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众对两国矛盾判断趋向成熟

  日本人把是否会使用中国的历史典故、成语等作为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标志

  从2007年3月开始,《瞭望东方周刊》和日本《读卖新闻》每年一度的中日同题调查,迄今已进行了六次。

  2011年10月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怎样的中日关系现状?两国民众对于彼此的感受、对两国关系前景的预期等,在这四年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最新出炉的调查数据,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

  《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的中日韩调查,从中国方面看,对中日关系评价明显提高,而日本受访者对于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测都较低,你认为背后的缘由是什么?

  高洪:从今年的民调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受访者对中日关系判断比日方更乐观,这也符合近年中日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

  过去我们一向认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很大,其实近两年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在上涨,2010年到达了临界点。这和日本本身经济状况不好、政局不稳定以及某些日本政治家和一些媒体对中国负面的、扭曲的报道有关系,这些因素导致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持悲观态度。

  《瞭望东方周刊》:双方信赖度的提升方面,这几年进展缓慢,这反映了中日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高洪:本世纪前五年,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中日两国民众的互信不是太大问题。2005年成为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尤其是日本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2006年到2011年,在我们连续跟踪进行调查的5年中,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态度是持续悲观、逐步变冷。中国民众的情绪处在小幅波动中。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以后,中日关系倒退至冰点。

  在民族文化和心理上,日本是危机意识极强的国家,岛国多灾多难。2011年的调查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设问是“您认为日本政府是否适时准确地公开核事故的信息”,结果日本老百姓不相信日本政府的占87%。这说明日本公众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对日本政府信任程度很差,对本国的前景布满疑虑。

  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经济看好,而且对自己国家的影响力很有信心。日本公众对本国前景的预期黯淡,这种负面情绪也会投射到中日关系上。

  《瞭望东方周刊》:从今年的调查来看,日本人显然比中国人对中日经济合作寄予的希望更多。日本民众如何看待中国这个在亚洲日益崛起的庞大经济体?

  高洪:日本民众的心态是矛盾的。尽管从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崛起对日本来说是个机遇,但受访者并非都是日本大企业集团的老总。对老百姓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对一般日本民众生活的某些领域构成冲击。比如在中国的日企,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人力成本增加,钱不如以前那么好挣了等等。而且日本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比对中国要高得多。

  文化心理需求是中日交流突破点

  《瞭望东方周刊》:从2007年开始的这个调查,已经持续5年。这5年中,中日民众眼中的中日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高洪:这项调查持续5年,为准确把握中日双方的民意提供了可信的基础,对两国关系的研究很有意义。从近5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日关系总体向好,矛盾摩擦时有发生,但两国公众对造成两国矛盾原因的判断越来越成熟。

  《瞭望东方周刊》:从几年来的调查结果看,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感兴趣者多,他们对中国传统中什么方面最看重?

  高洪:日本人把是否会使用中国的历史典故、成语等等作为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标志。所以,中国可以通过对日本大众文化心理需求的满足来进行文化交流。

  日本对狭义的中国历史非常重视,他们看京剧,游览中国的历史遗迹。电影、电视剧、音乐、文学等,也是很好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方式。我们也可以借此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方法。

  改善中日关系首先要消除误解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今后的中日关系会如何发展?

  高洪:中日两国的官方和民间都认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利益是要维护的,要顾全大局,但是中日关系的根本改善,离不开民间的交流和努力。

  《瞭望东方周刊》:该从什么方面努力?

  高洪:首先要消除误解。从统计数据看,日本公众对中国的问题存在误解和误判,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所担心。

  现在日本公众对中国有一种不安和矛盾心态,这一点在过去不很明显。邻国过于强大,他们担心对日本的安全造成威胁,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交流不够造成的。

  在中日关系中,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沟通和解释的力度,另一方面,解释不能用说教的形式,还是要通过扩大民间交往和接触,让对方看到真实的中国,看到中国的发展给亚洲和全世界带来的正面影响,我们也应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温和地阐释和表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决心。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整个世界都在走向公正和解,所以中日关系从更大的尺度上看,还是乐观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米艾尼|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