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的有限性:奇迹与危机

  自主汽车品牌的困境、廉价劳动力市场宠坏的用工模式和发展模式、金融信用成本不可承受之重,奇迹的色彩剥落之后,它们一一出现;远见卓识者透过它们看到契机。

  “便车”消失之后

  2001年1月3日,载着奇瑞首批制造的100辆车的卡车车队驶出厂区,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奇迹十年”的开始。奇瑞、吉利、比亚迪在此后的10年里创造了令人瞠目的奇迹。比亚迪的销量连续数年以近100%的速度增长,吉利收购沃尔沃,奇瑞总销量突破300万辆,都是这个奇迹的具体表现。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却成了奇迹终结之年、危机爆发之年。危机是如此引人注目,甚至让人强烈质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路径。

  严格地说并没有所谓奇迹和神话,只有机会窗口打开时恰到好处地利用机会;奇迹的消失,不过是机会窗口关闭的自然结局。很多奇迹之所以难以再续,是因为人在利用机会的同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机会的有限性,更没有意识到任何机会都是有成本的,任何机会同时都具有误导性——我们很可能被机会裹挟到一条最后才意识到的弯路上,或者被引向一条很难调头的越走越难走的低等级路上。

  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21世纪的头一个10年相当于世界汽车产业史上的T型车阶段。这个阶段压倒一切的主题,是如何让所有的人都能买得起车。20多年经济持续增长,让汽车市场周边已经聚集了巨量的潜在顾客,但他们的购买力与汽车价格之间仍有落差。合资品牌厂商因为习惯了长期的高利润,没有动机降低单车利润获得更多的客户。这些数量巨大,正在观望的购买者就是经济学上说的“边际购买者”。如果有厂商对高额利润没有贪欲,让价格低到足以让这些边际购买者不再观望和摇摆,那它就能打破僵局,激活一个巨大的市场。奇瑞、吉利、比亚迪就是这样的市场破局者。严格地说,它们并没有与合资品牌去竞争,它们只是在实施“新市场破坏”,把进口品牌、合资品牌的非顾客变成了顾客。与此同时,奇瑞们也在实施低端破坏——让价格低到使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缺点和不足不敏感,从而吸引大量消费者。机会窗口打开了,三驾马车如入无人之境,“奇迹”出现。

  但了解汽车产业史的人都知道,这个窗口期并不长。T型车并没有如福特所预计的称雄市场50年,只有19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这个窗口期会更短。合资品牌和带有合资色彩的自主品牌车不会坐视这个巨大的低端市场。而三驾马车在其狂飙突进中包含着大量产品、营销、战略层面的隐患,逐渐显现。“跑不死的捷达,修不完的奇瑞”作为广泛流传的共识,足以消解用巨资打造的品牌形象。

  汽车业是“万业之业”,它对企业在战略、研发、生产、人力资源诸多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的要求是硬性的。你可以借助于“机会窗口”、“方便法门”突进到这个行业,但你很快就发现,你最终要与所有“在位企业”一样面对那些绕不过去的基本面。合资厂商向低端市场的进入让你惨淡经营的低价不再那么抢眼,而且,消费者的成熟让低价不再是强有力的、唯一的卖点。随着奇迹的消失,一度创造并相信了神话的英雄被迫痛苦地承认自己其实是一个普通人,他必须像普通人一样去操劳被他忽略和无视过的那些最普通的事。这是尹同跃、王传福、李书福在“便车”消失之后的处境和心境。对企业来说,奇迹的色彩剥落之后显现的问题,可能才是真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可能才是真功夫。

  用工荒与用工模式革命

  月嫂的工资正在接近甚至超过高级白领。2004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现在已经被更准确的说法“用工荒”所替代。“用工荒”早已经从季节性变成常年性。人口红利消失,通货膨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让各行各业(而不只是制造业)都尝到招人难、招人贵的滋味。企业不得不正视“不差人”的好日子已经过去。

