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新“三剑客”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货币政策,央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4-05 14:54
3月中旬的北京,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刚刚闭幕的两会吸引,试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解读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在海量的信息中一条来自国务院、编号为“国办函〔2012〕65号”的通知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通知显示,有“金融三剑客”之称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结束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两年任期,而钱颖一、陈雨露和宋国青三人则被任命为货币政策委员会新的委员。
由于中国正努力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型,再加上人民币的汇率、国际化、离岸交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涉及央行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不少人的神经。这次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换血,新的“三剑客”履新顿时引起广泛关注。
精挑细选出的专家
这条新“金融三剑客”的消息,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这个机构再次被关注。不少人对这个汇集了央行行长、副行长、财政部副部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证监会主席、保监会主席等金融界首脑的委员会本身,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这个颇为低调的委员会已经有15年的历史,其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
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共有15名成员,其中包括3名专家委员。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规定,央行政策委员会中的金融专家必须具有宏观经济、货币、银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金融研究工作10年以上,非国家公务员,并且不在任何营利性机构任职,任期2年。
这只是形诸纸面上的标准,要进入委员会还有更高的要求。据了解,候选人既要理论深厚,又要有全球视野,要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此外,还必须有独到见解,要敢说话。不同于其他部委委员的是,这些专家委员常常会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与百姓互动,需要发挥特殊的“桥梁作用”。
物色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并不十分容易,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除了刚刚卸任的周其仁、夏斌、李稻葵3名专家委员外,曾担任过这一职务的还有黄达、余永定、李扬和樊纲。
而从现在起,在这个精挑细选的专家团队里又多了三张面孔,钱颖一、陈雨露和宋国青将在未来的两年里成为中国货币政策方面重要智囊成员,从各自的角度为金融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2010年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专家委员只有一人,2010年3月,央行首次将专家委员人数扩至3人。当时曾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央行更加注重专家委员的作用。随着此次再度轮换钱颖一、陈雨露和宋国青这3名专家委员,继续沿用3名专家委员的结构,可能也预示着以后每届货币政策委员会都会包括3名专家委员。
高校背景与留美经历
如果说钱颖一、陈雨露和宋国青这3人和以往专家委员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此次新增的3位专家委员都是来自高校的学者,这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钱颖一、陈雨露和宋国青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钱颖一从2006年10月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雨露则从去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宋国青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资深教授。
至于他们的前任周其仁、李稻葵和夏斌,前两人分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夏斌则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比较前后两任专家委员的出处会发现,来自北大和清华的学者都延续了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的位置,而带有官方智囊机构背景的夏斌,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陈雨露取代。有分析说,从人员构成看,新任的这3位专家委员都来自高校学界,说明央行更注重学术界观点,更多考虑来自学术界的声音和看法。
三位新任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均具有留学美国的经历。钱颖一曾留学美国,于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
宋国青在国家体改委从事宏观经济研究3年后前往美国求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当过访问学者,也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过博士学位。
陈雨露则是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
在中国的金融业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三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海归”背景引人注目,他们在海外学习和任教经历可能会带来更加国际化的建言。有分析说,他们的入选跟中国国际地位、金融市场开放有关系,国际视野是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身上透露出的信号。
“新三剑客”各有所长
对于新“三剑客”,有金融界业内人士评价说,他们三人既不属于大众明星式的学者,也不同于官方研究机构的学者,在学术素养及背景等各方面都有较强实力。本届三位委员在转轨经济、宏观经济预测以及国际金融等专业学术研究各具强项,且有较强的互补性。
在3人中,钱颖一的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他目前还担任工商银行独立董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寿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金融机构的职务。
钱颖一在经济转型方面颇有建树,他认为,整体来讲,世界经济自由度在2012年有所下降。他特别提醒要关注的风险包括:新兴经济中的流动性大量增加,通货膨胀率高于发达国家;为保增长,所有新兴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却错过了做结构性调整的机会;为应对金融危机使市场化趋势有所减退,政府干预增大等。
就中国来说,钱颖一认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调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他国家也面临结构调整、谋求再平衡的问题。中国结构的失调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重投资出口而轻消费。深层次的改革应调整政府与居民、企业、市场的关系。这个任务不完成的话,结构调整是非常困难的。
他对于预算约束机制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2012年年初,钱颖一参加一次圆桌讨论,在谈到反思金融危机、思考全球治理和中国角色时表示,应回归最基本的市场经济原则,即要有严格的财务纪律,要有“硬预算约束”。
陈雨露是中国最年轻的部属大学校长之一,也是人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陈雨露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正谋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央行可谓相当契合,而他的入选也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少见地引入国际金融研究领域的学者。
1966年出生的陈雨露,在人民币汇率、国际金融等领域都比较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他的学术兴趣还涉及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和固定收益金融工具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
陈雨露认为,未来的中国需要一个银行与资本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他也提出了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钱颖一长于经济转型,陈雨露专研国际金融,而北大宋国青教授在宏观经济研究预测方面则是备受关注的专家,曾多次获得预测中国宏观经济的“远见杯”奖,尤其在通货膨胀问题研究方面声誉较佳,被誉为“宏观经济预测第一人”,曾多次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做出准确预测。
宋国青治学方面“非常有自己的见解,比较学术派”。
看好中国经济未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虽然中国经济增速下调,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三位委员都一致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
钱颖一认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汇率计算,中国可能会在2030年成为最大的经济体。
他预测,如果中国与美国的实际增速差距能保持在5%以上,人民币对美元年均升值超过2%,中国将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但他同时提醒,即使如此,届时美国的人均GDP仍将是中国的4.5倍。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密切相关。对此,陈雨露表示,按照国际惯例,相信人民币约需20年完成完全可自由兑换,如此算,从1996年进行改革以来,中国有可能在2016年至2020年实现该目标。他认为,在2030年到2040年之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将由现在的0.41%上升到20%左右。
“在未来的三个十年里,人民币将经历周边化、亚洲区域化并最终实现全球化;从功能拓展而言,将逐步实现计价结算货币功能、金融交易的计价货币功能和人民币的储备化。”不过,陈雨露同时表示,在该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将面临双重的价值损失,因为中国对周边国家的贸易以逆差为主,对欧美的贸易基本上是顺差,在此过程中,中国将面对债务增值和债权减值的问题。
宋国青则呼吁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他认为,对于目前的货币政策分析,不能单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应该更多考虑到实体经济的情况,而现在实体经济给出的信号就是需要适度放松。
2011年以来,面临持续居高不下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宋国青表示:“现在货币政策需要稍微再松一点,松的标准还是用货币指标来度量。”在预测经济增速前景方面,宋国青认为在总需求比较平稳的前提下,2012年可能会比2011年略有降低。
文|王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