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自建牧场的伏笔

  蒙牛发话,要自建牧场管控上游。值得推荐。

  中国奶业协会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两大阵营,前者代表着部分南方奶企的利益,倡导鲜奶,即“巴氏杀菌奶”,此法在国际上通行。后者代表着部分北方奶企的利益,倡导常温奶,即“超高温灭菌奶”。新国标中某些指标的更改,你可以视为是北方阵营的胜利。

  北方奶企的胜利,关乎蒙牛的盈利。那离开了蒙牛模式,蒙牛是否也能盈利?

  蒙牛模式最出名的是“奶农+奶站”式的原奶供应办法。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它只对应奶站负责人和经理人,为确保原奶供应,把当地政府也拉进来,三方订立设置奶站的合同。因为具备先发优势,蒙牛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生产成本,公司的毛利率也就得到了保证。

  其实,蒙牛模式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获取充足的流动资金方式上与众不同。集团不采用先付款后拿货的方式,而是与奶站之间约定30-35天之间应付账款期限,让公司可以很好地占用供应商资金来补充现金流。这种策略在家电零售业被广泛使用。

  现在,从最重要的原料牛奶外包到自建牧场,蒙牛能否从一个品牌运营商真正转回牛奶生产商的角色?

  蒙牛创立之初,董事长牛根生就提出“先做市场,再做工厂”。做市场的想法根深蒂固。2008年上半年,蒙牛集团的销售及经销费用为22.88亿元,占了总收入的16.7%,其中广告及宣传费占到了总收入的9.2%。2012年,蒙牛财报中还提到,公司全年的广告和宣传支出占到了总收入比例的7.6%,金额为28.4亿,较上一年的23.6亿元增长了20%。

  为何近年蒙牛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背后恐怕是BNP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的,蒙牛为中国主要奶品品牌,消费者在选择有限下,最终仍会回到蒙牛。

  投资者也许还认为,蒙牛的净利润较其他竞争者强。其实,蒙牛净利润能在近年来维持5%左右的数字,始终高于其他竞争对手,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差异造成的。蒙牛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其促销费用计入成本而非营业费用。

  另一方面,由于蒙牛是一家外资企业,旗下子公司可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集团内部可以通过转移利润大幅削减税收,对其利润产生不小的贡献。2009年,中粮集团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报表计算方式会有所变更,剔除这些因素,蒙牛的销售净利率将会有所下降,回归到同业的正常水平。

  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月回款额从30亿元直降到了约10亿元,此后的特仑苏OMP事件又带来打击。更有券商指出,因黄曲霉毒素事件,蒙牛今年1月销量下降了四五成。

  不过自建牧场,加大上游管控,必然意味着成本上升。蒙牛虽宣布大手笔自建牧场,公司CFO吴景水却表示“尚无实质进展”,吴又称,“因成本上涨,未来将据原奶价格涨幅调整产品售价。”

  看来,眼下自建之说并非是蒙牛滞后的自我救赎,这不过是要涨价的伏笔。但要提升销售额,维持净利润的增长,势必要挽回消费者信心,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李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