  与用工荒同样触目惊心的,是就业难。两者共同反映出我们已经陷入“中等收入困境”。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而劳动力的质量并无提高,不接受粗糙生活的劳动者所能干的还是“粗活”,劳动力的产出不足以偿付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简单地说,劳动力短缺开始倒逼企业改变企业的用工模式和成长模式。

  丰饶的劳动力让许多企业在成立之初就采取了大企业的用工模式——工种齐全,员工工作职能单一,人员规模随业务规模同步增长,甚至领先于规模的增长。与廉价劳动力密切相关的人海战术,导致员工薪酬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员工的技能、生产效率同样也相当有限。按“帕森斯定律”,员工的低效率总是迫使企业雇用更多同样低效率的员工,而更多的低效率员工让企业沟通效率更低,不得不再雇用更多的员工。企业要想获得实质性增长(而不是单纯的规模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但如果用工模式不变,这种循环难以打破。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可能凭借导致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通过增加人手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身,就是成问题的。分工明确,缺乏弹性的职责和薪酬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隐性的掣肘。查尔斯.汉迪说,真正有效的思路可能是:一半的人手,两倍的工资,三倍的效率。廉价劳动力市场宠坏的用工模式和发展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企业很难在非危机状态下变革这种模式。日益明显的用工荒也许提供了打破魔咒的契机。

  维基金融的核聚变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已没有悬念。事实上,民间资本早就进入到金融业,只不过是以地下和非法的形式。浙江中小企业主的“跑路”让有关部门不得不直面这个早已存在的现象,为其合法化创造了契机。30多年来,对出格、不合规的现象的包容甚至鼓励,是改革释放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出格就是生产力,包容更是生产力。

  制度创新无疑是财富增值的重要来源,但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同样值得(如果不是更值得)重视。举个例子,盗版软件曾经是让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头疼的事。但正如我们看到的,打击盗版的力度不断加大,也没能阻止盗版软件的横行。但困挠金山等软件公司的盗版问题突然有一天不成为问题。“软件即服务”(SaaS)的商业模式,颠覆了软件业的“唱片模式”(把软件作为成品,以光盘的形式出售),初级、普通服务免费,后续和特权服务收费的模式,瓦解了盗版软件的商业模式。从法律上禁止一种生意,在很多时候远不如从商业上瓦解一种商业模式有效。民间有“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说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我们往往只寄希望于制度释放的能量,但我们没有看到或大大低估了商业模式释放的能量。有一种我们尚未充分注意到的金融现象,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促进小额贷款的发展,可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我们暂且称之为“维基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解决财富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为了让财富在空间上自由携带和流动,就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让财富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中便捷地流动,就产生了信贷和投资。获取有关借债方或被投资方有偿还意愿、有被追讨的可能以及偿还能力的信息,即确定其身份、确定其信用记录,是债权人和被投资人的基本诉求。在这些信息无法透明、无法确保的情况下,抵押物就变得必不可少。

  当然,债权人也可以投入大量成本来搜集客户的信息,这个成本相当高昂,很多时候甚至高昂到在商业上失去意义。其结果只能是,要么企业以极高的成本获得资金,要么根本无法获得资金。

  如果有一种机制和手段,能够让债权人与借债人之间的信息趋于透明,借贷和投资就可能绕开抵押物,大量不可能的交易就可变得可能。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让获取信息的成本最小化,让信息的收益最大化。维基百科就是典型的例证——以大规模协作的方式,巨量汇集几乎零成本的信息和知识,形成巨大的信息和知识收益。

  随着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答题(而不是选答题),企业的身份、交易、关系网络的真实信息就会在网上自动生成,无需昂贵的信息采集成本。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它能够与各个交易平台、商务和法律服务平台、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业协会互联互通,就可能对大量零成本或低成本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促成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基于透明信息的担保,而非资产性担保,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大幅增强,抵押物作为工业时代融资的必需品的作用就会消失于无形。以维基的方式形成的信息聚合,将会激活大量因信息不对称、不透明而闭置的资金,释放巨大的财富能量。这是金融领域早已发生的未来——维基金融导致的核聚变。

  文/吴伯凡 插图/农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