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的诅咒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17 16:38
从天堂一步堕入地狱,遭遇类似命运的公司远不止通用汽车一家,196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位于曼哈顿的总部大楼落成启用之时,便是其王牌节目“新闻60分”骨干爱德华.默罗离开、多元化投资拖累CBS失去王者地位之日。历史的巧合背后蕴含着规律,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诺思科特.帕金森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办公大楼法则”,一家公司或机构的办公大楼建造得越完美、豪华,该组织距离解体的时间也就越近。
在帕金森看来,初创阶段的企业会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业务发展上,尽管在临时租用的、简陋的屋子里办公,业务发展倒很可能一片兴隆。而随着企业一步步走上正轨,管理者很容易注意到和飞黄腾达的业务所不相称的简陋的办公环境,“再也不差钱了”,或许是时候改善一下对外形象了——于是,开会提议讨论、制定预算、工程招标、确定装修风格和办公室设置等工作随之展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似乎找到了新任务,兴奋地讨论着对新建办公大楼的看法、各自钟意的装修风格以及谁的办公室应该设在谁的边上。至于业务,“我们过去不是做得很好么?就这样一直做下去不就好了”。
除了“金碧辉煌的内饰”、“涂着猩红色口红,态度傲慢的接待员”以及“位于走廊最末端的管理者的办公室和墙上挂着的马蒂斯的画作”,这些美好事物所花费掉的大量资金、人力、物力之外,在帕金森看来,当一家公司拥有了一份无懈可击、趋近完美的未来规划,那也正是它走向衰落的某种征兆。因为这就意味着:一切重要的工作——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探求——都已经完成了,“完美意味着定局,而定局又意味着终结”。
曾以环球航线垄断美国所有西行航空旅客长达40年之久的泛美航空公司,在1963年搬入位于纽约公园大街的泛美大厦之后,便厄运连连。1970年代初,泛美为了迎合旅客量增长而大量引进波音747飞机,但由于受到油价上涨、航空旅游需求减少以及国际航班供过于求等因素的影响,利润率急速下降。1980年,时任泛美航空总裁的威廉.斯威尔以过高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国家航空公司后,不仅没有增强泛美在国内航线上的竞争力,反而造成了航空机队与航线网络的管理混乱,两家公司在文化上也难以融合。1981年,泛美被迫将泛美大楼出售给大都会人寿,以换取资金购买新飞机。即便如此,它也没能摆脱厄运纠缠,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将泛美彻底送入了坟墓,1991年泛美宣告破产。
与泛美同命相怜的,还有曾属全美航空四巨头之一的环球航空公司。1962年,由埃罗.沙里宁设计的肯尼迪机场环球专用候机楼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中期现代设计的典范,但同样也成为了环球由盛转衰的见证。1992年环球航空首度宣告破产,在经历了数次周折之后,2001年以被美国航空公司并购告终。
1981年,IBM位于纽约麦迪逊大街的总部大楼开工,也就是在这一年,IBM在开发自己的第一款PC机时,将微处理器的开发交给了英特尔,把操作系统的开发交给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这一“短视之举”从此改变了计算机领域的江山。1990年代中期,IBM遭遇到由于大型机的销量锐减而造成的巨额亏损,而此时的英特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比尔.盖茨也荣登世界首富宝座。如果不是后来的由制造商向以电子商务和服务为主的技术集成商的转型,或许今天的IBM已经成为大型机时代的一段历史。
去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后,各大公司出售总部大楼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2008年12月下旬美国论坛公司公开出售《洛杉矶时报》总部大楼和位于芝加哥的论坛公司大楼,今年五六月间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出售其日本总部大楼和纽约总部大楼,汇丰控股也在计划出售其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和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三座地标式的摩天大楼。这些被出售的大楼无不体现着这些大公司们昔日的辉煌。
与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办公大楼相比,建立亦或是重建一个强大的组织要来得困难得多。“组织的本质是一个有机体,它是一株植物而非一个架构。”帕金森说,“没有泥土,植物无法生根发芽,若营养过剩,它也无法正常生长。”
对于那些被“办公大楼法则”诅咒而濒临解体的企业来说,帕金森的建议或许显得平和而残酷,他认为通过搬离大楼来摆脱厄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既然组织是一个有机体,便必然会经历植根、成长、开花、结果、枯萎和死亡的全过程。但或许在组织诞生之时,避免过早地任命无数个经理、总监和行政管理人员,让他们聚在一座大厦里从事表面上的各司其职,就不会人为地加速这一过程的推进。
作者:丁家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