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基金行路难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国联安基金,国泰君安,中邮
  • 发布时间:2012-04-27 16:49

  四月的上海,春色宜人。位于黄浦江畔星展银行大厦9楼的国联安基金公司,却依然滞留在动荡不安的瑟瑟“寒冬”中:在原总经理许小松于8个月前离职之后,公司副总经理王峰和周泉恭也已于本月双双离职。

  作为国联安经理层的核心成员,王峰和周泉恭同时于三年前受聘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三年来,国联安基金由6只增至20只,资产规模由52亿增至133亿,公司市场份额在行业中的排名由第49位升至第39位。在公司步入上升通道的三年中,由王峰领衔设计的双禧分级基金与大宗商品ETF,成为市场瞩目的明星产品。

  然而,国联安的良好回升势头在2011年下半年戛然而止。随着公司经理层的相继各奔东西,国联安再度陷入困境。有消息说,该公司其他骨干人员也将陆续离开,该公司逾23万户持有人将不得不继续承受基金管理人的大换血。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作为国内首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依托国泰君安证券和德国安联集团两大强势股东,国联安基金再次在市场的希冀中走向沉沦,一度出现的复兴梦想已随风飘散。

  在国内70家基金公司中,国联安的命运并非个案,而是中小型基金公司普遍面临严重困境的缩影。

  面对问题,改革的必要性已成为共识。近年来,从部分基金公司高管到监管层官员,股权激励作为一个被他们频频提及的药方,已犹如箭在弦上,但,真正与投资者利益息息相关的更多重大问题,却始终乏人问津。

  积重难返

  2012年3月28日,在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主办的上海地区35家基金公司第三次总经理沙龙上,基金业的创新与发展成为讨论主题。据与会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针对不少基金公司高管们引颈企盼的股权激励问题,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5%以下的基金业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可能会放开。

  多年来,基金业是否应实施股权激励一直是备受市场关注的话题。早在2006年,博时、招商等基金公司就已制定了员工持股方案。然而,在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平均年薪已高达五六百万元、而广大持有人大量亏损惨重的背景下,所有关于股权激励的准备又大多处于一种遮遮掩掩的状态。

  股权激励真是一剂能让基金业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吗?“有益,但作用有限。”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公募基金问题太多,积重难返,要想化解,需要付出诸多努力,也需要各方当事人齐心协力。例如,现在基金公司只关心规模和管理费收入,对基民的收益并没有真正关心。因此,应改变基金收费模式,在基金净值低于1元面值时,就不能提取管理费。

  “基金业问题丛生,缺乏股权激励只是部分基金公司高管们用于推卸责任的一个工具而已。”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即使把5%的股权分给基金公司的经理层,也不过是给他们增加了分红收益,获得更多收入而已,不可能解决基金公司经营行为短期化的问题。”

  更有市场人士认为,现在的基金业已沦为一个俱乐部式的小圈子,搞股权激励,实质上是基金公司股东与经理层间的重新分肥,这对于饱受损害的基民并无帮助。

  基金业的制度缺陷危害极大,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屡发生,行业经营环境不断恶化。例如,在旱涝保收的现有收费模式下,曾经恶性圈钱、严重侵犯投资者利益的博时基金等成为最大受益者,而重视投资者利益、不愿搞大比例分红或分拆的汇丰晋信,却变为中小基金公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投研冒进

  由于缺乏健康的经营环境,基金业的逆淘汰问题突出。

  在中邮、华商相继于2007年、2009年至2010年通过比拼基金业绩年度排名,取得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基金公司都把经营重心集中在基金业绩的短期排名上。

  中邮基金成立于2006年5月8日,是国内第53家基金公司。2007年,该公司旗下的中邮核心优选基金通过激进的操作,取得191.46%的净值增长率,在全部基金中居于第2位,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在2007年二、三季度盲目追捧该基金,导致基金规模激增。2008年,股市转熊,中邮核心优选暴跌61.62%,很多追买中邮核心优选的投资者被深度套牢。

  与中邮核心优选相比,在2007年七八月份认购中邮核心成长基金的投资者,其状况更加悲惨。截至2012年4月6日,该基金的单位净值为0.4864元,这意味着该基金的初始持有人在经过四年零七个多月的“长期投资”之后,竟然亏损过半。

  2012年2月,中邮基金原投资总监彭旭离职。在阐述辞职原因和所遇困惑时,彭旭说:“这个职业既不能把我的资源有效配置,同时又不能替老百姓挣钱,那我还做什么?”

  继中邮基金之后,华商基金是另一家通过基金业绩排名而迅速暴富的典型。从2009年至2010年,在华商盛世成长业绩领先的刺激下,华商基金的管理资产规模2008年底的不到50亿元,暴增至2011年底的274亿元。

  然而,在2008年至2011年的三年里,那些购买华商基金旗下股票基金产品的持有人,不但整体上没有赚钱,反而亏损逾19亿元。

  事实反复证明,短期业绩排名是基金公司忽悠投资者的工具。

  在海外成熟市场,评级机构进行基金评级时的最短期限都在三年;但在国内,各基金公司却对年度排名甚至更短期的排名趋之若鹜。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天弘、华富、宝盈等中小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换手率居高不下,显示这些公司投研风格相当激进,中邮、华商等反面典型仍是基金业的学习对象。

  近年来,在投资者逐渐认识到短期业绩排名只是基金公司忽悠投资者的圈钱伎俩之后,它对基金规模的刺激效果已大幅降低。

  渠道受困

  基金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银行。为了争取银行渠道的销售支持,中小基金公司因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议价能力弱,不得不大幅提高返给银行的管理费分成比例,从而加剧了基金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虽然在2011年的基金业绩年度排名中,新华基金取得了表面上的成功,但该公司依然需要把很大一部分管理费“孝敬”给银行。2011年,新华钻石品质企业基金合计提取了1192万元管理费,其中,交给建设银行的客户服务费高达912万元,占比达76%。新华旗下的另一只基金泛资源优势的客户服务费占比也达51.99%。

  2011年,在所有基金中,华商策略精选以6242万元的客户服务费支出,居于第一名。华商策略精选成立于2010年11月9日,首发规模118亿份。在成立后,该基金很快跌至1元面值以下,截至4月6日的单位净值为0.7360元。

  在基金净值跌破1元、基民长期套牢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依然提取巨额管理费,并与银行渠道分成,形成“收费联盟”,基金业的这种经营模式正受到市场越来越强烈的质疑。

  “在多年亏损效应下,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度已大幅降低,即使是大银行,现在一天也销售不了多少基金。”一家基金公司的高管说。

  《望东方周刊》记者祁和忠 | 上海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