说,酒泉风电2015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万千瓦,届时如果全国风电装机能达到1亿千瓦,“酒泉将是全国的五分之一”。
《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 |甘肃酒泉、嘉峪关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