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当亲朋好友问我买首套房经历的时候,我总是用这句话来当作开头,语气中还带着那么一点点庆幸和骄傲。
2003年,我大学毕业。作为一个在上海打工的外乡人,我和大家一样选择了合租,8平米的小屋每月300元,虽然支出只占到薪水的不到十分之一,但偶尔还是有付诸东流一场空的心酸。那时,商品房的概念渐次在坊间普及开来,但人们大多还沉浸在终止福利分房的忧伤中。另一方面真正能买得起房子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彼时,房价已经从羞羞答答的一两千一路理直气壮的冲到了七八千。有眼光的投资者已经先一步享受这场投资盛宴的狂欢。
我呢,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完全没有投资的资本。买房简直是奢谈。但是,合租大约半年之久,生活的不便,自由空间的缺失让我始终无法摆脱“居者有其屋”的想法。我渴望属于自己的产权房。我被如此大胆的想法震慑了。摸摸口袋,囊中羞涩,总共1万元的积蓄让我对买房可望不可即。
我尝试着跟母亲说了我的想法,她一口答应将3万元的全部积蓄借给我作为最有力的支持。有了母亲大人的鼓舞,我像被打了一剂强心针,行动便迅速开展起来。综合了当时的二手房市场和我自身的还款能力,我把房源锁定在单位和租处附近25万元左右的一室一厅。
寻找房源的过程是快乐且痛苦的。心仪的房子常超出我的承受范围。直至2003年12月9日中午,目标终于出现。我权衡利弊,当机立断做出了买下的决定,最终以26.5万元达成口头协议。现在想来,这是我人生第一个牵涉金额如此之大的决定。当天下午,和父母简单说了下房子的情况后,就去银行取了1万元定金并和中介签订了买房意向书。
当然,在签意向书之前,其实我已经做了很多案头功夫。比如,定金、订金的区别,买房的大致流程,签协议时需要注意的陷阱,贷款几成各需承担的还款额度,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的差别等等。弄清楚之后,签字就一点没犯怵。接下来便开始我的筹款之路。
四万元的现金可谓捉襟见肘。除了向银行贷款,我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亲戚和公司老板筹借。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贷款越少越好,不然我无力承担每月的还贷。
第一步,我鼓足勇气和老板说了预支薪水的想法,老板惊诧之余也爽快的答应了1万元的预支,这真让我喜出望外。虽然,无济于事,但好赖也是个援助。第二步,登门拜访家族中经济条件尚可的亲戚。但“救急不救贫”让我吃了不少闭门羹。10万元,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亲戚们各有各的难处:有的钱被股市套牢;有的存了定期,不能动;有的自己也要买房。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合同大限之前,我得到了10万元的友情资助。虽然是至亲,我还是执意写了借条,承诺一年还2万,并附上了还款日期。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必须且妥当的,对我自身来说更是一种鞭策。
2004年1月,我顺利拿到了房并开始了有序的还贷之旅。
首先,合理分配每月支出。30%用于银行还贷,45%用于定期存款,25%用于日常开销。第二步,开始记账,详细记录每一笔支出,不做糊涂人。这一方法有效地遏制了非理性消费,时间长了,记账的习惯还内化成了性格中的某些有益酵素。此后,我每年都如期归还亲戚2万元,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自己的设定目标。
文/秋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