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正读小学四年级。2012年的情人节,她动员母亲和父亲,总共做了60多粒巧克力,为的是送给她同学们---同一级,总共30多个女同学。
在日本,情人节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普及的外来习俗。当初有几家巧克力公司和百货商店为了扩大糖果市场,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打的广告说:2月14日在西方是情人节,你们也这天给心爱的对象送巧克力,让他知道你的感情有多深吧。
到了70年代,我读中学时候的情人节,许多女同学都买一块巧克力,早晨早一点上学去,把礼物和情书塞在了暗恋对象的鞋柜里。日本小学和中学的校舍都是在门口换了鞋子后进去的,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鞋柜子。那个小小的柜子在学校里算是最私密的小空间,虽然把巧克力塞进去有点不卫生。
每年的2月14日,女方给男方送巧克力以便表白之前藏在心里的爱情,这一习惯后来也扩大到不同时代的日本人。市面上巧克力的种类也逐年增加,品质和价钱也随着提高了。80年代,日本经济空前绝好的时期,一方面出现了比利时、法国等欧洲老字号巧克力店做的高级品种,小小一粒的价钱跟大蛋糕一样贵,却跟珠宝一般无限诱人;另一方面,腰包里有闲钱的白领女性,开始购买大量廉价巧克力,散发给上司啦、同事啦、公寓管理员啦等等并不心爱的男性当应时的礼物了。那好比是中秋节的月饼一样,不过是社会生活的润滑油,跟个人感情毫无关系,于是被称为“义理巧克”,即情面巧克力。
21世纪的日本女性,跟上世纪很不同了;她们若对某个男性有了好感,就直接跟对方说,而不会等到2月14日把巧克力塞进鞋柜里、办公桌抽屉里等等。所以这些年,情人节逐渐失去了“爱情表白日”的意义。这么一来,巧克力公司和百货商店都很着急起来,又打了广告劝女士们:买几粒欧洲高级巧克力,当作送给自己的礼物吧!毕竟大家都每天上班工作好累的,需要偶尔受到赞扬和宠爱嘛,如果没有异性送你礼物的话,就不妨给自己买珠宝般的有魅力的巧克力啦。
可是,女学生是另外一回事;她们特别喜欢送小礼物给别人的。既然给男同学送巧克力已经不吃香,那么彼此交换享受呗。这样发生了小学、中学的女学生互相送“友巧克”(即“友情巧克力”)的风潮。她们给同性朋友们送亲手做的巧克力。
说亲手做,普通人并没有从可可豆制造巧克力的技术,只是买来最普遍的板状巧克力切成薄片,放在小锅里融化以后,倒进各种形状的小铝制杯里,并且在上面放点坚果、彩色砂糖等,做成普及版比利时巧克力。然后,装在小小可爱的透明袋子里,用漂亮的丝带结成蝴蝶,2月14日的早晨互相赠送。如果是初中生,大概自己能做全部工程吧。但是,小四的同学到厨房里自己倒热腾腾的液体巧克力让人不放心,只好由父母监督一下。
这两年在我女儿上的小学,大多数女孩子都到了四年级就准备几十粒“友巧克”带到学校来,因为参与人数非常多,校方要禁止都不容易了。那天没来得及准备巧克力的同学们,则得等到3月14日,即日本所谓的White Day,要给每一个人送回礼了。这也是日本商人想出来的行销把戏:凡是2月14日收到了巧克力的人,应该整整一个月后送果汁软糖、饴糖、饼干等当回礼。西方人都说没听过什么白色节,但它已经跟情人节一样地扎根于日本社会了,恰似中秋节的月饼。
可怜的是男同学。他们本来很期待会有个女同学情人节当天送巧克力来,然后考虑接受不接受人家的好意,一个月以后回送的甜品要附上什么样的回信。然而现在,情人节和白色节都给女同学们垄断了。也许跟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吧。如今有越来越多女性在生活中不需要男性。而那种变化也果然反映到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上来了。
新井一二三:作家,日本东京人,明治大学副教授,中文著作有《我这一代东京人》《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伪东京》等
新井一二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